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紅
〔關鍵詞〕 愛情;語言美;人格美;
深刻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02(B)—0023—01
愛情是文學創(chuàng)作長盛不衰的主旋律,離開了愛情,許多文學作品就會黯然失色。高中語文新教材三、四冊中愛情題材的作品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高中生此時生理和心理處于不成熟狀態(tài),對愛情既好奇又迷茫,容易誤入歧途。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和美好的愛情觀,培養(yǎng)其健全的人格呢?
一、創(chuàng)設美好的氛圍,品味美的語言,讓學生在愛情藝術的領域中感受美、享受美
教師要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欣賞作品,感受美。如教學《雨霖鈴》一文時,教師可配樂朗誦全詩,讓學生感受“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難舍難分的戀情,體會婉轉動人的離別之情;教學《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羅密歐與朱麗葉》精彩的愛情片斷,讓學生欣賞其經(jīng)典的愛情對白。愛情題材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古典詩詞,在表達情感方面十分突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誦,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和形式美,從而理解詩文中所蘊含的意境美、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進而領會生活美和藝術美。
二、引導學生分清美丑,追求人格美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是愛情題材作品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教師可先將教材中有關愛情的作品分類,再引導學生分清美丑、辨別善惡。
1.優(yōu)美的抒情類的作品。如小說《荷花淀》《邊城》,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一剪梅》、戴望舒的《雨巷》等等。這類作品在闡釋愛情時,無論是小說還是詩歌,都將愛情描述得很純潔。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內容出發(fā),思考這些經(jīng)典的愛情作品是怎樣顯示人格美的。如小說《邊城》中湘西優(yōu)美的景色,給這個愛情故事染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天保和儺送他們對翠翠的愛,是那樣的純潔和神圣,他們對自己心愛的人有一種奉獻精神,表現(xiàn)了健康、優(yōu)美、質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2.大膽直白類的作品。如《詩經(jīng)》中的《靜女》,古詩《孔雀東南飛》《古詩十九首》中的部分愛情詩,詩歌《致橡樹》《我愿意是急流》,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等等。《致橡樹》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歌,但它不像常見的愛情詩,而是跳出一般愛情詩的窠臼,擺脫“情網(wǎng)中人”的意亂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偉大的愛情是建立在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平等的基礎上的。作者舒婷以其敏感和理智,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呼喚與憧憬。
3.貶斥類的作品。如《詩經(jīng)》中的《氓》、魯迅的《阿Q正傳》、曹禺的《雷雨》等等,這一類作品對愛情的嚴肅性作了很好的闡釋。阿Q“困覺式的愛情”、周萍“始亂終棄的‘亂倫的愛情”,都是遭到貶斥的。這類愛情作品揭露了愛情的虛偽?!缎l(wèi)風·氓》以一個怨婦的自述譴責男子喜新厭舊的行為,這讓學生認識到愛是一種責任。《雷雨》中所描繪的三角戀情,揭露了封建資產(chǎn)階級的腐朽,這讓學生明白愛情是專一、圣潔的。
三、感悟愛情所揭示社會的深刻性
哲學上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愛情作為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之一,又微妙地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教師引導學生解讀、分析課文中的愛情作品,就是要讓學生去感受人生,認識光怪陸離的社會現(xiàn)實。如《詩經(jīng)》中的《靜女》,表現(xiàn)一般情人約會時,因不見心愛的人出現(xiàn)而會產(chǎn)生彷徨不安的心態(tài),而靜女面對男子的約會,顯得頑皮而又大膽,因為當時是奴隸社會,苛刻的封建禮教尚未形成。因此,青年男女才會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顯得如此率真。步入封建社會后,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以青年男女的無奈和抗爭為主旋律的,這些作品無一不是批判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的。但在不同的時期,愛情所折射出的社會現(xiàn)象也有所不同。如《孔雀東南飛》,東漢時期封建制度已經(jīng)成熟,封建禮教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封建家長造成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唐代是封建史上較繁榮的時代,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唐傳奇應運而生,《柳毅傳》中作者就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表達人們反抗封建束縛的美好愿望;《紅樓夢》更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愛情為線索來揭示清末封建制度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