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輝
隨著我國高校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高等教育發(fā)展迅速,育人環(huán)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別是教學改革的深化,更為學生的成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絕大部分大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這大好時光和有利條件不斷積累知識,充實自己,刻苦學習,誠信為先,健康成長,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朝氣和活力。但我們也應看到也有一部分大學生,他們意志消沉,不思進取,不務正業(yè),玩物喪志,考試作弊,浪費著大學的黃金時間,高校學風出現滑坡現象?,F從主觀和客觀角度分析如下:
一、從學生自身主觀角度來講
1.學習精力投入不足,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紀律松懈 。有的大學生在學習上缺少自控力、主動性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其主要表現為不關心時事政治,意志消沉,整天處在郁悶或浮躁之中。厭學逃學,把“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視為時尚。在學期結束時,即便幾門功課不及格也毫無愧意。一些學生認為現在是學分制了,只要考試通過就行,上不上課無關緊要。另外,上課不認真聽講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同學采取“感興趣就聽,不感興趣就不聽”的態(tài)度 ,于是為了完成作業(yè),只得抄襲過關,為了考得好成績 ,不惜冒險作弊。由于平時放松而造成考試前搞突擊的現象十分普遍,重考、重修成為部分同學的家常便飯,這其中盡管存在部分生源素質下降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卻在于學習不投入,學習不用功。
2.專業(yè)思想淡薄,忽視文化課學習,過于熱衷社會活動。有的大學生存在厭學情緒,這些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所學專業(yè),總是覺得自己考入的專業(yè)沒有前途,或者是“自己根本不喜歡的”,或者是“沒有興趣”的,所以導致學習不安心,出現厭學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新生入校前缺乏對專業(yè)的了解,內心期望值較高,入校后若受到高年級學生消極情緒的影響,即會出現思想與現實的反差,覺得“走錯了門”,由此產生厭學、混學的情緒和行為。這種現象說明,新生入學時專業(yè)教育未達到相應的目的和效果,無法確立專業(yè)思想并去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對專業(yè)學習自然就會產生抵制情緒。抱有“學校開的課對將來的工作沒什么用”這種看法的同學大有人在,他們片面地認為,新形勢下“鍛煉能力”最重要,于是過于熱衷各種活動,學舞蹈、忙比賽、做生意,增強所謂的社會適應力,但在學習上卻不思進取、不肯鉆研,結果真正的能力沒有增強多少,反倒“紅燈高懸”,荒廢了學業(yè)。
3.缺乏科學的學習目的,缺少對未來人生、職業(yè)的合理規(guī)劃。有的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撈張文憑“裝點門面”,有些則只看重學習成績,他們把學習成績與能否應聘到一個環(huán)境舒適、報酬豐厚的工作單位聯系起來,忽視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學習,還有的學生根本處于無目的狀態(tài),對為什么而學和怎樣學習都一臉茫然,完全機械地應付,以圖過關。部分學生對專業(yè)認識不夠明確,缺少對自己人生和職業(yè)的規(guī)劃,部分學生過分強調自我意識和個人愛好,理想脫離實際,缺乏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等等。這種學習認識和態(tài)度必然影響到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
4.學生自身思想的復雜性,不能正確處理各種關系?,F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活潑上進,關心國家大事,但自我中心意識強烈。勤于思考、渴望成功,自我評價高,卻又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由于當代青少年心理素質較脆弱,進入大學后又面臨著競爭壓力、學習壓力、人際壓力甚至經濟壓力,使得他們考慮問題過多、心理負荷過重,遇到挫折時容易自暴自棄。一些學生不能正確處理學習與戀愛、學習與娛樂、學習與休息的關系,沉湎于談情說愛、跳舞打牌、玩電子游戲、看武俠小說。個別學生酗酒、打架,更有少數學生沉溺于網吧,把學習拋于腦后。種種情緒波動則使大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變化不定,學習成績飄忽不定,學習風氣亦隨之大打折扣。
二、從學校客觀角度來講
1.教風出現滑坡。教師中也普遍存在重教輕學的傾向。管教不管學,以教代學的現象隨處可見。也有的教師認為既管教又管學,會束縛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大部分學生希望獲得教師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但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師做了這方面工作。部分教師“心不在崗,師未到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產業(yè)上,注重個人收入,應付正常教學,缺乏敬業(yè)精神。學生普遍認為課程內容枯燥乏味,教師上課質量差是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因素,以致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愛學習、不會學習、不良學習,造成了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
許多教師上課主要還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一言堂、滿堂灌”。教材多年為同一版本,教師多年用同一本備課筆記,“填鴨式”上課,使得相當多的同學認為“聽課還不如自己看書收獲大”。部分教師缺乏敬業(yè)精神,對從事的教學內容,不能深入鉆研。教師不能主動地發(fā)掘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是無從談起;部分教師在學校建立試題庫的情況下,不注重因材施教,不注重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而被學生的考題牽著走,使大學素質教育的宗旨得不到貫徹,演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敖虝恕薄ⅰ盀槿藥煴怼?、“身體力行”等良好的傳統教育觀念正在流失。
2.考風不盡如人意?,F在很多學生對考試與學習的關系理解很片面。學習是為了考試,只要考試能過這門功課就達到了目的,因此,學生很關心考試的內容,對教師的全面教學缺乏學習的動力,往往想打聽重點考什么內容,考試的題型、考試的方式等。改變這種觀點是十分必要的,考試狹隘型的學生往往缺乏能力,學習廣義型的學生常常擁有適應能力,前者在考試前,一般突擊重點, 以便考試通過, 平時缺乏系統學習; 后者一般能博覽群書,增強自己的知識面, 考試不是自己的唯一目的。因此,加強學生對考試與學習的關系理解、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關系認識很重要,對學習是有裨益的。少數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或幻想蒙混過關,形形色色的作弊行為在高??偸菍医恢?令監(jiān)考人員防不勝防。從歷次查處的作弊學生的情況看,往往是男生多于女生,高年級多于低年級,這與豐富知識、磨煉意志、誠信做人的教育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考風方面反映出的突出問題雖屬個案,但頗具代表性。少數學生有過作弊行為和作弊打算,但值得一提的是,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認為這并不奇怪,習以為常,他們成為潛在的作弊隱患,所以整體來看,作弊現象并不是個案,在高校中有著很大的市場,這種考風也直接阻礙著優(yōu)良學風的建設?!?/p>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