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生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失落恐怕不是一個局部的學科現(xiàn)象,但歷史學科的人文失落尤為值得反思。人文教育——歷史課堂的精神舞蹈,是每一個歷史教學人員必須思考、必須跨越的門檻。
1 嚴酷的現(xiàn)實令人深思
1.1 高中歷史教育呼喚人文精神長期以來,教育注重教師“教”,忽略、忽視學生智力開發(fā)、個性張揚和對社會生活的情感體驗,導致普遍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的匱乏。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成績與道德品質出現(xiàn)“倒掛”現(xiàn)象。教師也告訴學生:“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钡珜W生依然對歷史的現(xiàn)實意義不甚了解。翻開課本,學生便是陷入于知識的“汪洋大海”而不能自拔,只能是將自己也無償送進時光隧道!
1.2 21世紀的人才更需要人文精神當前教育過分地強調對科技的培養(yǎng),也就是片面重視成才的問題,完全忽視對人的價值、追求和精神的培養(yǎng),也就是成“人”問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極為匱乏,缺乏正確的社會理想和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缺乏社會公德和對人的理解與寬容。因此,加強人文教育,大力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是新世紀教育所面臨的緊迫課題。
2 歷史教師如何在歷史教學中落實人文教育
2.1 改變落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人文情懷很多學生覺得“歷史”像塵封了幾千年的“文物”,使這門本來蘊涵人類智慧的學科被遺忘在角落。鑒于此,歷史教師必須拓寬思路,從課內外知識、環(huán)境、言傳身教等方面全方位多渠道多樣化地展開教學,如知識競賽、專題辯論會、專題演講、開辟學習園地、成立興趣小組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如課堂上創(chuàng)設問題搶答、筆答題競賽。學生打開緊閉的窗戶,揭下歷史的真實面紗,就能找尋到心靈的“樂園”,且樂在其間。學生自然而然地“愛其師而敬其道”,人文精神如薪火傳承。
2.2 捕捉教材的人文閃光,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要有意識地提取、加工、整理歷史學科中大量人文主義素材,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之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喚醒沉睡在他們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通過對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諸子的教學介紹,讓學生欣賞諸子豐滿、獨特的個性,使學生認識到正因為他們具有傳奇色彩的個性使他們名載史冊;結合我國傳統(tǒng)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對“仁、義、禮、智、信”“齊身、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所強調的人文素質有揚棄地繼承,培養(yǎng)學生個人的理性修養(yǎng)和道德品質的完善;通過對毛澤東、華盛頓、林肯、周恩來等杰出人物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注重個人的道德品質的發(fā)展。
2.3 加強學生對歷史學科和其他人文學科的聯(lián)系人文主義教育是通過加強文學、哲學、藝術、倫理、歷史、地理等人文科學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如在講“百家爭鳴”時,引導學生選讀優(yōu)秀的先秦散文《莊子》《韓非子》《孟子》等,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現(xiàn)象,又能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在講述各國歷史過程中,介紹各國的人文地理常識、民族風俗等來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開拓學生的視野;利用歷史教材中的文藝知識如中國京劇的形成和發(fā)展,通過名畫、戲曲錄像資料,培養(yǎng)學生藝術鑒賞能力。
2.4 設置多樣化的評價標準,肯定學生的人文成長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視程度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學生的學分認定,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如結合家鄉(xiāng)鄉(xiāng)土特點進行歷史追憶,寫調查報告;結合現(xiàn)實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寫小論文;自己制作歷史小報等,發(fā)揮他們的特長,給他們的活動打分。從多角度去評價學生,能夠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精神。
2.5 以教師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人文主義的形成“教師的高尚不在于他培養(yǎng)了多少科學家、藝術家,而在于他的細微之處,以高尚的師德影響人,培育人?!睂W生處于成長時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強,教師最容易成為學生效仿的典范。教師虔誠的敬業(yè)態(tài)度以及為達到教育目標而表現(xiàn)出來的強烈責任心,本身就是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奮發(fā)開拓的無聲召喚。一個“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注意方式方法于細微之處、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將為學生的一生播下幸福的種子,使之受益無窮。
3 結語
總之,人文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強人文教育是對高中歷史教育本源的回歸,它符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的要求,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高中歷史教育的發(fā)展與時代要求和社會發(fā)展相適應。
參考文獻
[1]文輔相.我對人文教育的理解[J].中國大學教學,2005(6)
[2]張?zhí)鞂?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3
[3]劉軍.歷史教學的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7
(作者單位:河北省藁城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