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夢
20世紀40年代:新式的風格·軍服的時代
“迪奧挽救了巴黎,就好像馬恩戰(zhàn)役挽救了巴黎。”
——斯諾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使物資限制充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服裝當然也不例外——戰(zhàn)時面料限制令使得服裝短而合身。但同時它也催生了那些真正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款式的誕生:T恤衫、羊毛衫、防水外衣、飛行夾克和斜紋棉布褲……好萊塢銀幕硬漢亨弗利·鮑嘉在《北非諜影》中就穿著一件有腰帶和肩帶的雙排扣防水外衣,非常的現(xiàn)代,即使在今天都不過時。
二戰(zhàn)期間,人們崇尚威武的軍人風度,無論男裝還是女裝,都流行類似軍服的款式。自1940年開始,男裝流行“粗獷風貌”(Bold took),“Bold”在英文中是大膽的意思,其特點是用厚而寬的墊肩大膽地夸張和強調(diào)男性那寬闊、強壯的肩部,與之相呼應,領子、駁頭以及領帶電都變寬,前擺下角的弧線也變得方硬,褲子上襠很長,比較寬松肥大。
戰(zhàn)爭的陰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時裝的風格,但也有設計師是以詼諧的態(tài)度來展現(xiàn)這種改變:伊麗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曾設計了一款帶防毒面具的晚禮服,既諷刺了戰(zhàn)爭,也提醒了女性即使在戰(zhàn)爭年代也要保持應有的優(yōu)雅態(tài)度,可謂別具匠心。
在這個十年中,對于愛美的女性來說,一個里程碑式的故事發(fā)生了——那就是“新樣式”的發(fā)布,“新樣式”是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于1947年2月12日在法國巴黎推出的一個女裝系列。
“新樣式”系列女裝具有優(yōu)雅的女性特質(zhì)——圓潤自然的肩部、豐滿挺拔的胸部、纖細的腰部和像半開的花朵一樣打開的裙擺?!靶聵邮健彬?qū)走了戰(zhàn)爭的陰霾,使高雅和華麗又回到了女裝上,它有著撐架的胸衣、小巧的臀墊,整個造型優(yōu)雅、纖弱,具有濃濃的女人味。
“新樣式”的成功使迪奧深受鼓舞,設計熱情空前高漲、設計靈感不斷進發(fā),從1947年開始的十年間,每年春秋兩季都推出一個系列的時裝,分別以“A型”“Y型”“H型”“8型”“郁金香型”等等命名,開創(chuàng)了一個“型”的時代。
20世紀50年代:激越的思想·偶像的時代
“在本世紀下半葉,顛覆性的服裝模式始于鄉(xiāng)村勞動者穿的T恤和藍色牛仔褲,后者被反叛的城市青年所接受。白蘭度表現(xiàn)出T恤是男性內(nèi)衣的意識,這種展現(xiàn)同他的表情或肌肉一樣性感。”
——《性別與服飾》
戰(zhàn)爭雖然結束了,但國際形勢依然動蕩,飽受兩次大戰(zhàn)摧殘的人們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嬰兒潮”(baby boom)造就了一批花錢如流水的青少年,流行開始了由青年人引發(fā)時尚的端倪。年輕人們流行穿寬松的套頭毛衣、牛仔褲和百慕大短褲(Bermuda Shorts)。到了五十年代末,英國的年輕人流行一種被稱為“洛克風貌”(Rocker Look)的摩登裝束:頭戴安全帽,身穿黑色皮夾克、緊身牛仔褲或窄筒褲,腳踏及膝長筒靴。
這是一個充滿偶像的年代:詹姆士·迪恩(James Dean)、馬龍·白蘭度(Marion Brando)等男明星吸引了無數(shù)眼球也引領了時尚的流行,使得牛仔褲、皮夾克、T恤成為年青人的時尚。
詹姆斯·迪恩在影片《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中飾演離經(jīng)叛道的男主人公,有著憂郁的眼神、俊朗的外表和不羈的神情。1955年,年僅24歲的詹姆斯·迪恩因車禍去世了,他在影片中穿著牛仔褲的形象隨著這顆巨星的隕落,成為年輕人心中永遠的傷痛與摯愛。
1953年,美國影星馬龍·白蘭度參演了一部描寫青少年生活的影片《飛車黨》(the wild one)。在這部取材于1947年發(fā)生在加州的“霍列斯特騷亂”的電影中,源于二戰(zhàn)時美國飛行員的飛行服的黑夾克成為劇中的一大亮點。劇中的馬龍·白蘭度斜戴鴨舌帽,穿著翻領、收腰的黑色皮夾克,戴著同色的皮手套,下面是深藍色的牛仔褲,漫不經(jīng)心地皺著眉頭,滿眼調(diào)侃的神色。從此,馬龍·白蘭度成為了搖滾派的一個偶像,而黑色皮夾克也成為這股年輕思潮的代表性著裝。
20世紀50年代早期的服裝多為收腰的襯衫裙、寬松的罩衫、合身的及膝裙。1957年巴倫夏加(Balenciaga)推出了直筒衫(袋裝),這種衣服前后都從領部直直的垂墜下來,完全沒有腰線的概念,裙擺在膝蓋的位置。女性的身體曲線完全被淹沒在寬松的服裝中。雖然曲線全被遮蔽,但有趣的是更有一種女性的味道,因此也成為這個年代典型的著裝風格之一。
