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敬叢
[摘要]電影《莫扎特傳》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和矛盾,反映了人和上帝的微妙關系。撒列里開始一心祀奉著上帝,后來卻發(fā)展到被上帝拋棄,與上帝決裂,自己也困負罪感在痛苦掙扎中度過余生;莫扎特不爭名逐利,不畏懼討好權貴,不拜求上帝祈福,卻得到了上帝的眷顧。只有心中充滿著愛和寬恕的人們才是上帝的寵兒,才能得到基督的救贖。
[關鍵詞]《莫扎特傳》;上帝;命運;愛;寬恕
電影《莫扎特傳》(Amadeus)是根據(jù)英國劇作家PeterShaffer的同名舞臺劇改編的,由美國電影公司制作發(fā)行,最初于1984年上映。這部榮獲七項奧斯卡大獎(第57屆)的影片采用倒敘的方式,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通過宮廷樂師撒列里的回憶,折射出莫扎特瘋狂的音樂天賦,追述了莫扎特的一生。尤其是最后十年。該影片是最好的音樂電影之一,它將莫扎特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音樂與情節(jié)完美結(jié)合,水乳交融,音符里交織著一種驚心動魄的力量,使觀眾在體驗到強烈的戲劇沖突的同時。感受美妙音樂的魅力。
本片不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音樂劇,它還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和矛盾,反映了人和上帝的微妙關系。通過宗教的說教來解決社會和生活問題是美國電影經(jīng)常采用的?!赌貍鳌分腥隽欣锖蜕系坳P系的變化是電影的一個明顯的線索,解讀這種關系的變化,分析莫扎特和撒列里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命運,我們不禁要問:上帝是誰?誰是上帝之子?快跑的一定會贏嗎?
一、電影《莫扎特傳》中撒列里與上帝關系的變化過程
故事開頭企圖自殺的老年撒列里被擱在維也納的精神病院。向神父詳細地懺悔他的罪過:嫉妒和謀殺。撒列里和神父之間的對話發(fā)人深?。?/p>
撒列里:“你知道我是誰嗎?”
神父:“那沒有什么差別。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p>
撒列里:“是這樣的嗎?”
之后影片以倒敘的方式記述了莫扎特的一生,其中也展現(xiàn)了撒列里與上帝關系的發(fā)展變化。
1孩童時代忠誠信仰的建立
孩童時代的撒列里天生喜愛音樂。但是父親卻是個商人。不支持他學習音樂。撒列里心中暗自羨慕傳說中的莫扎特,并不是因為莫扎特的才能,而是他有個愛音樂的父親。為了能用音樂贊美歌頌上帝的榮耀。撒列里在那個意大利式的漂亮天主教堂里祈禱,“我卻秘密地對上天說出一個小男孩能想到的最輝煌的祈禱詞:‘主啊,讓我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家,讓我用音樂來贊美你的榮耀。讓我自己也因此得到榮耀,讓我聞名全世界,親愛的上帝,讓我不朽,我死后讓人們懷著對我的作品的愛永遠記住我的名字,作為回報我將獻出我一生的貞潔、我的努力、我的謙卑、我每一刻的生命。阿門?!?/p>
祈禱之后。撒列里的父親竟然在就餐中噎死了。撒列里認為這是個“miracle”,是上帝的安排,明顯上帝聽到了他的禱告。此后,撒列里便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他堅定地將自己的生命投入音樂,獻給上帝。上帝給了他音樂的天賦。他對自己的音樂感到滿意,并被認為是偉大的意大利作曲家。
2對上帝產(chǎn)生懷疑
撒列里在大主教公館第一次親耳聽到莫扎特的音樂,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撒列里仔細地觀察莫扎特,他天真、自負、狂放,他的笑聲自然又夸張。然而,從莫扎特的音樂中撒列里聽到的是上帝的聲音。完美無瑕。撒列里相信莫扎特的音樂是神圣的。但他不明白為什么上帝選擇了一個粗俗的人做袍的工具。
