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靜 王海洋
【摘要】 2007年7月,通過在興隆縣北水泉鄉(xiāng)苗爾洞村果園發(fā)現(xiàn)小面積的蘋果棉蚜,進一步闡述了蘋果棉蚜的形態(tài)特征、發(fā)生規(guī)律、以及危害狀。本文主要對蘋果棉蚜的防治提出了具體辦法。
【關鍵詞】 蘋果棉蚜 發(fā)生 防治
蘋果棉蚜又稱血蚜、赤蚜,屬同翅目棉蚜科,是國家二類檢疫對象。原產(chǎn)于北美洲,20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遼寧、四川等省份。其寄主主要有榆科、薔薇科植物,是目前果樹主要蟲害之一。2007年7月,在興隆縣半壁山鎮(zhèn)田杖子村郝家果園內(nèi)發(fā)生小面積蘋果棉蚜,經(jīng)進一步觀察,2008年6-7月份,發(fā)現(xiàn)蟲枝率達25%,群居危害,形似一團棉球,覆在剪鋸口、果樹粗皮裂縫處和枝條葉柄處等。嚴重危害果樹,使樹勢衰弱,花芽分化減少,產(chǎn)量降低。
1.蘋果棉蚜的形態(tài)特征
1.1 雌蚜:體長1.7—2.2毫米,體寬0.93—1.3毫米,體肥大、卵圓形。體暗紅色至紅褐色,觸角、足、尾片等灰黑色,腹管黑色。體背密覆白色長蠟毛。觸角6節(jié),腹管半環(huán)形,稍隆起,尾片饅頭形,尾板末滿圓形。
1.2若蚜:1齡若蚜:體長0.65毫米,體略呈圓筒形,扁平,黃褐色至紅褐色,腹部背面有少量白色蠟毛。2齡若蚜:體長0.8毫米,體略呈楔形,頭部較小,腹部寬、稍膨大。3齡若蚜:體長1毫米,體呈圓錐形,紅褐色。4齡若蚜:體長1.4—1.8毫米,體形與成蚜相似,紅褐色。
1.3卵:橢圓形,一端稍大,長約0.5毫米,寬約0.2毫米。初產(chǎn)時呈橙黃色,數(shù)日后變?yōu)楹稚?表面光滑,薄覆白粉。
1.4發(fā)生規(guī)律
一年發(fā)生11-12代,全年活動時期約為6個月。主要以1—2齡若蚜越冬,越冬場所主要有樹干粗皮裂縫、腐爛病傷疤邊緣裂縫、前代棉蚜危害形成的蟲瘤及棉蚜殘體下面、剪鋸口、根部的不定芽上等。越冬若蚜死亡率較高,且若蚜群落越小,死亡率越高。當早春平均氣溫達8.4℃時,即4月下旬以后,越冬若蚜開始在原越冬場所刺吸危害,約到5月中旬左右,蘋果展葉期至開花初期成長為成蚜,并開始胎生第1代若蚜,這代若蚜先在原處危害;當平均氣溫達到11℃以上時開始遷移,到5月下旬到6月上旬產(chǎn)生第2代若蚜,1齡若蚜進行第2次遷移,在冠下部的剪鋸口,老皮裂縫處以及下垂枝上危害,6月下旬多數(shù)集中在樹冠上部的枝條葉柄和剪鋸口處及嫩梢頂端危害。在平均氣溫達到22—25℃時,蘋果綿蚜繁殖最快,每代歷期僅8天。當平均氣溫在23℃以上時,成蚜壽命15—23天平均胎生天數(shù)15—18天,平均產(chǎn)蚜46—94只。
1.5危害狀
若蚜群集在果樹枝干的病蟲傷口,剪鋸口,老皮裂縫,新梢葉腋,果柄,以及地下的根部等處刺吸危害,樹干枝條和根系受害后,被害處形成瘤狀突起,嚴重時腫瘤累累,不久腫瘤破裂造成大小深淺不同的傷口。08年冬剪枝時,平均每棵受害果樹剪掉蟲瘤枝約占整樹總枝條的1/4左右。根系產(chǎn)生的密集腫瘤處,不能生出須根,并逐漸腐爛。
2.防治方法
2.1加強植物檢疫:嚴格進行產(chǎn)地檢疫和調(diào)運檢疫
2.2早春及時刮去翹皮、挖傷疤,刷枝干,清掃果園,盡可能消滅越冬若蚜。
2.3發(fā)芽前(4月上中旬)噴射5%柴油乳劑或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連續(xù)噴2次),防治效果良好。
2.4保護天敵:蘋果棉蚜的主要天敵是日光蜂,在7-8月份日光蜂寄生期禁止樹上噴布廣譜性殺蟲劑。
2.5果樹生長期的藥劑防治。
2.5.1樹上噴藥:開花前后棉蚜分散前用48%樂斯本500倍液,涂刷棉蚜越冬部位,集中消滅。5-6月和8-9月份棉蚜發(fā)生高峰期各噴1次48%樂斯本1500-2000倍液或40%蚜滅磷1000-1500倍液或5%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
2.5.2 包扎和涂莖:蚜蟲危害初期,將樹干基部老皮刮出10cm的環(huán),露出韌皮部,用10%吡蟲啉30-50倍液涂刷,用藥量6-8ml/株(20年生),然后用塑料布或報紙包好,處理后37天對綿蚜仍有防治效果。對3年生幼苗,可用1—5倍的40%氧化樂果乳油涂莖,用藥量1毫升/株,9天后防治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