時裝與電影的關系如此密切,在20世紀50年代尤其如此。此時許多設計師紛紛選擇在大銀幕上施展他們的“魔法”,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經(jīng)典的造型,如克里絲汀·迪奧為《捉賊記》(1956年)的造型、紀梵希為《龍鳳配》(1954年)、《甜姐兒》(1957年)的造型。
20世紀50年代的時尚偶像是瑪麗蓮·夢露與奧黛麗·赫本。這兩位明星都非常美麗但風格各異,其形象代表了這個時期兩種典型的審美取向與時尚風格。夢露在1955年拍了一部內(nèi)容乏善可陳的影片《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影片中有一個經(jīng)典瞬間:一頭金發(fā)的夢露在地鐵的通風口輕撫被冷氣吹起的白色禮服裙,僅僅是這個時尚片斷就足以使這部片子留名電影時尚史冊。
奧黛麗·赫本容貌清麗脫俗,她的服裝干凈簡潔,被稱為“墮入凡間的精靈”,通過電影中的形象,赫本式的簡單、現(xiàn)代的著裝風格深入人心。赫本對流行的影響與設計師休伯特·德·紀梵希服裝密不可分,赫本與紀梵希的合作開始于1953年,赫本在其擔任主演的電影《龍風配》(Sabrina)中三件重要的服裝都是由紀梵希設計的。赫本還帶動了一種洗練而美麗的搭配風格——黑色的圓領長袖上衣配同色的錐形七分褲,與此搭配的是平跟的Salvatore Ferrogamo芭蕾舞鞋與燙后剪短的赫本頭。
20世紀60年代:多重的風格·年輕的時代
“庫雷熱的迷你裙設計體現(xiàn)了一種純粹、精確、新鮮的年輕感?!?/p>
——《Vogue》
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變幻的政治體制的陰影、對越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充斥歐洲的各種激進思潮使那些步入青春期的戰(zhàn)后嬰兒潮的一代充滿了反叛、不安的情緒。年輕一代帶著他們浪漫的熱忱、“打破”的沖動與追求更高精神生活的愿望,成為了反權威與反傳統(tǒng)的“執(zhí)戈者”。
“青年思潮”主張政治、文化和心靈的自由。年輕人們反對既成的社會規(guī)范,反對他們父輩的價值觀,也反對破壞一切的戰(zhàn)爭。這股“青年思潮”打破了從前那成熟的、優(yōu)雅的、上位的經(jīng)典舊容,服裝第一次呈現(xiàn)了它年輕多變的、個性化的、摧毀一切又重建一切的新鮮樣貌。
這是一個對年輕進行贊美的時代,此時最當紅的模特崔姬(Twiggy原名萊斯特·霍恩:Leslie Homby,Twiggy“嫩枝”為其綽號)可以幫助我們管窺當時風尚之一斑兒童般未發(fā)育的細長身材、長腿、平胸、窄肩;梳著維達·沙宣(Vidal Sasson)設計的在視覺上使頭部比例放大的幾何狀發(fā)式;描著粗重的黑眼線、戴假睫毛、弱化唇色。其攝影照片中的形象被《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評論為“一張能代表1966年的臉”。
20世紀60年代的幾種青年文化——嬉皮士(Hippie)、摩登派(Mods)、搖滾派(Rockers)和朋克(Punk)等無疑成為引領時尚的風向指標。它們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款式與流行,與服裝的結合達到了完美的程度,作為這個時代的血液最佳的詮釋了它年輕、叛逆的因子。
多樣化是此時期流行的特點:在“青年思潮”統(tǒng)治下的服裝舞臺上既有對東方文化崇拜而衍生的寬松佛袍、看似保守而實則激進的“祖母風貌”(Granny Look)、故作天真的孩童款式,又有大膽到極致的比基尼(Bikini)泳裝和無上裝設計。牛仔褲也是此時流行的必備元素。
此外,“未來主義”風格也表現(xiàn)了這一時期的流行趨勢: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的“宇宙服風格”和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的“蒙德里安風格”都是當時非常前衛(wèi)的典范。即使對材料的應用也日新月異。應當指出的是開始于60年代的服裝的深刻變革不僅僅局限于款式、材料和運作方式上,它更是觀念上的急轉。
此前是主流的設計師引導時尚及人們的穿著,現(xiàn)在設計師們紛紛從街頭、音樂和年輕人身上尋找靈感。也是在這個時期,倫敦時裝設計師瑪麗·匿特(MaryQuant)以街頭風格為靈感,首先推出了裙擺至膝上數(shù)公分的短裙,瑪麗·匿特使迷你裙成為萬眾瞻目的焦點。隨后,設計師安德烈·庫雷熱(Andre Courreges)把它引入巴黎高級女裝的設計中,成為街頭服裝被高級時裝引用的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