當莫扎特和撒列里喜歡的女子合作演出歌劇時,撒列里再次陷入痛苦:“那怪物奪走了我的女孩,這真是無法理解。上帝到底是有何意圖?衪是否在測試我?想要我了解寬恕的意義,而不要心生攻擊,不管有多么的痛苦?這有可能??墒菫楹芜x他來教我博愛的道理?”撒列里心中開始充滿了對莫扎特的恨意,在心中開始有了殘暴的念頭。他每天祈禱上帝“主啊,請求你,讓他走吧,就此打住。為了他好,也是為了我好?!?/p>
3對上帝徹底絕望,與上帝決裂
為了生活,莫扎特的妻子斯坦茲帶著莫扎特原創(chuàng)的樂稿來求撒列里。撒列里發(fā)現(xiàn)莫扎特寫下的是大腦中的音樂,好像是在做聽寫。此時,他了解到在大主教公館所聽到的音樂不是意外?!拔矣致牭搅松系鄣穆曇簟]有上帝的憐憫,只有上帝的折磨?!?/p>
夜里,撒列里最后一次向上帝禱告:“親愛的上帝,給予我能力。讓我寫出真正的音樂,讓我知道你還是會眷顧我。讓我感受你的愛,讓我能回饋你。”
斯坦茲為了丈夫?qū)幵斧I出自己的身體,撒列里戲弄了斯坦茲。之后,撒列里絕望了。撒列里最終明白自己害死了上帝真正完美的造物,從此開始懊悔所做的一切。影片結(jié)束時他無奈地訴說:“你那仁慈的上帝,袍毀掉了自己的寵兒,衪沒有讓我這個庸才分享哪怕是一點點衪的榮耀,衪殺死了莫扎特,讓我活活受折磨,32年的痛苦折磨。32年讓我看著,看著自己慢慢消亡,我的音樂光彩越來越黯淡,直到最后沒人再演奏它,而他的……”
二、電影《莫扎特傳》中莫扎特的人生態(tài)度和命運
影片中莫扎特的形象是通過撒列里的視角進行描述的,他的性格鮮明生動,放蕩不羈,是一個開放和充滿活力的毛頭小伙子。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大都是歡愉、自由而美好的曲調(diào),他是在精神世界里探索生命的美感,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影片從他的無拘無束的笑聲、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權貴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他天才奇特的一生。
1莫扎特獨有的笑聲
那天真、直率和怪誕的笑聲是影片為莫扎特安排設置的一個獨特的標志。這笑聲在影片中多次響起,快樂的時候聽上去很滑稽,在困境時聽上去又很凄涼。笑聲跟撒列里的陰沉嚴肅、呆板機械形成了很好的對照。
撒列里初次見到莫扎特時,莫扎特與斯坦茲活蹦亂跳地玩著低俗的愛情游戲,伴隨著莫扎特無拘無束的放肆的笑聲。在奧地利皇宮,皇帝與大臣們探討歌劇的語言時,莫扎特玩笑式地說“甚至用土耳其語也行”并伴以愚弄式的大笑,那獨特的笑聲與其他大臣們和撒列里嚴肅的表情形成鮮明的對比。當莫扎特聽了一遍撒列里獻給皇帝的樂曲之后便過耳不忘,不用樂譜便能熟練地演奏出來,并當即改編了曲子的結(jié)尾,此時他毫不掩飾地得意地大笑。在舞臺上,莫扎特跟撒列里心愛的女子合作演出之后,斯坦茲的母親帶著女兒前來,說女兒是莫扎特的未婚妻。此時莫扎特盡管尷尬萬分,卻再一次報以無所謂的大笑。為了迎接父親的到來他們?nèi)チ思倜嫱頃?,當聽眾要求莫扎特彈奏撒列里的樂曲時,他對撒列里進行了無所顧忌的嘲弄,并用一貫的笑聲取笑了撒列里。
最后,影片結(jié)束時,再次響起莫扎特的爽朗的怪笑,這笑聲是他在天堂的歡笑呢,還是對天下庸才的嘲笑呢?不論如何,他的笑聲久久縈繞在觀眾的耳邊,耐人尋味。
2莫扎特對生活的熱愛
莫扎特在音樂生涯中看似沒有經(jīng)歷撒列里那種艱辛的追求,沒有對上帝進行苦苦禱告,但他卻是成功的,這要歸結(jié)于他對生活的愛,他是用愛演奏著,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刻意索取功成名就。他可以不顧宮廷的反對,偷偷地創(chuàng)作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并且拋開了一切政治因素,以單純的“愛”和“寬恕”作為歌劇的主題。他在重病之下譜寫著《安魂曲》,昏迷之中仍然在追求著曲子的盡善盡美,曲未終而人先死,他為了音樂而生,又為音樂而死。這對于那些將音樂作為謀生手段的庸才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莫扎特心中是充滿愛的,他對女人的性愛,對妻子和兒子的關愛,甚至對撒列里,他也是充滿著愛的。撒列里陪莫扎特譜寫《安魂曲》時,莫扎特發(fā)自肺腑地向撒列里道歉,他是在用一顆博愛的心在看待世間的一切,甚至是他的對手或敵人,他也因為善良而表現(xiàn)出寬恕之愛。莫扎特的父親死后,他陷入了極度的憂傷,因思念而作了一部歌劇《唐璜》,反映了他對父親深切地愛戴。相比之下,撒列里卻因為父親的死慶幸不已,認為父親的死是上帝對自己的恩賜,是一個神跡。
