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強
語文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內蘊豐厚的藝術魅力是學生精神生活、情感培養(yǎng)和智力發(fā)展的動力??梢哉f,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職業(yè)中學語文課文中描繪大量的自然山水、風土人情,表現了祖國錦繡山河的如詩如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要充分利用這筆寶貴財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才能。
1 要突出審美感知力培養(yǎng)
在語文學習上,大綱要求學生把握內容,既要消化課文中所涉及的知識,還要變作者的認識為自己的認識。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從整體上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從木見林,窺斑見豹。大自然陰晴無常,風云莫測,不管是山川日月,還是天地海風,人類都無法對它施以豐富的社會因素,但它卻能給人類提供最美的無限性。這種無限性就是其形式的多彩多姿和難以盡言的變易性。在藝術美中,要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在社會美中,內容就比形式更占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則偏重于形式。自然美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具有獨立的形式美因素。
如王維的《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這首詩有色、有形、有聲,有大自然窮形盡相的萬千之變。它甚至蕩洗了人的一切思想因素,就連審美主體也要融入大自然的形式美中,成為多姿的美的組成部分。孤煙、遠樹、落日等,都在詩人極其空遠的內心世界里??陀^世界是空靈的,眼界的無染及心空就自然而得。在這里,只有真正的大師才能在物我兩忘中感受到大自然這種形式美之所在。
2 要突出審美能力培養(yǎng)
高二學生通過一年的語文學習,日常性情感逐漸發(fā)展為審美性情感,他們能對作品所隱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審美感受中達到直覺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感受到拓展、豐富意象的需要。從教材方面看,以現當代中國文學作品為主,兼顧傳統戲曲和影視文學,選讀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主要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這些全部都是文學作品,而且以詩歌、散文、小說為主。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個模糊性、多義性的集合體,且大都十分講究含蓄,常常是紙短意長寫而不滿,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若干空白和契入點,極具有限中富含無限的藝術效果。這就為集中進行審美想象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審美想象是審美反映的樞紐,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學生巧妙聯系同一作者的類似作品去強化感受,適當用某作家的作品來補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覺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見聞感受,甚至是跨時空的、跳躍性地重組積累的意象以幫助學生探幽發(fā)微,形神兼?zhèn)涞仡I會作品的意象及深層意蘊。隨著審美想象的豐富,學生在學習中潛在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逐漸上升到意識表層,加之審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這就使學生在審美教育中培養(yǎng)理性思維及審美創(chuàng)造力成為水到渠成的一步。
3 突出理性思維及審美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第三階段
隨著知識面的拓寬和基礎的扎實,學生的思維具有充分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內省性,其辯證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日趨成熟,智能發(fā)展上出體現出漸次向以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為主的方向。而且,在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對作品的深入認識達到審美理解,逐步能從美學的意義上去體味和認識作品。學生作為鑒賞的主體越來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賦予對象以不落俗套的內涵。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課堂上教師首先在屏幕上播放康橋優(yōu)美的風光片,伴以輕柔、舒緩的音樂。同時教師用富有詩意的語言介紹背景材料:“1920年10月,徐志摩就讀于英國康橋大學,從穿過康橋大學的康河與康河兩岸的自然美景,他領受到大自然神奇和甜蜜的溫馨,他把康河視為凈化心靈的圣地?!俣然氐侥感?怎不讓他激動萬分?可很快又要告別這里的美景,告別風光秀麗的母校,怎不讓他依依不舍?帶著這種情感,在歸國途中的海輪上,他寫下了這首抒情詩?!苯酉聛?聽配有古典音樂的《再別康橋》錄音朗誦。聆聽錄音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發(fā)揮聯想和想象,用心靈去感知并默默地在心中勾畫康橋美景,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學教學,不但要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美,理解作者描繪自然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抓住時機,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欲望,培養(yǎng)和訓練他們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表現美。應該指出的是,中學語文課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審美教育與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由點滴入手,從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丑的事物,潛移默化,寓教于樂。
(作者單位:寧夏海原縣職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