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格曼:全球經濟復蘇還需兩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表示,全球經濟雖已避過第二次大蕭條,但距離復蘇最少還需兩年。各國政府有必要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措施,否則全球經濟很可能有如上世紀90年代日本“失落十年”般,長期陷入經濟低迷中。他表示,全球經濟難以重演亞洲區(qū)在1997年金融風暴后的“火鳳凰式”復蘇。這主要是受到出口停滯所拖累,“除非我們找到別的星球出口貨物,否則現(xiàn)階段將難望由出口帶動復蘇”。其他推動經濟復蘇的方法,例如刺激消費、增加商業(yè)投資等,現(xiàn)階段均難以見效。他強調,各國政府有必要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措施,當前不存在通脹憂慮,不用擔心會造成市場資金過剩。若想避免這次經濟危機重演,國際社會應認真進行金融體系改革。(摘自:中國新聞網2009年8月11日)
佐利克:全球經濟基本面不支持退出政策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指出,目前全球經濟出現(xiàn)復蘇跡象,但還不穩(wěn)固。美聯(lián)儲通過金融創(chuàng)新,提高了信貸市場的流動性。但金融問題會像波浪一樣層出不窮,目前美國的不良貸款問題開始轉向信用卡貸款和消費者貸款,與此同時美國房地產市場仍然還很疲軟。佐利克表示,目前各經濟體仍應該通過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保證經濟復蘇。未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需要考慮回收流動性,但目前這還不是首要問題。(摘自:《中國證券報》2009年9月3日)
王慶:貨幣政策轉向“時差”10個月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qū)首席經濟學家王慶指出,“寬松貨幣政策”或許已經開始落幕,但距離“緊縮貨幣政策”的最終登場還有相當一段時間差,估計約10個月。王慶認為,貨幣政策的全面轉向當以上調基準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為標志,政策發(fā)生突變或提前收緊的可能性不大。明年初政策立場或轉為“中性”,真正的“貨幣政策收緊”或要等到明年年中。現(xiàn)在的復蘇很大程度上是刺激政策帶動的,全球經濟前景依然具有不確定性。在通脹還沒有成為風險的時候,決策者的政策突變是不符合邏輯的。寬松的貨幣政策料可維持全年。未來政策轉向的時間主要取決于兩個關鍵的變量,即CPI通脹數(shù)據(jù)和出口增速數(shù)據(jù)。未來CPI同比數(shù)據(jù)由“負”轉“正”,并超過2.5%,出口數(shù)據(jù)保持較高的單位數(shù)增長,將為政策收緊創(chuàng)造時機。(摘自:《每日經濟新聞》2009年8月11日)
孫明春:中國資產價格將繼續(xù)上漲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表示,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穩(wěn)固并繼續(xù)改善。近期股市下跌與2007年10~11月的情況存在根本差異。孫明春認為,從實際GDP增長、CPI、流動性狀況、政策環(huán)境、股市估值等五個基本因素出發(fā),對比2007年10~11月的情況(當時的大跌標志著長達一年的熊市開始),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的經濟特性幾乎截然相反。孫明春認為,這些根本性差異表明資產價格上漲不太可能在目前階段就結束。未來幾個月乃至幾個季度(甚至幾年)里,中國的資產價格將繼續(xù)上漲。穩(wěn)定且得到改善的經濟基本面、低通脹、極其寬松的流動性狀況、公司盈利前景好轉及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都為資產價格上漲創(chuàng)造了理想的環(huán)境,所有這些積極因素目前仍將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因此,中國的資產價格泡沫“不可避免而且只會繼續(xù)擴大,有可能會比2007年的那次更加嚴重”。(摘自:《中國證券報》2009年8月27日)
茅于軾:尋找市場的“價值洼地”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于軾認為,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一直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引起市場貨幣過剩,寬松的貨幣政策正在使通貨膨脹顯現(xiàn)。估計到今年底、明年初會出現(xiàn)物價上漲的趨勢,從今年第三、四季度到明年一、二季度可能會有5%~6%的上漲。面對通貨膨脹,買房無疑是抵抗通貨膨脹很好的方式,但當前房產存在很大的泡沫,當泡沫破滅時,房價就會降下來。投資者應根據(jù)經濟形勢尋找市場中的“價值洼地”,切忌盲目跟風助長泡沫的生成。(摘自:《新聞晚報》2009年8月28日)