3莫扎特對權貴的態(tài)度
莫扎特不愿受權貴的約束,更不愿為權貴而改變自己的個性。在他的眼里,父親就是權貴的象征之一,給了他巨大的壓力。所以影片兩次對莫扎特父親的特寫都反映出令人恐懼、使人感到受壓迫的特性,一次是在他出現(xiàn)在莫扎特的家中時,一身如蝙蝠俠般的黑衣,一次是在假面舞會,他面帶一副黑色的面具。
影片中莫扎特和撒列里分別有一次指揮演奏。這兩場演奏的對比也可以體現(xiàn)出莫扎特對權貴的態(tài)度。兩場演出都有一個女性主唱,都站在高處,似乎是上帝的位置。撤列里的那場臺上有很多人,一起歌頌主唱女神,音樂表現(xiàn)高亢有力,表現(xiàn)出對權力的追求和歌頌。而莫扎特的演奏則是臺上只有一個女神用高音獨自歌唱,似乎是真正的上帝在演唱,清高而有力,體現(xiàn)出莫扎特無視權貴的特點。
三、電影《莫扎特傳》的人物命運給觀眾的啟示
電影《莫扎特傳》關于人與上帝的關系問題給觀眾很大的啟迪。撒列里同上帝的關系經(jīng)歷了從堅定的信仰到對上帝產(chǎn)生懷疑,最后發(fā)展到信仰的破滅;從祈禱神的庇護到焚燒十字架。從謙恭地順從到憤怒地決裂這樣一個轉(zhuǎn)變的過程,他與莫扎特的關系也從崇拜發(fā)展到陷害,他的嫉妒使他成了上帝的敵人,也導致了他的悲慘命運。撒列里的慘淡人生可以歸結(jié)于他所犯的罪過?;浇痰淖锊粌H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做壞事,更主要是指這樣的行為:以自由意志為動因,以驕傲為重要特點,以關系破裂為標志。撒列里破壞了人與上帝之間的關系,也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他注定是一個有罪的悲劇人物形象。雖然表面上信仰上帝,全心全意地按照上帝的意旨行事,但是他并沒有真正領悟到上帝的真諦:他心中缺少善良和愛。這決定了他最終與上帝決裂,拋棄了自己的信仰,將內(nèi)心的嫉妒和仇恨發(fā)展到極致,也導致了他在莫扎特死后的幾十年里忍受痛苦的煎熬。
影片可能會令觀眾聯(lián)想到該隱與亞伯,上帝寵愛其中一個,卻無視另一個之存在,會令觀眾感到人與人的不平等,艱辛奮斗的撒列里最終被無情地視為庸才一個??墒鞘ソ?jīng)中有這樣的慧語:“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zhàn)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比隽欣锸悄莻€快跑的人,上帝并不會保證快跑的人就一定能夠贏,因為機遇是個不確定性的因素。
為什么上帝沒有把一心想歌頌上帝的撒列里變成自己的寵兒?為什么幼稚無禮的莫扎特卻得到了上帝的眷顧?其實,撒列里并不是沒有得到上帝的恩賜,他的命運悲慘是因為他要求得太多,他把跑贏當作了自己惟一的目標,他不懂得寬恕,不懂得感恩。將周圍天才的非凡成就納入到自己更為寬容的世界觀里,分享這一人類的共同成果和經(jīng)驗,是解決作為“庸人”痛苦的惟一路徑。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身獨有的天資,每個人都應為上帝所賦予的才能感到滿足,而不是去計較別的人得到的天資更多更好。痛苦源于內(nèi)心的邪惡,而非向撒列里認為的那樣是上帝的安排。
上帝會拋棄那些滿心憤怒、嫉妒和仇恨的人們,即便是他們?nèi)杖障蛏系燮砬蟆V挥心切┬闹谐錆M著愛和寬恕的人們才是上帝的寵兒,他們才是上帝真正的化身,只有他們才能得到基督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