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玲玲
近年來,整理課的重要價值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些中心、實驗學校把整理課單獨作為一門課程推出。但是很多人認為整理課不過是某些人深入新課程改革的一種標榜,只在形式上附和。本文將整理課視為一種培養(yǎng)學生終身習慣、能力與素養(yǎng)的課程,對整理課課程的目標、方法、意義進行系統(tǒng)的價值審視,尋求整理課的正確定位。
一、整理什么
整理課課程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思考整理什么的問題。從哲學角度來說,“怎么整理”是形式,“整理什么”是內容,內容比形式更重要?!霸趺凑怼本褪恰罢硎裁础钡陌才?,如果連“整理什么”都還沒定好,那豈不是連本都沒有了?而那些苦苦思考怎么整理的學生們,豈不是永遠要茫然等候?學生之所以有時候“假整理”,其實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整理什么,所以才不能真正靜下心來,只能在有^檢查時做做樣子。
考慮了“整理什么”,才會繼續(xù)考慮整理課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判斷學生整理任務完成的標準”,才能確定學生何時“才能”“可以”和“應該”走出整理課教室的大門,到室外參加興趣活動。因此,對整理課課程的定位很關鍵,整理課不是語文、數學課的尾巴,不是將學科內容進行重新教學或補課,而是一種將整理習慣與整理能力融于課程內的綜合課程。
整理課必須要明確課程目標,教師目標明確了,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所以,教師應擬定小學六年整理課教學目標和分段落實目標;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和整理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擬定本學期整理課的預期目標、推進策略;與輔教教師一同協商擬定本周及至本節(jié)教學目標和教學設想,及時分析整理課的成效、問題,反思討論課堂中的典型事例。就小學六年整理課教學目標來說,主要通過對學習習慣、學習內容、學習能力的整理,使學生懂得“整理什么”“怎么整理”;通過對整理具體過程的直接體驗,使學生積累經驗,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整理方法;通過對整理課注入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整理態(tài)度、整理觀,受益終身。
二、誰在整理
只有考慮了“誰在整理”,才能繼續(xù)考慮教師應該如何參與,以什么身份參與,如何協調教師參與的方式,以及學生需要以怎樣的狀態(tài)進行整理等問題。
據調查,現在開設整理課的學校,安排的上課時間都不長,大致是20~40分鐘。為了“更有效率”地安排好整理課,使之呈現緊湊完美、令人滿意的狀態(tài),教師往往容易反思自己的學習觀、課程觀,會十分在意自己教學外顯行為的呈現方式,也會十分負責任地在學生浪費時間時“及時”暗示他們;作為學生,怎樣的回答才能讓人明白教師的所作所為沒有超越整理范圍。教師這樣的做法雖然把回答的權力交給了學生,卻緊握了怎么回答的大權。顯然,外在的壓力還沒能使教師從快速有效做出成果的期望中解脫。
整理課對教師來說,決不只是學業(yè)的簡單整理課,決不是班主任規(guī)矩的一門課,決不是單純理性的歸納總結推理課,而應該是一種讓學生可以感受、傾聽、表達的生命體驗,是一種讓學生可以傾訴,可以呼喊,可以有美妙姿態(tài),活生生呈現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當看到學生在整理課上“發(fā)明”了“按偏旁歸類”的識記生字的辦法時,我十分高興;當學生主動向我提出疑問時,我特別欣慰;當看到整理課上學生能自主先整理自己較弱科目時,我感到欣喜。放手,反而讓學生學得扎實,而且老師也有時間進行分區(qū)指導,這樣的整理課才是有效的。
三、如何整理
“教是為了用不著教”,這句話既道出了教學的目的,又道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獲取知識、尋求發(fā)展、體會到整理的實用價值和整理的樂趣。整理課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問題整理: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
