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瑋
筆者最近在做貧困生國家助學金評定工作時,在網(wǎng)上瀏覽了相關網(wǎng)頁,看到有部分高校對助學金都有不同程度的截留、均分等違規(guī)操作。在具體的評定工作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班上的“貧困生”也是越來越多,一些平時家庭很富裕的學生也來申請助學金。如此與貧困生搶飯吃真是讓人心憂,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是誰在和貧困生搶飯吃?管理者乎?非貧困生乎?
每年貧困生的評選都是最令人頭疼的事,問題的關鍵不是界定貧困生的標準太難,而是辨別“真假貧困生”太難。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中所指“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那么何為“假貧困生”呢?就是與貧困生搶飯吃的非貧困生。
形成貧困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的貧困。一方面是由于社會經(jīng)濟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公、產(chǎn)業(yè)結構不合理等結構性因素所導致的貧困,且我們國家的貧困主要是由這一因素導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家庭原因導致的貧困,包括意外事件、父母離異、疾病等。如果按照近年來部分地區(qū)學費收繳標準來算,每名貧困大學生每年要平均支出7000元(含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據(jù)統(tǒng)計,西部12省區(qū)農村人口近2.9億,人均年收入為1966元,而國家級貧困縣甚至低于800元。也就是說每年7000元的學費相當于貧困地區(qū)9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本科4年最少花2.8萬元,相當于貧困縣一個強勞力35年的純收入。這還沒有考慮吃飯、穿衣、醫(yī)療、養(yǎng)老等費用。這就是貧困生所面對的嚴峻現(xiàn)實和沉重壓力。
那么,“假貧困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歸結于高校通常忽視了對自身的教育管理和對非貧困生在思想認識上的教育引導。
部分學生為了追逐更高的物質享受,所需花費超出了家庭所給生活費用而負債,導致個人貧困。另外,有些貧困生對助學金認識不足,使用不當,引起非貧困生的反感。加之高校對非貧困生關于國家助學金相關背景政策及意義教育的缺乏,促使非貧困生向“假貧困生”角色的轉變,明擺著去跟貧困生“搶飯吃”。
現(xiàn)在看來,截留、均分助學金問題源自高校管理各層自身管理教育的不足;“假貧困生”與貧困生爭搶助學金的問題也源自高校管理各層對非貧困生教育管理的不足。豈不是評定助學金的高校管理隊伍在跟貧困生搶飯吃嗎!
助學金給貧困生是雪中送炭,給非貧困生和高校及其管理者那是“錦上添花”。我們到底是要雪中送炭還是要錦上添花呢?
從高校管理者到基層班主任,他們都是國家給予貧困生溫暖的直接輸送者。首先,不能和貧困生搶飯吃,要求他們長期加強對自身的相關教育和管理,完善監(jiān)督機制。要做到依法施助,以德助困,讓助學金發(fā)放到那些真正需要資助的同學手中,而不是把心思放在助學金那點錢上,打破道德底線,違背教育者的良心。
其次,高校應長期做好對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兩方面關于國家助學金的政策解讀工作。讓同學們了解國家發(fā)放助學金的背景、政策以及意義。讓貧困生正確合理使用助學金,懂得感恩;讓非貧困生了解什么是貧困,什么是貧困生,引導他們主動去關心、關注貧困生,從而退出爭奪。
另外,高校應長期加強對學生的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給予學生消費觀念和價值取向方面的正確教育指導。讓學生擁有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防止負債消費導致個人貧困。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來武裝學生,教育學生在利益面前以健康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
對比而言,貧困生缺的是學費和基本生活費,“假貧困生”缺的是高消費費用;貧困生減輕的是家庭負擔,“假貧困生”減輕的是高消費負擔;貧困生把助學金當作社會對他們的關愛,“假貧困生”當作是免費的午餐,不拿白不拿。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孰輕孰重?請評定助學金的高校管理者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