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平
一、何謂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鼻黏膜的慢性充血腫脹,炎癥持續(xù)數(shù)月以上,或炎癥反復發(fā)作。
1.鼻炎的分類
(1)慢性單純性鼻炎
鼻塞:間歇性或交替性。①間歇性鼻塞:一般表現(xiàn)為白天、勞動或運動時減輕,夜間、靜坐或寒冷時加重。②交替性鼻塞:側(cè)臥時位于下側(cè)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轉(zhuǎn)臥另一側(cè)后,剛才位于上側(cè)沒有鼻塞或鼻塞較輕的鼻腔,轉(zhuǎn)到下側(cè)后出現(xiàn)鼻塞或鼻塞加重;而剛才位于下側(cè)的鼻腔鼻塞減輕。此外,嗅覺可有不同程度的減退,說話呈閉塞性鼻音。
多涕:常為黏液性或黏膿性,偶呈膿性。膿性者多于繼發(fā)性感染后出現(xiàn)。
(2)慢性肥厚性鼻炎
為鼻黏膜、黏膜下層及鼻甲骨的增生肥厚性改變,一般由慢性單純性鼻炎發(fā)展而來。
鼻塞較重,多為持續(xù)性、常張口呼吸,嗅覺多減退。
鼻涕稠厚,多呈黏液性或黏膿性。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有咳嗽、多痰。
(3)過敏性鼻炎
在醫(yī)學上又稱為過敏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簡稱過敏變應性鼻炎,是發(fā)生在鼻黏膜的變態(tài)反應,也是呼吸道變態(tài)反應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有時和支氣管哮喘同時存在。某些藥物,如磺胺、抗生素等產(chǎn)生過敏反應。
典型過敏性鼻炎的癥狀:陣發(fā)性連續(xù)噴嚏,常在早晨打噴嚏,有時數(shù)個到數(shù)十個。同時可有鼻部、眼部及咽喉發(fā)癢,病人常不自覺地用手挖鼻孔、揉鼻子,甚把鼻子揉紅了,也不能解除癢感。高度水腫期鼻涕增多,呈水樣涕,如繼發(fā)感染時涕呈膿性。由于鼻黏膜水腫,引起鼻阻塞,而致嗅覺減退。
2.引起鼻炎的原因
(1)局部病因
①急性鼻炎反復發(fā)作或治療不徹底而演變成慢性鼻炎。
②由于鄰近的慢性炎癥長期刺激或畸形,致鼻發(fā)生通氣不暢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竇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體炎或腺樣體肥大等。
③鼻腔用藥不當或過量過久,形成藥物性鼻炎,常見于久用滴鼻凈之后。
(2)全身病因
①長期慢性疾病,如內(nèi)分泌失調(diào)、長期便秘、腎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致鼻黏膜長期或?qū)野l(fā)性充血或瘀血。
②維生素缺乏,如維生素A或C。
③煙酒過度可影響鼻黏膜血管舒縮而發(fā)生障礙。
④長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壓藥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擴張而產(chǎn)生似鼻炎的癥狀。
(3)環(huán)境因素
在有水泥、煙草、煤塵、面粉或化學物質(zhì)等環(huán)境中的工作者,鼻黏膜受到物理和化學因子的刺激與損害,可造成慢性鼻炎。
(4) 抗原物質(zhì)
刺激機體產(chǎn)生IgE抗體的抗原物質(zhì)稱為變應原。該變應原物質(zhì)再次進入鼻黏膜便與相應的IgE結合而引起變態(tài)反應。引起本病的變應原按其進入人體的方式分為吸入性和食物性兩大類:
①吸入性變應原
通過呼吸吸入鼻腔。此類變應原多懸浮于空氣中。
花粉并不是所有植物花粉都能引起發(fā)病。只有那些花粉量大、植被面積廣、變應原性強并借助風來傳播的花粉才最有可能成為變應原。空氣中的花粉種類和含量均有顯著季節(jié)性,春季和夏秋是花粉播散的高峰。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極廣,主要存在于土壤和腐敗的有機物中。
屋塵螨成蟲大小一般為300~500μm。主要寄生于居室內(nèi)各個角落,其中以床褥、枕頭、沙發(fā)墊等處內(nèi)的灰塵中最多。螨的排泄物、卵、脫屑和其碎解的肢體,皆可成為變應原。
