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洪
所謂整體性,就是把課文作為語文教學這個整體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根鏈條,它既有自身的特殊性,也是整個語文教學整體中一個部件,其自身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就具有科學性和完整性。事實上,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看,要有計劃、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課文的整體性,充分理解課文在整個語文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許多教師講解每篇課文,將課文從體系中肢解割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學知識缺乏科學的系統(tǒng)性。我們所說的“文學性”,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欣賞課文的美學價值,讓學生體會課文中形式的美和內容的美,激發(fā)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從而能運用美的原理感悟生活,創(chuàng)造美,換而言之,語文教學中的篇章,實際上是形式和內容完美統(tǒng)一與結合。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或者從理論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構思、技巧,或者讓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形象性”,將二者分割開來。久而久之,語文教學便陷入了枯燥、機械的境地,因而學生對課文也對語文失去了應有的熱情和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忽視課文與整個語文教學體系的關系,忽視課文自身所具有的文學性的教法,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情形:
⒈肢解課文,無的放矢
現(xiàn)行的語文教材中的篇章,都是根據(jù)《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目標精挑細選出來的,從整體上看,它們是一個不能分割的科學系統(tǒng),分散來看,每一冊、每一篇課文在整個體系中都體現(xiàn)著一個要求具體實現(xiàn)的目標,對于整個系統(tǒng)來說,它們是構成這個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它們在系統(tǒng)中占有著各自的地位,反映了迥異于其它對象的不同的教學屬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統(tǒng)攬整個教材體系,明確本冊、本課在母系統(tǒng)中的地位與具體目標,這樣教學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師卻未能做到這一點,教學課文,只就本篇課文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教學,將整篇課文與體系孤立開來。結果是教學如同大海孤舟,其目標性、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的體現(xiàn)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這無疑是一種無的放矢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和建立將產生不良影響。
⒉課文句讀法
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把一篇篇文字優(yōu)美的課文肢解成單獨的段落、句子、詞語,對這些自以為是的“精煉”的句子或“優(yōu)美”的段落進行不厭其煩地分析,反反復復,“舉一反三”;更有甚者,完全撇開課文的整體藝術性,挑選文中語段進行分析、講解、練習,練習內容總在結構、詞匯、語法等方面實施。以這種方法完成一篇課文的教學工作,老師給學生僅僅強化和注入零散的知識,缺乏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閱讀欣賞,長此下去,學生對語文課的感覺只能是語法、句法、詞法的堆積,而無創(chuàng)造。
⒊閱讀盲點
漢語有很強的音樂性,其音樂的美感附在文字中。文學作品形式的優(yōu)美,內容的豐富,寓意的深遠,都體現(xiàn)在優(yōu)雅的或鏗鏘的音調與音節(jié)中;文意深淺,思想多寡,也蘊含于或豐富或簡潔或明快或晦澀的文字中,對于文章的理解,文章意義的整體把握,需要進行深入的研讀,由句至段而篇到形式,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反復的咀嚼,不放過一個情節(jié)、一個論點、一條論據(jù)、一個詞以及任何一個為全文意義而設置的細節(jié)和線索,我們才能真正感悟到作者的用心,挖掘文章的真正本質。當然,因為個人的經歷,因為個人的哲學觀念,因為個人的世界觀,我們可能對于文章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我們必須用思想和智慧去感悟,去認識、去探究,而這就是行之有效的閱讀。因此,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有的教師卻認為閱讀耽誤時間,容易引起學生的厭讀情緒,相比之下,講解速度更快也更行之有效,所以對課文思路的整理總是以教師分析講解為主導。閱讀教學基本上成為一種試題形式,教學過程就是“分析”的過程,沒有“閱讀”。因此,考場上,學生遇到課本以外的“閱讀材料”無從下筆;生活中,閱讀報刊雜志囫圇吞棗,意義含混難清;作文日記不知所云。不用說,這是缺乏閱讀教學的恥辱。
⒋題海泡沫
不可否認,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一時半會還不可能完全抹去應試教育的影子。比如許多應試有方的教師,把題目內容系列化、教學內容題目化、答案要點規(guī)范化視為經驗,作為工作的法寶。這種“題海戰(zhàn)術”式的語文教學,應付眼前的考試或許會有短暫的效益,卻形成了高分低能的語文教學“泡沫”。學生缺乏語文學科的整體感受,缺少篇章形式內容、表情達意的實踐經驗,學生在題海中能夠自由的“飛翔”,卻不能解決真正的實際問題。長此以往,語文教學效率不僅不能提高,反而會逐漸下降。
