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莉
夜,撐著一把破傘,獨自行進在靜寂的濱江路。
江雨霏罪。從傘下望出去,一片片的雨霧映著路燈光,時而青白,時而通紅,往前綿延而去。背后的漢江。暗沉沉的。細細的雨落在江面,似乎連水皮兒也不曾打動一下。它只是在黑暗中靜默著。甚至感覺不到它的流動;只有遠處高樓燈光的影子映入水中。間或簌簌而動,讓人感覺到水的微波。
城墻上的燈籠昏暗著,在雨霧的輕紗后怯怯地窺探,似乎隨時可以從那暗黑里伸出一只更黑的守城士兵的手臂。而墻下的射燈放出強烈的綠光來,把它周圍的細雨照成一篷光亮的綠色煙霧,照亮了城墻上蒼黑的苔痕。看久了似乎一切都飄渺起來,讓人忘了這現(xiàn)代城市的燈火,而走入悠遠的往古中去。
江雨依舊霏霏。這古城雖非六朝金粉之地,據(jù)說也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是兵家必爭之地。想來每一次惡戰(zhàn)之后,定是人馬枕藉、尸橫遍野,腳步不由越發(fā)輕起來。怕被驚起的千年魂魄,猶掙扎在遙遠的春閨夢里。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如今夢也罷,魂也罷,風(fēng)流散去。護城河畔又栽上了新的垂柳,在這暗夜的雨中舒展開一片兩片的新葉,待明朝新霽,柳色清新。誰會在翠樓凝望呢?
一陣小風(fēng)挽著幾點雨珠,刁鉆地躲入我的傘下來,風(fēng)固吹面不寒,雨尤柔婉欲睇。一段最近聽的曲子兜上心來,“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fēng)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鼻{(diào)婉轉(zhuǎn)柔媚,逶逶迤迤、遲遲疑疑唱來,幾近破碎。聽久了,心就成了一粒紅櫻桃,裝在剔透的玻璃杯里,在滿杯碎冰的脆響中晃蕩。
一直覺得這“雨絲風(fēng)片”是高妙的手筆,雨絲雖然現(xiàn)成,風(fēng)片卻是獨創(chuàng)。感覺柔膩之余,視覺上形成的畫面也是繪畫所不能達到的。
長長的濱江路夾持在沉默的城墻和同樣沉默的漢江之間,很有了點雨巷的況味。我也是撐著傘,在這里輕輕走過,若有詩人對面相逢,可會把我誤作“丁香一樣,結(jié)著怨愁的姑娘”?我沒有怨愁,可這首詩太美,不由在口中喃喃念誦出來: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普通話太爛,把一首音韻諧婉的詩念得荒腔走板,好在這春夜祥和,也不會驚了夜游的惡鳥。
來路已經(jīng)走過很遠,該回轉(zhuǎn)過去了。很喜歡這樣的狀態(tài),走在靜謐的路上,看看熟悉的景物:諸念隨作隨滅,似乎想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沒想。就如今晚,因為有了雨,所以一切的思緒都因雨而生,自身無所黏著。那種感覺很奇妙,紛繁而不雜亂,有點恍惚也有點禪意。大具《菜根譚》里“風(fēng)來疏竹,風(fēng)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的意味。有思也罷,無思也罷,浮生有幾許這樣的夜晚,它抹去了白天的喧囂、打拼的疲累,也讓在日益商業(yè)化中剮硬的城市恢復(fù)了一點的柔軟。
總有一些東西是永遠失去了的。上學(xué)時美術(shù)欣賞課上有一幅畫——《春社》。是日本的浮世繪。日本古典美女剪得齊齊的鬢發(fā)和斜斜插人鬢邊的細眉單眼是我喜歡的,畫面上村姑打扮的少女,一手持一把破傘,一手提一盞燈籠,在夜里冒雨到里社去祈禱她的幸福。明明單純明凈的畫面,我不明白旁邊的介紹偏說“少女的心潮起伏暗藏其間”;用燈籠暗示夜晚、用傘暗示下雨我倒是知道的。在今天的城市里,夜晚已明亮如許,想找個燈火闌珊處也不大容易。不知畫家又該如何設(shè)定夜晚的符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