動物皮屑動物皮屑是最強的變應原之一。引起呼吸道變態(tài)反應的動物皮屑主要來自與人接觸密切的動物,如家養(yǎng)寵物(觀賞狗、貓)、家牧家用狗、牛、馬和羊等。
羽毛家禽或被褥、枕頭和衣物中的羽毛,家養(yǎng)觀賞鳥脫落的羽毛,皆可為變應原。
室內(nèi)塵土是引起常年性鼻炎的常見變應原物質(zhì)之一。
②食入性變應原
指由消化道進入人體而引起鼻部癥狀的變應原物質(zhì)。牛奶、蛋類、魚蝦、肉類、水果,甚至某種蔬菜,都可成為變應原。
(5)遺傳因素
有變態(tài)反應家族史者易患此病。患者家庭多有哮喘、蕁麻疹或藥物過敏史。
二、穴位保健
目前對過敏性鼻炎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以內(nèi)服抗組胺藥物,激素類藥物臨時抑制為多,如口服激素,外用軟膏、乳劑、酊劑及硬膏等。中醫(yī)治療還是有她的特色。
取穴:迎香,鼻通,印堂,風池,合谷。
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的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喎,面癢。是治鼻塞、不聞香臭之要穴。
操作:用兩手的大魚際置于鼻唇溝,拇指外側(cè)面上下搓揉,上至發(fā)際,下到地倉,按摩3~5分鐘。使其發(fā)熱為度,此法練習有防傷風感冒、除鼻疾之功。
2.鼻通(又稱上迎香)
定位:位于鼻之兩側(cè)、鼻唇溝上端盡頭;
主治:鼻淵,鼻部瘡癤。
操作:用兩手食指螺紋面按揉鼻通1~2分鐘,揉捏鼻、擦鼻翼各1~2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有病時每日可增加3~5次。
3.迎堂
定位:在兩眉頭連線中點處。稍稍向上一點的凹陷處,此穴位非常重要。
主治:頭痛,眩暈,鼻衄,鼻淵,小兒驚風,失眠,精神類疾病和高血壓癥。
具體的操作:大拇指羅紋面頂住印堂,肘尖支撐在桌子上或躺在床上,用中指羅紋面按揉印堂穴3~5分鐘,手法宜輕,帶動皮下組織做旋轉(zhuǎn)按揉,意會集中在印堂穴,起誘導作用。做完后局部有輕松感。
4.風池
定位:枕骨后下方兩側(cè)凹陷處,即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凹陷中與風府穴相平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鼻衄,耳鳴,耳聾,頸項強痛,感冒,癲癇,中風,熱病,瘧疾,癭氣。
操作:四指指尖朝上,按住頭部,拇指指尖按在風池穴上,作按壓、旋轉(zhuǎn),3~5分鐘,一天做3次。
5.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shù)?掌骨中點橈側(cè)。
主治:鼻衄,頭痛,目赤腫痛,齒痛,牙關緊閉,口眼Z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腹痛。
操作:一只手的手心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背,拇指壓住合谷,點按、推揉,力量適中,感覺到穴位酸麻,操作1~2分鐘,換另一只手操作。
三、經(jīng)絡體操
1.起勢調(diào)息通鼻氣
自然站立,兩腳平行,與肩同寬,上身正直,眼向前平視,含胸拔背,兩手自然下垂。
動作:(1) 兩臂慢慢向前平舉,手心向下;高過肩頸,手心向前,手指向上;頭、頸及上身向上、向后仰,手心朝天,眼看天空,同時鼻孔吸氣。稍稍停留片刻。
(2)手心向前、向下,頭、頸及上身同時向前,隨著雙手下落至肩部,上身正直,兩腿屈膝下蹲(膝關節(jié)彎曲150。左右,注意髕骨不要超過腳尖),兩手輕輕下按,掌心朝下,放置身體兩側(cè),手指、手腕自然下垂,同時呼氣。
要點:兩手向上、向后抬起時,上身隨著向后,動作協(xié)調(diào)一致,向后仰的幅度盡量大些。兩手下沉時,肘下垂,手指自然微曲,重心落在兩腿之間,臀部下坐不可凸出,兩臂下落,隨身體下蹲動作協(xié)調(diào)一致。
練習9次(一吸一呼為一次)。兩手上起為吸,兩手下落為呼。鼻吸鼻呼,做到深、長、勻、細。吐故納新,鍛煉鼻道,消除慢性鼻炎。
2.開闊胸懷宣肺氣
動作:(1)接上式,將下按的兩手平行上提至胸前,膝關節(jié)逐漸伸直,將向下的掌心改為掌心相對,平行向兩側(cè)拉,至盡處,做擴胸動作,同時吸氣。
(2)將兩側(cè)的手平行向中間靠攏,到胸前,將兩掌心改為向下,在下按的過程中屈膝,同時呼氣。
