奚有富
2009年江蘇高考詩歌鑒賞題賦分增加到10分。盡管同學們在考前詩歌鑒賞訓練耗時不少,但從高考結果看仍不很理想。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高考詩歌鑒賞題得分率,在平時的詩歌鑒賞訓練中特別要引導同學學會關注以下幾點答題范式:
考查寓(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答題范式為:先解說詩句寫了什么景(意象),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最后簡單評價情景效果。
托物言志詩一般是選取一個具體的事物進行描寫。鑒賞這類詩必須抓住描寫的事物特點,分析它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從中理解其象征意義,從而解讀作者的心志。答題范式為:先分析事物的特點,再概括出其意蘊,然后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這類題答題范式為:先找出直接抒情的詩句,再解說詩句意思,分析詩句蘊涵的思想感情。2009年江西卷詩歌鑒賞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オ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注。
蔡家親:表親。
(2)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
【參考答案】“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二句,以悲景寫哀情;不著悲字而悲情自現(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寫情,而將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失誤分析】部分考生在答題時未能言明“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是融情入景,悲景哀情。兩句采用賦而比的手法,寫盡了孤獨衰颯的況味。既可理解為孤燈之下,一個白發(fā)老人,常常對著雨中那樹葉枯黃的老樹出神發(fā)呆;也可以理解為室內燈下的白頭人,好比門外雨中的黃葉樹,顯得十分衰老而孤獨;還可以理解為樹葉在秋風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會上受打擊摧殘后顯得十分蒼老衰颯一樣。總之,這兩句詩既寫得形象鮮明,又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很耐咀嚼。
描寫手法中的動靜結合就是從動靜兩方面來寫;動靜相襯則突出動態(tài)或靜態(tài)景物,動、靜有主次之分。要抓住動詞來分析。這類題答題范式是:先指出哪里是動,哪里是靜,并解說詩句含義,再分析這樣寫構成了什么情景(有什么效果)。
白描手法,本是一種繪畫技巧,即素描,用于文學上即指文字簡潔樸素,不加烘托渲染的描寫方法。效果是簡潔、鮮明、傳神。這類題答題范式是:先解說詩句內容,描繪了什么景,再分析對抒情有什么作用。
虛實結合,最重要的是能準確判斷哪里是虛,哪里是實。引導學生記住:客觀為實,主觀為虛;現實為實,夢憶為虛;眼見為實,想象為虛;當前為實,過去未來為虛。效果是同一空間里,可以呈現不同時間;同一時間里,也可以呈現不同空間??梢运冀忧лd,視通萬里。這類題答題范式是:先指出哪里是實,哪里是虛,描述詩句內容,再分析二者結合有什么效果(思想感情)。2009年湖北卷詩歌鑒賞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オ
題西溪無相院
張 先
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
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
入郭僧尋塵里去,過橋人似鑒中行。
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1)這首詩多處寫到“影”,有的是明寫,有的是暗寫。請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并加以說明。
【參考答案】(1)①過橋人似鑒中行,暗寫人影(或橋影)。②莫放修蘆礙月生,暗寫月影(或蘆影)。
【失誤分析】部分考生未看準題目要求,未能找出“兩處”“暗寫”“影”的詩句,并進行“說明”。也有考生不知所謂“暗寫”。 “暗寫”就是沒有直接寫影子,但仔細分析詩句,卻能仿佛看到影子?!案∑计铺幰娚接啊笔敲鲗懹白?不符合要求。過橋人似鑒中行,過橋的人好像在鏡子中行走,因為水面上倒映著人影、橋影,是暗寫人影(或橋影);莫放修蘆礙月生,不要讓修長的蘆葦阻礙月亮升起,表明作者的看月亮的視線被蘆葦擋住,處在蘆葦的影子中,暗寫月影(或蘆影)。
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這類題答題范式是:先明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并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再闡釋表達效果怎樣(結合思想感情或事物情態(tài)進行分析)。如2009年浙江卷詩歌鑒賞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2-23題:オ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①萼:花萼。這里指花瓣。
23.簡析這首詞的手法和情感。
【參考答案】 手法:對比(反襯)。 情感:對梅與雪的品格有所褒貶,突出了對梅花的喜愛和贊賞之情。
【失誤分析】自古以來,文人詠梅往往不離雪,以雪作背景;詠雪往往不離梅,以梅作襯托??忌鷮@首詞手法的鑒賞并不困難,而對手法與情感關系的分析并不準確到位。王旭這首詞在眾多的梅雪詩詞中雖不算出類拔萃,也自有其獨到之處。通過雪花與梅花的對比,著意歌頌梅花的品格。筆調生動活潑,語言平易自然,不事雕飾,意趣橫生。
表現手法中常見的有渲染與烘托、襯托(映襯:正襯和反襯)、對比(對照)、想象和聯想、象征、用典等,這類題答題范式是:首先明確運用了什么手法,再聯系詩句哪里運用了這種手法,并(指出表達效果)表現了什么情態(tài)(思想感情)。如2009年安徽卷詩歌鑒賞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オ
小重山?端午
舒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峨x騷》讀罷總堪 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手法:對比。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抒發(fā)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jié)的崇敬。(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失誤分析】此題考查的是 “最突出的表現手法”,考生在解答此題時往往忽略“最突出”這一重要信息,不能聯系上下闋的內容進行分析。
題目說的是“最突出的表現手法”,對比或襯托應該說是最準確的,但詩中 “用典”也還是很重要的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把內心的情感抒發(fā)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