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英
摘要: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在培養(yǎng)其學語文的興趣的同時,注重學以致用,注重研究“讀者要什么”,注重引導學生與作者的共鳴,深刻感知文本,領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深愛上語文。采用教師引領學生進行探求性閱讀、比較性閱讀,以創(chuàng)作性的方法進行實踐,效果顯著,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為提高。因此倡導“學以致用性”的語文學習,改變以往“多研究作者的意圖,忽略讀者收獲”、“為了分數(shù)強壓硬擠”的教學模式,形成自覺主動的學習機制。
關鍵詞:確立目標;誘之以利;自動機制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注意力的集中與指向可以有兩個動力:一是興趣,二是“利”。興趣的話題我們已經(jīng)講了多年,有很多很好的經(jīng)驗可以提取。有人會因為興趣所致,如醉如癡地追求事業(yè),甚至登峰造極而樂此不疲。然而還有大多數(shù)人或者說絕大多數(shù)人對所學內(nèi)容不感興趣,那么他們怎樣做到對學習認真刻苦呢?
語文課中,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多大興趣,很容易找不到目標,精神渙散,心不在焉,久而久之功課就被落下。若能讓他們找到“利”——目標,自覺去完成,那么他也一定會積極主動起來,在他“圖利”的忙碌中,他終將領略語文的魅力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為受益,他會自覺地去學語文。
那么語文課有哪些利可圖呢?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聽起來似乎老套了而且?guī)е饨ㄖ髁x色彩。其實,我們深入理解一下這兩句話的實質(zhì),不難看到,它說的是讀書可以得到物質(zhì)和精神雙豐收,就這兩點今天看來,應該算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教高中語文十幾年來,摸索出了一套“有利可圖”的教學模式。
一、誘之以利
每接一個新班,第一節(jié)課我都讓學生自己講對“語文”的理解,讓他們談自己認為語文的好處。但學生們談不出來。我就給他們在黑板上寫了幾句話:1.和善關系,消除煩惱。2.保全性命,平步青云。他們看了很夸張地瞪大眼睛,表示不可思議。然后我給他們講了個小故事:馬克?吐溫與醉漢僵持在獨木橋的兩頭,醉漢高喊:我從不給混蛋讓路!馬克?吐溫先生一笑,溫文爾雅地摘下禮帽,躬身施禮:先生,我和您不同,您先請?!獩]有受侮辱的暴怒,沒有反唇相譏的小氣,沒有惡言的粗俗,避免了一場無意義的爭端,不起煩惱,四兩撥千斤。
這樣一節(jié)課后,孩子們對語文課有了新的認識,知道語文和自己關系密切,他們找到了其中的“利”,以后對語文的學習就不只是有興趣就學,沒興趣就放松了。
二、領其尋利
學生一開始并不清楚每節(jié)課中的“利益”,這需要老師的點撥。我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懸念設置法,每節(jié)課前,用提問法引起同學們的注意。這一點我從“百家講壇”欄目汲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
比如講《廉頗藺相如列傳》,我這樣設計問題:戰(zhàn)國時期,宦官的地位不是很高,他的一個門客的身份就更是卑下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出身低賤的小人物卻作為出使大國的使者,回國后竟能官居高位,超過了戰(zhàn)功赫赫的大將軍,他靠的是什么?在大將軍蓄意要羞辱他時,他又贏得了大將軍的尊敬和佩服,二人結成生死之交,他靠的又是什么?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什么?
講《列車上的偶然相遇》時,我這樣設計:有志求學成績優(yōu)異的孩子卻因家庭困難不得不輟學,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想?怎么做?你愿意在危困時候有人伸出援手嗎?那么什么樣的人別人才會幫助他呢?
三、放手自尋
用了一段時間的懸念設置法后,我開始鍛煉學生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總結能力,讓他們先看文章,自己從中找出受益的地方,然后在班內(nèi)互相提問交流,這個方法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關注和理解,漸漸地他們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應該汲取什么。他們在探索和交流中會有很多幼稚但智慧的見解,比如在學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時,他們說:只要有一顆愛美的心,人就不會老。在學《廉頗藺相如列傳》時,他們說趙國應當加封的功臣還有一個,那就是伯樂繆賢,他實在是獨具慧眼,見微知著,不惜以暴露自己的錯誤和少謀為趙國舉薦良臣。對《促織》中的“魂化促織”一段,學生自己分析說:莊子夢中和夢醒時刻難分辨,實際上也可以不辨,把夢當成生活的一部分,醒后不用慨嘆和遺憾,那里是桃花源……
四、放大其利
在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我?guī)麄兎治鰧W習文章的篇章結構,謀篇布局,因為這里也“有利可圖”——他們要自己表情達意,所以他們學得津津有味,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激發(fā)出來,效果事半功倍。在這種主動的熱情中,他們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了古圣先賢的滄桑正道,看到了世態(tài)人情,看到了善惡曲直;看到了范蠡的忠心和慧心,看到了孔明的鞠躬盡瘁,看到了熙鳳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看到了詩歌的空靈飄逸,看到了散文的情景交融,看到了小說的神奇莫測,看到了戲劇的超越時空,看到了計劃的超前性,看到了訴狀的嚴肅性……他們尋到了“大利益”。學生尋到了“大利”,老師其實得利更大,教學輕松,教學相長,受益很深。
“有利可圖”的課堂,有時會滿堂喝彩,有時也會面紅耳赤,有時會和風細雨,有時還會無聲勝有聲,但一種自覺主動的學習機制正在形成。學生的一切潛能,都可能會因“主動”而得到開發(fā)。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 心理學Ⅰ》 孫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01
2.教育學原理/當代俄羅斯教育論著譯叢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