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賀棟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各學科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研究,已經得出了大量有價值的結論。這些結論為我們結合歷史學科的教學,探討歷史學科的學習方式,以及如何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借鑒和理論指導,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習方式 教學
歷史學習方式是在一定的歷史學習觀指導下,在長期的歷史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并穩(wěn)定化的歷史學習的程序、形式、方法、興趣和習慣等的有機集合體,是人們學習歷史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目前的初中歷史學習方式由于學校與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存在多種問題,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方式迫切需要變革。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要求新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币虼?轉變初中學生歷史學習的方式已成為歷史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目前初中歷史學習方式存在的弊端
1.重視程度不夠,學生興趣不高
由于中考不考歷史,初中歷史課在教師和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歷史課被擠占和挪用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每個學期只進行一次考核學生的歷史期末考試又沒有體現(xiàn)足夠的能力要求,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平時根本不學,考試前只死記硬背一些老師所給出的考試提綱照樣可以取得好成績。歷史課不聽、不帶書、缺席甚至做其他作業(yè)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教師的講授成為徒勞。因此初中學生學習歷史只是興之所致,幾乎沒有形成什么總體的知識框架,即使有印象也只是殘留的片段。他們雖然也可以學到一些歷史知識,受到了一些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但是,這種歷史學習方式的負面影響是十分嚴重的。
2.教學方式不科學,自主性不夠
目前有相當多的學生,因為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上事倍功半,效率很低。因此,學生能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是他能否由“厭學”變成“愛學”的關鍵所在。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教師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把學生當成裝知識的容器,沒有思維的碰撞,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zhàn)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被動與依賴,喪失主動性,過于服從權威,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按這種方式培養(yǎng)出的學生絕大部分是知識應用型人才而非創(chuàng)造型人才。
3.學生死記硬背,學習模式落伍
目前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特征的歷史學習方式強調重復和模仿,注重機械記憶,嚴重制約了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這種學習方式長期持續(xù)的運用,會使歷史教育喪失其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影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對他們一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傊?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基本特征的歷史學習方式與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轉變這種落伍的學習模式已成為歷史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了。
二、轉變初中歷史學習方式的實踐
1.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而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亦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組織學生學習是一項基本任務。教學過程是一種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性的特殊認識過程,教和學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教就沒有學,沒有學也就無所謂教?!皩W”的規(guī)律是“教”的規(guī)律的基礎,“學法”是“教法”的依據(jù)。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能力,不僅能調動學生學會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增進學習效率,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自立精神和責任心,促進學生成才。
2.開發(fā)利用現(xiàn)代化學習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
計算機、電視、錄像等現(xiàn)代學習手段的開發(fā)應用,拓展了學生學習時間和空間,加強了學習方法的操作性,使認知能力有效地同步發(fā)展,有助于學生在人際交流互助中,學會新的學習方法,發(fā)展智力,因此,應提高學習效率,開發(fā)利用現(xiàn)代化學習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便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并能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根據(jù)初中生對新鮮、奇異的事物有較強的好奇的心理現(xiàn)象,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的直覺與猜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鞏固新課知識的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與競爭意識。
3.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能力
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世界教育科研普遍關注的課題。歷史教師更應該站在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高度,確立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角色,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培養(yǎng),教會學生善于選擇達到目標的適宜手段;教會學生善于在檢測中采取有效的調控措施;教會學生善于總結自己達到目標的成功手段,總結成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能力。課堂教學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例如,通過閱讀、討論、競賽等方式,使學生投入其中,通過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例如,在講秦始皇的功與過時,通過課本提供的材料以及從各種媒體上收集到的史料,讓學生討論是與非。學生們你爭我搶地發(fā)言,最后形成兩種觀點:一部分學生認為功大于過,統(tǒng)一六國、鑄造錢幣等;另一部分認為,過大于功,他實施暴政,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四處征戰(zhàn)。這樣的討論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聽課。
三、結論
現(xiàn)代的歷史學習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逐漸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探究問題,使學生從枯燥、沉悶的認知、記憶中解脫出來,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這些方式方法,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是教學的落腳點和歸屬。只要大家重視“學會學習”的指導和培養(yǎng),真正實現(xiàn)教與學、教法與學法的最佳組合,一定能開發(fā)好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為老師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機遇,要真正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對于我們這些一線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秦童.對素質教育下學習方式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8.
[3]周桂花.以人為本,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淺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習方式的轉變[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6(28):168-169.
[4]龔晞群.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11):53-54.
[5]陳文舉.歷史教學中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思考與實踐[J].寧夏教育科研,2006,(3):63-64.
[6]王卉.課堂教學中變革初中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思考[D].天津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