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交往、互動,就不存在或發(fā)生教學。就教師而言,“互動”意味著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獲得知識的幸??臻g。就學生而言,互動意味著心靈的敞開、心態(tài)的開放、個性的張揚、人格的獨立與生命的舒展。由此可見,如果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去構(gòu)建新型、和諧的課堂,讓它充滿生命的互動,那么語文教學就會真正邁向一個更為嶄新的境界。
1 師生互動,讓心靈在對話中溝通
信息獲取途徑的多元化,使教師不再擁有知識上的“絕對權威”,不再是普遍意義上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教師應走下“神壇”與學生平等對話。而且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師生進行互動的前提。教師要在課堂上構(gòu)筑自由對話的平臺,讓師生的心靈在互動中溝通,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tài)之中,讓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敢于張揚個性,表達心聲,享受被人尊重的快樂,體驗做人的尊嚴,建立起自信和進一步互動的欲望,從而進入一種開放的、多元的、具有無限包容性的美好境界,使學生的生命價值得以體現(xiàn)。
記得著名的老一輩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教學《小稻秧歷險記》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雜草的蠻不講理和小稻秧所受到的威脅,他從生詞入手,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同時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然后有感情地配樂朗讀課文,接著采取表演的形式,師生共演,淋漓盡致地演繹這些生詞。他問:“現(xiàn)在我當小稻秧,你們當雜草,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你們應該怎樣站?”學生很快從四面把老師圍住,并卡著腰,氣勢洶洶地說:“快把營養(yǎng)交出來!”接著“雜草們”一擁而上,搶起營養(yǎng)。“小稻秧”沒精打采地低下了頭。這時,學生的發(fā)言特別熱烈:雜草非常的厲害,一副兇巴巴的樣子,這就是“氣勢洶洶”;雜草還十分的野蠻,一點都不講道理,這就是“蠻不講理”……在這節(jié)課上,課堂的氛圍始終十分的輕松和愉快,學生毫無學習的壓力。教師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合作學習的位置上,在這種平等、和諧、交互的氛圍中,學生對所學知識、所研究的問題產(chǎn)生濃厚興趣。師生之間的自由對話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兩者完全處于平等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師生間的心靈溝通,使課堂成為創(chuàng)新思維的理想場所。
2 生生互動,讓思維在碰撞中激發(fā)
生生互動是學生相互學習的一種活動,既有行為互動也有思維互動,既有知識的交流也有情感的傳遞。生生互動也是構(gòu)建和諧課堂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在這樣的互動中,每個學生都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不用擔心說錯,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這樣就特別容易激活思維,為每個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思維環(huán)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彼此之間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結(jié)果,掌握更多的思維方法,同時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對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3 生本互動,讓靈感在探索中觸發(fā)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忽視學生與文本的互動,缺少學生的自主閱讀、探索、感悟的過程,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依附性,缺乏自主性與獨立性,缺乏對文本生命的體悟。因此,教師要找到文本的閃光點,找準學生的興趣所在,把兩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課堂教學首先根植于文本,引導學生積極地與文本對話。其次,要超越文本,這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理解。對于教師來說,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獲得對課本中新知的認識,并讓靈感在探究中得到觸發(fā),獲得對文本具有個性化的理解,擁有自己心中獨特的“哈姆雷特”。
4 人境互動,讓情感在情境中遨游
李吉林老師曾經(jīng)指出:當教師把兒童帶入有意創(chuàng)設或優(yōu)選的富有美感的情境時,發(fā)現(xiàn)學生情緒熱烈,帶著情感色彩去觀察、體驗客觀情境。在情感的驅(qū)動下,想象、思維積極展開,進而激起表達動機,且達到不由自主的情動而辭發(fā)的境界。人境互動,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對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十分重要。當學生和教師一同創(chuàng)設情境并成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最佳創(chuàng)新狀態(tài)。
教育教學要立足于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課堂無疑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最前沿陣地,也是學生得以發(fā)展的最重要場所。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人境之間等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需要、情趣、價值觀等方面,能使學生養(yǎng)成與民主開放的課堂相適應的行為方式和學習習慣,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