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珍
【摘 要】幾年的課改實踐,使筆者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是做加法的藝術。即教師自身做加法,課堂演繹做加法,課前、課中、課后延伸做加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 做加法 教師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人們提得最響的就是大語文思想,而這種思想如何體現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幾年的課改實踐,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是做加法的藝術。語文課又該如何做加法呢?
一、教師自身做加法
身為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廣博、豐厚的文化素養(yǎng),其途徑只有一條:讀書學習。
1.讀有字書,豐厚文化底蘊
讀書是語文之本、學習之母、成人之源,還是生存之道,讀書應成為老師最重要的事情?!按蜩F先要自身硬”“要播撒陽光到別人的心中總得自己有陽光”。因此,語文老師只有博覽群書,取眾家之長,才能豐厚自己的學識,既要精讀教育經典,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又要涉獵種類書籍,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這樣,站在三尺講臺上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胸中溝壑蘊有無數傳奇,眼角眉梢盡染唐詩宋詞,談笑間縱橫經典名篇,一舉手一投足洋溢著濃濃的儒雅之氣,于是,一篇課文就引出一組相關主題的佳作,一篇課文就是貯藏在學生心中的一個永恒的語文精典。
2.讀無字書,豐厚生活積淀
生活是一部書,是一部讀不完的書,人是書,物是書,事是書,史是書,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皆是書。處處留心、處處體察、處處品味的人才能從這本大書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語文老師,應該把鮮活的時代氣息、科研動態(tài)、時事風云、體壇縱橫融入到教學才會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生活處處皆學問,真正實現了語文即生活。
二、注重過程做加法
讓課程的生命存在于課堂,讓課改的魅力呈現于課堂。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演繹做加法的藝術。
1.抓課眼,拓展文本
一篇文章總有自身的靈魂所在,而這種魂的東西有的是顯性的,有的則是隱性的,這就需要教師讀出文章的意蘊,確定“課眼”,并搜集相關為主題服務的文本內容,這樣,教師在講課中將這些內容帶入課堂,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又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如竇桂梅老師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她緊緊抓住文章課眼“好好活”,課堂中帶入了史鐵生的《地壇散記》、《夢碎筆隙》,讓學生不僅牢記“好好活”的人生信條,還初步了解了史鐵生及他的作品。
2.抓方法,巧帶多篇
根據整體建構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善于總結歸納每類文章的學習方法,如古詩、寫景、寫人、說明文等并將其方法教給學生,從而達到舉一反三,以一篇帶多篇。例如,在教學說明文《鯨》一課時,師生歸納出說明文都是運用對比、列數字等手法來說明事物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閱讀幾篇類似的說明文,學生很快地抓住了文章的特點,這樣一堂課就學了幾篇說明文。
三、前后延伸做加法
我校實施的“課前參與、課中討論、課后延伸”三段式教學思路,即是落實把書本教厚之具體舉措。
1.課前參與,豐富知識儲備
課前參與,即在學課文之前,要求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讀書、上網、走訪、調查等活動,掌握大量的信息資料,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
2.課后延伸,拓展知識領域
(1)依托課本,開展實踐活動。教材是不變的,但它蘊含的知識和思想是靈動的。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將教材備厚、學厚,在理解、學會教材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實踐意識”和“活動意識”,力爭讓學生在更多的時空領域學語文、用語文。
(2)依托文本,引領課外閱讀。小學課本中,有很多經典文章及名著,應該讓學生全面地了解及閱讀,單憑課內的學習難以實現。因此,文本的教學必須巧妙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引領學生自主地去進行課外閱讀。如教學《將相和》時,教師設計這樣的作業(yè):既然藺相如和廉頗將相和好,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為什么趙國最后還是難逃滅亡之運?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讀《史記》等書籍。教學《赤壁之戰(zhàn)》后,讓學生去讀《三國演義》、《三國故事》等。
(3)依托文本,提升情感素養(yǎng)。教學說到底就是教育,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闭Z文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更注重人文性的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因此,情感目標必須扎扎實實落實在每堂課中。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通過“圓明園毀滅的是什么?沒有毀滅的是什么?永遠毀滅不了的是什么?”三個問題的設置,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語文課的真正意義絕對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技能,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和情操,并最終積淀成為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帶給學生一片知識的汪洋!
讓語文永遠在加法的藝術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