問題整理是要學生帶著問題去整理,并將整理出來的有效問題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自己主動發(fā)現問題、探索新知,學生的印象、感受最深,理解的也就深刻,極容易掌握問題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有些學生在不斷的發(fā)現中漸漸創(chuàng)造出了適合自己的方法,受益無窮。例如,當學生初次面對九九乘法表,教師為了讓學生迅速將幾條口訣背會,試著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仔細觀察乘法表,你發(fā)現了什么?也許課上短短幾分鐘學生沒能消化教師所說的“橫著乘”“豎著乘”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未能理解別的同學的各種發(fā)現,又或者即使花去了整節(jié)的整理課時間仍不能看懂表內的究竟,但整理課所形成的問題整理卻能幫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去繼續(xù)解決問題。問題整理一旦延伸到寫、看、思的各個過程,便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容易形成相應的知識結構。有些學校采用了整理本的形式,并建議學生將所發(fā)現的問題記錄下來進行再請教或再思考。在教師細致的引導、及時的反饋下,這樣的做法也一度產生了成效。那么我們是否應進一步思考:撤掉整理本,離開這個實在的載體,教師與學生如何溝通所發(fā)現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也是問題整理的成果。
2體驗整理: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體驗整理,會使學生滋生無窮無盡的好奇與發(fā)現;整理好一項內容后,學生會感受到獲得的激動與成就感。這種體驗可以噴涌在心中,可以以任何方式傾吐。整理課只有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生才能思考之前教師所做的導航,學生最終才能養(yǎng)成整理的好習慣。
在一節(jié)整理課上,一個學生整理著《識字八》,舉手來問北斗星的知識。教師沒有責怪孩子不會整理,反而鼓勵孩子大膽地花時間去整理這個問題。只有教師允許學生去想、去記錄、去問、再去反思、去記錄新的發(fā)現,如此反復,通過詳細的過程把矛盾揭露出來,學生才會開始感受和思考。
兒童在這種體驗整理中體驗了與自我共存的感覺,他們感受到那種與自我相契合的健全感覺。兒童在體驗整理中找到另一個自己,從自身出走,然后再回到自身,對自己再認識。這不是單純的重復與再現,而是一種模仿自己又超越自己的展現。他們以他們特有的對話方式學習生命的經驗,在體驗中尋找智慧,尋找哲學,尋找希望。也正是在這樣看山看水看自然中,渴求對話的兒童,學到他們想要的真正知識。
3差異整理:合作中互幫互助
關注處于后20%的學困生已經是教育的趨勢,結對子合作、以優(yōu)帶差,等等,是一些學校普遍運用的方式方法,在整理課也應有體現。差異整理,就是要區(qū)別對待,加強“優(yōu)秀生”和“后進生”的合作整理。這樣的整理課對優(yōu)異學生來說,是對知識系統(tǒng)的重構,而對后進生來說,除了知識內容的補充,更增強了集體歸屬感。在這些合作者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純粹的思考”,部分學生的思考帶動了大家,擺脫了“后進生拖后腿”的束縛。學困生不再羞愧于自己的無知與迷茫,不再為自己跟不上統(tǒng)一整理的步調而苦苦地摸索。學困生開始試著去言說世界和自身,盡管有些顫抖,盡管他們的言說并沒有多么高深,但是他們能夠坦然面對整理中的差異,甘愿暴露自己的不足,并且在過程中成長、發(fā)展。
4長遠整理:擁有美好的理想去做整理課
生存是發(fā)展的前提。教師為了整理課修煉自己。也為了學生的長遠整理而改善著整理的生存環(huán)境。通向學生整理的背后,教師是否會愿意為這樣一個詩性純真的世界建造一個夢,用寬容、友愛和微笑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嫩草,綴滿蘭花,這兒蓋上幸福,那兒灑上歡樂……然后,那一個個詩人出身的孩子建造的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懷著一顆顆童心,一縷縷芳香,一滴滴晶瑩,在幸福的圣域里自由地進行整理,不是整理外物,而是整理自我。這是個被陽光融化了的溫暖的世界,讓成人和孩子們星光燦爛,同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