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利
摘要:在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呢? 我們必須更多地采用間接的途徑,即把材料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豐富的、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步入理性認識的殿堂。
關鍵詞:政治;材料;運用
誰都知道,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政治課教學最基本的原則。那么,如何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呢?直接的途徑就是讓學生貼近生活,走向社會,在調(diào)查與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理論水平。但這樣做在客觀上又與課堂教學存在著矛盾,學生畢竟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到社會中去。因此,我們必須更多地采用間接的途徑,就是把材料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豐富的、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步入理性認識的殿堂。我們今天在這里探討的就是:可用的材料有哪些?怎樣把材料引進課堂?引材料進課堂應遵循什么原則?
一、材料的種類
1.文字類:包括案例、笑話、詩歌、謎語、對聯(lián)、歇后語、警示語、名人名言、趣聞軼事、幽默小品等等。文字類材料包羅萬象,只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就能發(fā)現(xiàn)它們與政治理論的本質(zhì)性聯(lián)系,就可拿來為我所用。
2.數(shù)據(jù)類,包括數(shù)字、位次、百分比、百分點等。在政治課教學中引入有關數(shù)據(jù),可以增強理論或觀點的說服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實物類,就是實際存在的物品。在政治課教學中引入實物,可以大大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4.圖片類,包括照片、插圖、教學掛圖等。這類材料有助于學生對人物、環(huán)境、事物的了解,從而使理論能更好地聯(lián)系實際。
5.音像類,包括幻燈、投影、電視、電影、錄音、錄像、多媒體教學軟件等。恰當使用音像材料,可以使教學更生動、更直觀,既有利于增大教學容量與密度,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把材料引進課堂的方式
在政治課教學中把材料引進課堂,既可以用材料論證觀點,也可以用觀點說明材料。但無論怎樣都必須做到觀點與材料的內(nèi)在的有機統(tǒng)一。材料進課堂的方式多種多樣,常見、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一以貫之式。即在教學中只引進一則材料,并貫穿始終,一例到底,層層剖析,逐步遞進。這種方式對我們本身的要求較高,一要選準選好典型材料,二要做好觀點與材料的統(tǒng)一,三要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對材料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能使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較高的激情。
2.材料導課式。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成功的導課往往能夠迅速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吸引學生注意力,有先聲奪人的效果。材料導課往往能起到這種作用。
3.三點突破式?!叭c”即指教學重點、難點、社會熱點。教學中的“三點”是一堂課的核心所在,在教學中我們可借用材料來突破。
4.砥礪思維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開放性的材料,并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既可以提高學生興趣,也可以磨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其思維能力。
5.情境渲染式。政治課教學是知識、能力、覺悟的三位一體,教學中引進適當?shù)牟牧嫌欣趧?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共鳴,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除上述方式外,材料進課堂的方式還可以是提供背景材料,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采用變式思維,等等。
三、材料進課堂的原則與要求
材料進課堂是政治課教學的內(nèi)在要求,實現(xiàn)材料進課堂對我們有較高的要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1.實效性原則。即在引進材料時,必須牢牢把握一個宗旨,就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論用哪一種材料,其目的都是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服務的。否則,課堂教學中雖然氣氛熱烈,但對完成教學任務毫無益處,那算不上上課,只能說是閑聊。
2.針對性原則。即在課堂教學中引進材料要針對學校、班級、學生的實際,有選擇地加以使用。不同程度的學生可能需要選擇不同的材料,即使是同一材料也可能需要選取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cè)重點進行分析??傊?要貫徹“精而管用”的原則,克服隨意性。所以,材料一要典型,二要精煉,三要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要能說明問題,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雙向性原則。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如果只有教師的積極性,而沒有學生的積極性,那學生就變成了機械接受知識的容器,這與素質(zhì)教育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引進材料也可以是多種形式,既可以教師提供,也可以學生提供;既可以是教師講解分析,也可以由學生講解分析;既可以課內(nèi)討論,也可以課外討論。要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其參與,才能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增加教學的活力與效果。
四、貫徹素質(zhì)的需要,有助于能力的培養(yǎng)
通過時事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課本上的原理和結論就是通過具體事例歸納出來的,所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利用社會上所發(fā)生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考查學生理解運用所學知識是考試中最基本的題型。利用時事與課本知識點相結合,日積月累,有利于學生能力之培養(yǎng)。例如:揭露李洪志的法輪功的反動本質(zhì),讓邪教無處藏身,學生對此較為熟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可以說明很多問題:(1)封建迷信活動比較嚴重,封建殘余思想根深蒂固。(2)民族文化素質(zhì)不夠高,人口素質(zhì)偏低。(3)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質(zhì)文明也要受到破壞。(4)正確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之間的關系。(5)反映了階級斗爭還在一定范圍內(nèi)長期存在,并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等。這樣通過時事教學,既掌握了時事;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政治課引進材料,是充實課堂,活躍氣氛,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好的途徑。但是,引用材料的意義不僅僅是在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在于借助材料闡明事理,實現(xiàn)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