要點:兩手臂伸直提至胸前時,身體就逐漸站立,兩手下按時人才開始下蹲。提與站、按與蹲、呼與吸等動作要注意連貫、協(xié)調(diào)。練習次數(shù)9次(一呼一吸算一次)。
3.巧奪真元補腎氣
姿勢: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腳趾向里扣抓地,成內(nèi)八字,兩膝向外分開。手從兩側(cè)緩緩向上、向前抬起,與腰高時翻掌掌心朝上,兩手往回收,過腰間向后伸,掌心朝上,然后翻掌由后向前旋轉(zhuǎn),至腰間下按,掌心向下,同時屈膝下蹲,成騎馬姿勢,如同坐在馬背上。兩膝不過腳趾,力在腳跟,兩臂松垂,屈肘抬臂,上臂略向前伸,手指松直,手心形成疊瓦狀,拇指微微內(nèi)扣,形成一個巧奪真元之勢。要求做到松腰松胯,收腹提肛,含胸拔背,下頜內(nèi)收,舌抵上顎,口微閉,頭項正直,兩眼平視前方,面帶笑容。
巧奪真元樁是取天地之氣,自然之氣,尤其是地氣,補足心之氣,壯兩腿之力。腎主骨生髓,同時,腰為腎之府,若腎精不足,則骨髓空虛,便會出現(xiàn)腰膝酸軟,甚至腳痿不能行動。而腎與肺的關系密切,中醫(yī)認為,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只有腎中精氣充足,吸入之氣才能經(jīng)過肺的肅降下納于腎。即所謂“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的說法。
4.轉(zhuǎn)腰旋胯通帶脈
姿勢:呈立正式站立。右腳順腳尖方向跨出一大步,呈右弓步,右手掌心朝下,五指松直,放在右胯前10公分處,左手叉腰,拇指朝后,四指朝前。頭項正直,目視前方。
動作:右手向左——向前——向右——向后水平呈游泳狀劃圓至右胯前,腰隨之轉(zhuǎn)動,眼觀掌背(外勞宮穴)。先向外轉(zhuǎn),再向內(nèi)轉(zhuǎn),各劃10次。換左手、左腳后,同上反向各做10次。然后恢復直立。
要點:要求以腰為軸,腰轉(zhuǎn)帶動肘臂。畫圓時做到圓、大、松,眼觀掌背隨手轉(zhuǎn)。
作用:勞宮穴打開后,可以體會到酸酸的、麻麻的感覺,這是接地氣的表現(xiàn)。腰部轉(zhuǎn)動,調(diào)和帶脈,疏通沖任,開通鼻竅。
四、膳食搭配
1.鮮枸杞根100克,甘草15克,水煎,代茶飲,連用1個月。適應慢性鼻炎。
2.蘇葉、蔥白、生姜各10克,水煎服。適應慢性鼻炎。
3.生姜9克,大棗9克,紅糖70克。制法:上述藥物加水煎,取汁即可。用法:代茶飲用,每日1劑,連用3~5日。適應:急性鼻炎。
4.絲瓜根、瘦豬肉各適量,取曬干的絲瓜根研成粉,與瘦豬肉拌和,做成肉丸煮熟。連服半個月見效。適應慢性鼻炎。
五、外治法
1.三九貼或三伏貼
取大椎、天突、風門3穴,用備好的藥貼敷在穴位上,每貼時間不得少于8小時。
2.配方:蔥適量。
制法:將蔥搗爛取汁。
用法:每晚用藥棉蘸蔥汁,輪流塞鼻腔內(nèi)。
3.辛夷、蒼耳子各9克,水煎成汁,加入蔥汁少許。滴鼻,每日3~5次。適應慢性鼻炎。
4.穿心蓮、虎杖各20克,鵝不食草60克,麻黃6克,金盆15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用凡士林調(diào)成藥膏,如黃豆大。每日2次,每次1個,涂入鼻腔內(nèi)。
六、預防與護理
1.平時應注意鍛煉身體,參加適當?shù)捏w育活動,以增強體質(zhì)和抗病能力。
2.每日早晨可用冷水洗臉。洗面時,用涼水浸濕鼻腔,反復沖洗幾遍,使鼻腔受到冷刺激,提高鼻黏膜對寒冷刺激的免疫力。
3.對污染的室內(nèi),可以白醋熏蒸空氣消毒。注意飲食衛(wèi)生和環(huán)境衛(wèi)生,避免粉塵等過敏源長期刺激。
4.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添衣服。每遇感冒鼻塞加重,在秋冬寒冷季節(jié)或感冒流行期間,外出須帶口罩,盡量少去公共場所。
5.鼻塞時不宜強行擤鼻,不要用手挖鼻,以免引起鼻腔感染。
6.經(jīng)常保持心情舒暢。
7.保持大便通暢。
8.不宜長久使用具有血管收縮作用的滴鼻劑,如麻黃素,滴鼻凈。慢性單純性鼻炎鼻黏膜光滑、有彈力,對血管收縮劑敏感;而慢性肥厚性鼻炎一般因黏膜肥厚,對血管收縮劑不敏感,故即使滴麻黃素后鼻塞亦無明顯減輕,且會引起嗅覺障礙、頭痛、記憶力減退,并有可能造成“藥物性鼻炎”。
9.戒煙酒。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