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 笛
《西游記》中孫悟空從東海龍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針”,又稱“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而且可大可小,變化多端,實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寶貝兵器。那么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從密度來看,金屬密度最大的是鋨。《西游記》中說孫悟空把那繡花針從耳朵里取出來,迎風一晃,變得“碗來粗細”。估計那“碗來粗細”肯定不是指的大海碗,應該類似于現(xiàn)在的酒杯,也就是說直徑在3~5厘米的樣子。以金箍棒長兩米來計算(電視劇上六小齡童用的大概不足兩米),體積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鋨,其質(zhì)量大約為88千克,一個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揮舞得動,比如關(guān)羽的青龍偃月刀重41千克,比魯智深的水磨禪杖重32千克,以猴哥那山都壓不死的體質(zhì)而論,揮舞88千克的兵器應該不犯難。有人說,不是6250千克嗎?想必那是隨著體積變化而變化吧,不過這不符合質(zhì)量守恒定律了。
金箍棒的硬度還應該特別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幾百仗,連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無辦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據(jù)說都是寶器,但叮叮當當一頓交擊,金箍棒毫發(fā)無損,可見金箍棒硬度特別大。金屬中硬度最大的是鉻,鉻的硬度和天然物質(zhì)硬度之王金剛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應該是無可奈何的。從這個意義上,金箍棒用鉻或者那些更為強韌的鉻合金來鑄造顯得非常合適。
金箍棒的抗腐蝕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個紫金紅葫蘆連“大羅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應該盛有腐蝕性非常強烈的液體,比如王水之類,猴哥和棍子被收進去卻都毫發(fā)無損。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內(nèi)煉就了一身銅皮鐵骨,再加上會七十二變,變成小蒼蠅之類的趴在瓶口,所以不被腐蝕情有可原。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別的材料,想要逃過浩劫可就有點難度了。因此從耐蝕性這個角度講,金箍棒材料又像銥。銥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蝕能力在金屬中首屈一指,連王水對它也無可奈何。
再從伸縮性上來考慮。地球上常見的材料不管金屬還是非金屬恐怕都沒有金箍棒那么強的伸縮性。金屬有延展性不假,延性最好的鉑,展性最好的是金,它們的延展程度都能達到細絲直徑(薄片縱面)上只有一個原子的地步,即便如此,它們的總體積不致發(fā)生太大變化。所以說,一根本來幾個人不能合抱的柱子變成“碗來粗細”進而變成繡花針大小,大概純屬小說家的杜撰。
也或者吳承恩是一個類似愛因斯坦的天才??茖W家預測,在遙遠的的宇宙深處,存在著恒星衰亡后劇烈爆炸然后又劇烈收縮剩下的星體——白矮星。白矮星的密度大約為1×106克/厘米3,所以適合猴哥的金箍棒如果是白矮星物質(zhì)形成,質(zhì)量大約為3.9×106千克,比金箍棒的實際質(zhì)量大。如果是質(zhì)量更為集中的中子星,也就是說金箍棒完全由中子形成(其密度超過10億噸/厘米3),這已經(jīng)超出了吳承恩的想象。中子星用我們現(xiàn)在的物質(zhì)理念根本無法概括,將一粒中子星微塵放到地球表面上,它會迅速陷入地心——像鐵塊沉入水中一樣,一直把地球擊穿,然后地球的引力不足以控制它的方向,它會繼續(xù)向廣袤的宇宙中間無休止地游蕩下去。
最后聯(lián)想一下金箍棒的來源,《西游記》中老龍王說:“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河淺深的一個定子,是一塊神鐵!”中國上古神話中很多傳說蘊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道理。比如現(xiàn)在有人分析,所謂盤古開天辟地其實就是宇宙大爆炸,一片混沌在大爆炸中分離,清者上浮為天,濁者下沉為地;再如女媧補天,很可能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物種滅絕(西方神話中的天空破裂大洪水自天而降諾亞方舟拯救物種的傳說與此類似)。因此像大禹這些神人很可能從外星球采集了這么一塊密度特別大有很多特殊屬性的材料,用于測量江河的淺深,可長可短,隨時念口訣調(diào)整,實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歸原位,現(xiàn)在不知躺在哪處幽深的海底,期待著我們再度去發(fā)掘它的傳奇呢。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