以上幾種教法,使語文教學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學科和篇章不能進行整體思考,對篇章藝術缺少實踐經驗,對學科體系模糊不清,學生對語文學科興趣始而平平,繼以厭惡,終于放棄。多記幾個詞語,多做幾道題,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又能有什么幫助呢?徒增負擔而已。
針對語文教學忽視整體性和文學性的四大誤區(qū),結合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要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和文學性,可以從四個方面改進:
1.強化閱讀教學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讀書百遍”,固然是笨辦法,但說明讀書對理解的重要作用,閱讀不止要進行默讀而且要進行有聲的朗讀。語文課本上所選的美文,既有音調的美也有形式的美,既有思辨的美也有智慧的美,美的東西靡集于斯,就都有了很強的可讀性。教師要充分運用閱讀來教學,加強學生的直觀感知和理性認識,讓學生在音韻、形式和理性中感受美,批判和評價作者感受的美。為了減少學生重復閱讀的厭煩和盲目,教師可靈活采用多種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可以采用富有魅力的范讀,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閱讀與分析有機的結合等多種方法。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過配樂范讀讓學生走進課文所描繪的春景中,甚至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走進大自然,體驗活生生的自然的春美。要讓學生進一步強化對作品的自然美的體驗,指導學生在朗讀中如何停頓,使用怎樣的語氣、語調是必要的,比如文中對“春風圖”的描寫部分,“母親的手”和“撫摩”兩處重音要處理得語重而情深,令人覺得溫煦而舒坦;“清脆”“宛轉”“應和”“嘹亮”讀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響起一支充滿青春活力的春天交響曲。學生自己在掌握朗讀技巧以后,有表情的朗讀,分角色朗讀、齊讀、男女輪讀,既能避免學生產生厭讀情緒,更能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2.廓清篇章思路
每一篇課文,作者都有一個清晰的思路,抓住了這條思路,學生就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認識。拿《藤野先生》來說吧,題目寫“藤野先生”,課文開頭為什么要寫在東京的所見所聞呢?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明白寫對東京的失望情緒,對出國留學生的厭惡之情,是作者到仙臺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其中蘊涵的救國救民于水深火熱的感情也與全文愛國主義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弄清了作者的思路之后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作者構思的巧妙,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做到高屋建瓴,這為學生進一步深刻理(清)解文意打下了基礎。
3.把握系統(tǒng)目標
從系統(tǒng)性角度來說,任何子系統(tǒng)的功能都必然融匯于父系統(tǒng)之中。所以正確把握每篇課文的具體目標,都與本冊、本套教材的整體目標息息相關。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標準,統(tǒng)覽教材體系,制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并有計劃地逐步地實現(xiàn)“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目標,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4.縱情作品欣賞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有精彩的修辭、動人的畫面、濃烈的情感、鮮明的人物;有完美的形式、深刻的內涵、敏銳的思想、幽深的哲理;有偉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使這些作品具有豐富的美學內容和不朽的藝術價值。當然,初中階段的“欣賞”和高中、大學的欣賞要求是不同的。《標準》明確規(guī)定“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我們教師自身應具有相當高的文學素養(yǎng)、高尚的人格。一個具有良好的人格和氣質的語文老師,其自身就是一支歌一首詩,其生動活潑的教法、非凡的氣質有助于進行文學作品教學、有利于帶引學生走近作品、走進作品,體悟作品的精妙,從而縱情作品,達到感悟和運用合二為一的效果。有一位教師在教《春》時,一邊用配樂的范讀、生動的講解,一邊用板書畫了一幅“春景圖”,課文的結構層次全都反映在板書上。這節(jié)課,不僅給學生以視聽的美感,而且激發(fā)了學生欣賞課文的激情。
語文教學歷來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一向重視作品的整體性和文學性,這一點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在當今的語文教壇上,許多有識之士也已在這方面作了探討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切實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還須在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師素質等方面下功夫。
(責任編輯:謝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