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羅 璞
摘要:道家思想在社會劇烈動蕩,文化多元的魏晉六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fā)揚,其中道家的有無觀對魏晉六朝的文藝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具體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和聲無象的音樂理論;虛實相生的詩文理論;取之象外的繪畫理論。
關鍵詞:道家;有無觀;魏晉六朝;文藝理論;影響
道家認為,作為宇宙生命本原的“道”的基本特征是“無”?!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四十章》),莊子也認為“泰初有無,無有無名”(《莊子·天地》)。盡管道家把“無”視作道的基本精神,但他們并不認為道是絕對的虛無,而是存在于有無相生之中。老子云:“有無相生。”(《老子·第二章》)在《老子·第二十一章》說得更形象:“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淮南子》對道家有無觀的貢獻在于在強調無聲、無形主導作用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肯定了有聲有形的價值?!对榔吩?“音之數(shù)不過五,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數(shù)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色之數(shù)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雹俪浞挚隙宋逡粑逦段迳嬖诘暮侠硇?隱含著只有從這些具體可感的音色味中才能體會到無聲無色無味的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老莊因過分注重虛無而導致的玄虛和神秘化傾向。魏晉玄學在有無關系上又有新的發(fā)展。至此,道家的有無觀已完全進入了審美領域,并大致從三個方面對魏晉六朝的藝術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和聲無象的音樂理論
音樂中的和諧思想由來已久,“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尚書·堯典》)。音樂的和諧,即是通過人為的努力,使金、石、土、革、絲、竹、匏、木這八種樂器所發(fā)出的聲音達到和諧,從而給人以美的享受。
道家的音樂和諧觀與儒家的和諧思想顯然大異其趣,莊子認為大和之音與道融為一體,是道的精神的體現(xiàn),它超越了具體可感的聲音,并不囿于世俗的內容和功利目的。魏晉時嵇康的音樂思想即繼承了道家的思想,向正統(tǒng)的、占主導地位的儒家音樂理論發(fā)出了挑戰(zhàn)。他強調音樂的無聲之和,認為音樂中并不包含著特定的民情風俗和喜怒哀樂,而只是自然之聲的一種表現(xiàn)。嵇康并不否認聲音可以引起人的哀樂情緒,但音聲“和”的本體卻是超于哀樂的:“夫哀心藏于苦心內,遇和聲而后發(fā),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無象之和聲,其所覺悟,唯哀而已。豈復知吹萬不同,而其自己哉!”所謂“和聲無象”,就是指聲音只是情感的載體,并不先驗地潛藏著某種特定的感情,這和儒家的“可以觀”、“聲音之道與政通”、“審樂以知政”的思想是水火難容的。
二、 虛實相生的詩文理論
虛實相生是意境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雖然魏晉六朝還未明確提出“意境”這一范疇,但受到道家有無思想影響所形成的虛實相生理論在這一時期已略具雛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當作家把對生活的各種感悟、思想訴諸文字,化為具體作品時,這實際上是文學創(chuàng)作從無(虛)到有(實)的過程;二,藝術家所要創(chuàng)造的境界是不囿于具體有限的語言,而追求語言文字之外的無窮意味,這實際上是從有(實)到無(虛)、超越有限到達無限的境界。這種從實到虛,虛實相生的特點,也就是魏晉六朝萌芽生長并在后世發(fā)展成型的意境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了“隱秀”的命題:“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薄峨[秀》又云:“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fā)。”所謂“隱”,就是耐人咀嚼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鐘嶸亦在《詩品序》中說:“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雹谠谒磥?五言詩作要富有“滋味”,一要情景交融;二要注重文采,而賦比興的參酌而用,是達到“滋味”的重要手段。劉勰重視“隱”、鐘嶸提倡“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思想標志著意境理論在魏晉六朝已發(fā)芽生長。
三、 取之象外的繪畫理論
魏晉六朝的繪畫理論受道家思想和魏晉玄風的影響,不追求繪畫的寫實性,而認為繪畫的最高境界是通過對有形外物的描摹刻畫,去探究隱藏在事物形貌之中的生動氣韻和無限意趣,直至實現(xiàn)對宇宙生機和人生真諦的體悟,由此形成了這一時期畫論重氣韻、重傳神的特征?!妒勒f新語·巧藝》記載:“顧長康畫人,,或數(shù)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善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彼谠u價魏晉名畫時又說:“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雹埏@示出對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視。南朝齊代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標舉六法,其一為“氣韻,生動是也”。他評衛(wèi)協(xié):“雖不說備形妙,頗得壯氣,陵跨群雄,曠代絕筆。”評張墨、荀勖:“風范氣候,極妙參神。但取精靈,遺其骨法。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認為衛(wèi)協(xié)等人的畫作超越了實物的具體形貌而揭示了其中的精神、氣質、韻味,理應把他們置于第一品。這一時期畫論中所形成的這種“取之象外”的思想與后世畫論中虛實相生、以虛為主的理論,都是道家有無相生思想在繪畫領域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二十二子》[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Z].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頁。
[3]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藝術類.書畫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