夏斌:中國金融改革要以實體經濟為本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表示,面對仍不確定的國際金融環(huán)境,中國金融的改革開放,一定要確立以實體經濟為本的原則,對于偏離實體經濟、無助于實體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各種金融產品,特別是高杠桿產品應謹慎對待。夏斌認為,金融的發(fā)展和開放可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但由于金融本身的不穩(wěn)定特征,并對經濟有放大的功能,決定了對于金融如果用得不好也可以給經濟發(fā)展與穩(wěn)定帶來不利影響。中國不同階段的金融發(fā)展不能簡單抄襲世界上“最先進”的金融制度、方法和工具,不能簡單把人家?guī)资辍⑸习倌臧l(fā)展的成果作為結果性的做法硬性塞入我們正在發(fā)展的過程之中,我們應該尋找的是能夠解決當前中國實體經濟發(fā)展中矛盾的辦法。對于偏離實體經濟、無助于實體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特別是高杠桿產品,應該更加謹慎。(摘自:《華西都市報》2009年9月7日)
點評: 當初,華爾街的金融家憑著嫻熟運作各種金融衍生品,席卷了世界各地的資本和財富,獲得了巨額的回報,一度籠罩在人們羨慕不已的光環(huán)之中。次貸危機來臨,一向被奉為圭臬的華爾街投行紛紛倒下。這些事實本身已經足夠震撼人心。如今,似乎正處于躍躍欲試狀態(tài)的中國金融業(yè)很有必要從國際同行那里吸取教訓,保持清醒的思考,加強風險控制。
吳曉靈:控制房貸總量利于控制房價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接受訪談時談及房價。她表示,銀行如果控制住房按揭貸款的總量,有利于控制住房的需求以及房價。吳曉靈說,現(xiàn)在只要增加對住房的按揭貸款,就是增加對房屋的需求。她舉例說,如果現(xiàn)在有5套房子,老百姓有100萬元,這5套房子平均的價格就是20萬元。但是如果銀行給其他的客戶貸了款,如貸款50萬元,那么這個時候,實際上社會上來買這5套房子的錢就從100萬元變?yōu)榱?50萬元。從這個角度說,銀行如果控制住房按揭貸款的總量,有利于控制住房的需求以及房價。社會上的公民,應該對政府在信貸政策上抑制二套以上住房的按揭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這其實是在保護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如果除了一套住房外,還想擁有第二套住房來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自己就應該有更多的貨幣積累。(摘自:《京華時報》2009年8月27日)
金巖石:五年內京滬房價翻一番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表示,作為投資品,房地產具有投資/消費的二重性,而股票則是純粹的投資品。在中國,由于股市還沒有開放融資融券業(yè)務,普通投資人不能夠借錢投資,于是房地產的融資功能就補充了中國股市的這個缺陷,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房價螺旋式上漲趨勢。同時,城市化將帶來的是革命性社會變革,在未來20年的城市化中,非常有可能形成北京、上海兩大超級都市,這兩大超級都市的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30%,達到5億人,未來的大北京將有3億人,大上海將有2億人。在這個基礎上,以今年1月1日的價格為基準,5年內樓價至少翻一倍,北京、上海的房價很可能會突破30萬/平方米。(摘自:《華西都市報》2009年8月31日)
點評: 在當前的通脹預期下,由于房產具有較強的抗通脹性能,資金涌入樓市進而推高房價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如果說由于未來的城市化將使京、滬房價翻一番,還是頗有些值得懷疑的地方。金先生的推論依據(jù)之一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其實,不用再過5年或者20年的城市化,就是現(xiàn)在,老百姓對于房子都有著強烈的剛性需求,而問題的關鍵還在于購買力是否跟得上。如果沒有具備購買力的人群,房價炒得再高也是枉然。另外,金先生所說的“房價突破30萬/平方米”,不知所指是豪宅的房價抑或是普通住宅的房價,如是前者,倒也不太令人驚訝,如是后者,綜合目前的各種情形分析,這一說法還是未免“雷人”。
(編輯:張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