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毓生 楊曉玲 問嫦寧
資料和方法
臨床資料2002年3月~2008年6月收治紅皮病患者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齡5~77歲,平均48.1歲;病程7天~20年,平均4.12年。繼發(fā)于其他皮膚病30例,其中銀屑病22例,濕疹4例,毛發(fā)紅糠疹l例,扁平苔蘚1例,脂溢性皮炎2例;藥物過敏11例,其中青霉素1例,卡馬西平1例,別嘌呤醇1例,中藥類8例;腫瘤2例(1例賁門癌,1例肺癌);不明原因4例。
誘發(fā)因素繼發(fā)于其他皮膚病30例,不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11例,免疫抑制劑6例,外用刺激性藥物9例(皮炎寧酊3例,生發(fā)藥水2例,市售祛斑藥水1例,中藥湯浴3例),飲酒2例,原因不明2例。
臨床表現①皮疹情況:均表現為全身彌漫性潮紅、浸潤、脫屑,皮損面積均>全身體表面積80%;10例表現為急性期,皮膚漿液性滲出且伴隨全身癥狀;37例表現為紅皮病慢性期。②伴隨癥狀:11例表現為結膜炎、口腔炎、會陰部糜爛潰瘍;26例伴不規(guī)則發(fā)熱,體溫38.1~39.5℃,發(fā)熱持續(xù)時間4~21天,平均7天;均伴有不同程度瘙癢,伴指(趾)甲改變(渾濁、增厚、變脆、頂針樣改變及脫落)17例,掌跖角化過度伴皸裂1例,全身淋巴結腫大22例,肝腫大7例。③并發(fā)癥:9例雙下肢體凹陷性水腫,2例繼發(fā)糖尿病,4例念珠菌感染。④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升高3l例,貧血(血紅蛋白降低<100 g/L)14例,低蛋白血癥9例,血沉增高12例,肝腎功能異常5例,蛋白尿7例,血尿4例,心電圖異常4例。
治療方法中西藥物聯合應用。①西藥:雷公藤多苷、阿維A膠囊、皮質類固酵、甲氨蝶呤(MTx)、復方甘草酸苷、清開靈、抗生素等,②中醫(yī)辨證:熱毒熾盛型,配以解毒涼血湯(羚羊角粉0.6g,生地30g,白茅根30g,丹皮12g,赤芍12g,板藍根30g,金銀花18g,薄公英30g,雞血藤15g,生薏仁15g,澤瀉10g);血瘀陰虛型,配以活血補陰湯(當歸25g,丹參15g,紅花10g,桃仁10g,雞血藤15g,沙參10g,玄參15g,石斛10g,板藍根30g,土茯苓15g,白術10g)。隨癥加減,1劑/日。③加強支持療法和皮膚護理:眼部損害用1%地塞米松眼藥水外滴,黏膜損害用聚維酮碘濕敷,急性滲出期外用3%硼酸濕敷,注意水和電解質平衡,防止繼發(fā)感染。
療效判定標準①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皮損全部消退;②顯效:臨床癥狀消失,>70%皮損消退;③好轉:臨床癥狀消失,>50%皮損消退;④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皮損消退<50%。
結果
療效臨床痊愈21例(45.24%),顯效10例(21.37%),好轉11例(23.4%),無效4例(14.89%),死亡1例(2.15%),總有效率89.36%。
隨訪繼發(fā)于銀屑病22例,隨訪3年,痊愈10例,好轉10例,無效2例。藥物過敏11例,全部痊愈。不明原因4例,2例確診為濕疹,1例1年后出現銀屑病皮損,1例肺癌死亡。
討論
紅皮病發(fā)病年齡以中老年為多,本組>40歲者占74.16%,各年齡組呈階梯型上升。原因主要是原發(fā)皮膚病治療不當和藥物濫用,尤其是糖皮質激素應用不合理。本組11例長期不合理肌注曲安奈德15年,6例口服乙雙嗎啉7年。肝功能異常明顯增加。
藥物過敏所致紅皮病呈上升趨勢,與藥物濫用有關系。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改變患者對疾病的根治心理,消除盲目用藥觀念很有必要。對于原發(fā)皮膚病的診治,應該專病專治,科學規(guī)范用藥,切不可迷信廣告的誤導性宣傳。
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配以中藥辨證施治,清熱涼血,益氣養(yǎng)陰,治療5天后。41例體溫均恢復正常。皮損開始消退,出現正常皮膚,病程平均19.4天,總有效率89.36%。治療當中,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用量明顯降低,減量時間的間隔明顯縮短,縮短了病程,提高了療效。
體會早期、足量、全程用藥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及時進行相關檢查,保護重要臟器,是治療的根本。必須依據皮膚表現、系統(tǒng)表現和免疫學指標適時調整藥量,注意藥物長期應用的不良反應.病情控制后,以復方甘草酸代替糖皮質激素,聯合清開靈注射液靜滴,堅持逐漸減量的原則,11例藥物過敏患者無1例復發(fā),其他30例有效率達76.43%。
對于不明原因的紅皮病,主要表現為老年性特應性皮炎、藥物反應友惡性腫瘤,其中T細胞淋巴瘤是中老年紅皮病主要潛在腫瘤,6例患者入院后均給予組織病理和影像學檢查,發(fā)現賁門癌1例,肺癌1例,其中1例因伴發(fā)瘙瘁肌注得寶松后癥狀加重.筆者認為,對于不明原因的紅皮病不可盲目用藥,尤其是老年患者。1個月內紅皮病泛發(fā)全身,伴有掌跖角化和皮損病理為非特異性組織學改變者,一般有潛在性疾病,需要做全身性檢查,加強隨訪,排除潛在性腫瘤可能,減少漏診和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