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嵐 寧 勇
抗躁狂、抗抑郁癥藥
阿米替林別名阿密替林、依拉維、氨三環(huán)庚素。
藥理本品為臨床最常用的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能選擇性地抑制中樞突觸部位對NA的再攝取,其抗抑郁作用相似于丙米嗪,可使抑郁癥患者情緒提高,對思考緩慢、行為遲緩及食欲缺乏等癥狀能有所改善。同時,本品可明顯地興奮精神、清除抑郁、改善睡眠,抗抑郁作用較氯丙嗪快而強,毒性和不良反應較輕,可用于治療各種抑郁癥患者。
注意青光眼患者忌用;嚴重心臟病以及排尿困難者禁用;本品不得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合用。如合用或相繼應用時,可增強不良反應。
治療頑固性呃逆用鹽酸阿米替林治療發(fā)生于惟-基底動脈系統(tǒng)腦梗死后的難治性呃逆(用其他藥物治療2周后無效,改用鹽酸阿米替林30 mg,分3次口服),服藥1天呃逆即消失。
治療易激性腸病據(jù)報道,有人用阿米替林治療易激性腸病患者,可使癥狀明顯好轉或消除。方法:阿米替林25 mg/次,2次/日,口服,逐漸增加至150~300 mg/日;維持量50~150 mg/日。
治療非微生物性尿道綜合征有人采用阿米替林治療非微生物性尿道綜合征患者,可使癥狀消失或好轉,總有效率為85%,療效明顯優(yōu)于用谷維素治療的對照組,差異顯著。用法:阿米替林12.5mg/次,2次/日,口服,療程1個月。作者認為,非微生物性尿道綜合征發(fā)生與精神焦慮、尿道括約肌和膀胱逼尿肌痙攣或共濟失調(diào)、尿道口過敏等因素有關。阿米替林通過鎮(zhèn)靜、抗膽堿、抗組胺等作用,消除與發(fā)病有關的可能因素,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治療皮膚瘙瘁癥有人用阿米替林治療皮膚瘙癢癥患者,使皮損、瘙癢等癥狀消失或減輕,總有效率為94.4%。用法:阿米替林25 mg,于每晚睡前1次口服,10天為1個療程。作者認為,阿米替林具有抗抑郁、鎮(zhèn)靜、催眠等作用,可阻斷軀體病變與精神癥狀的惡性循環(huán),使情緒穩(wěn)定,保持良好的內(nèi)環(huán)境,改善體質。此外,阿米替林還可緩解毛細血管痙攣,降低其滲透性,減少滲出及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
治療不寧腿綜合征有人采用鹽酸阿米替林治療不寧腿綜合征患者,效果顯著。用法:口服鹽酸阿米替林,25 mg/次,2~4次/日,連續(xù)用藥至癥狀消失止。
治療癌癥疼痛阿米替林片25mg/次,3或4次/日:吲哚美辛片,25 mg/次,3或4次/日。治療效果:66例中,顯效(逐步停用其他鎮(zhèn)靜止痛劑,給藥5~10天后疼痛緩解,偶有輕微疼痛,但能夠耐受,不需要加用其他止痛劑)46例;有效(疼痛明顯,偶需加用地西泮、維生素K3及氨酚待因片等,但不需加用其他阿片類止痛劑)15例;無效(給藥10~14天后,疼痛仍不能緩解者)5例;總有效率為92%。作者認為,大多數(shù)癌癥患者伴有心情苦悶、煩惱、沮喪、憂愁、抑郁、精神頹喪等不良情緒。阿米替林系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對輕、重抑郁癥狀均有效。小劑量阿米替林對慢性疼痛有鎮(zhèn)痛作用,可能與阻斷腦內(nèi)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5-羥色胺,使兩者含量增加有關。也有學者認為,慢性疼痛患者腦脊液中內(nèi)啡肽含量往往低于正常,而阿米替林可提高人體血清素強度的有效性和內(nèi)啡肽的水平,從而呈現(xiàn)止痛作用。在治療過程中,由于采用小劑量給藥,沒有出現(xiàn)因不良反應而被迫停藥的現(xiàn)象。少數(shù)患者出現(xiàn)過頭暈、口干、嗜睡及輕度胃腸道反應,隨著患者對藥物的適應性的增強而逐漸消失。
本法用藥簡單,止痛效果好,不良反應少,又為口服治療,易被患者接受,收到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且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哌甲酯別名哌醋甲酯、利他林。
藥理本品為精神興奮藥,能提高精神活動,對抗抑郁癥。其作用比苯丙胺弱,毒副作用亦較少。哌甲酯對興奮大腦皮質的作用較強,對呼吸中樞的作用較弱。用藥后患者精神興奮,情緒提高,抑制消除,食欲增進,睡眠改善??诜酒芬孜?,1次服藥作用可維持4小時左右,在體內(nèi)迅速代謝,經(jīng)尿排出。哌甲酯可用于治療各種抑郁癥、神經(jīng)官能癥等,也可用于對抗某些藥物引起的過度鎮(zhèn)靜作用和以上藥物中毒時解救使用。
注意癲癇、高血壓患者慎用;嚴重焦慮、青光眼、激動、過度興奮者,以及6歲以下兒童禁用;本品的不良反應與劑量密切有關。一般劑量在30 mg/日以內(nèi)副作用很少發(fā)生。
治療支氣管哮喘據(jù)報道,有人用哌甲酯治療支氣管哮喘患者30例,效果較好。30例中屬過敏型8例,感染型5例,混合型17例。方法;以哌甲酯5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中緩慢靜脈注射,1次/日。療程4~10天。
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上各種重癥病例均可引起嚴重呃逆,給患者增加痛苦,有時甚至危及生命。既往常用鎮(zhèn)靜劑、解痙劑、針灸、屏氣等治療,有時療效甚差。治療機制可能是通過中樞-內(nèi)臟神經(jīng)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或使膈神經(jīng)過度興奮而達到抑制狀態(tài)之故。
治療遺傳過敏性皮炎遺傳過敏性皮炎,一般有自愈趨勢,但病程長,瘙癢皮損嚴重頑固,療效不佳,有人在應用哌甲酯治療30例的基礎上,又對病程1~26年的50例采用序貫檢驗法對照哌甲酯與安慰劑的療效,結果:哌甲酯的療效顯著優(yōu)于安慰劑。有人發(fā)現(xiàn)如果哌甲酯劑量適當,用藥當天即可止癢,2~3天內(nèi)滲液停止,皮損逐漸減輕,部分在2周內(nèi)皮損完全緩解消失。方法:哌甲酯10 mg/次,1次/日,如瘙癢不止,每日遞增5 mg,直至瘙癢停止或日劑量達45mg止。
治療輸液反應50例確診為輸液反應的患者,在立即停止輸液后,以哌甲酯5~10 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緩慢靜脈注射,于注射后5~10分鐘有47例患者畏寒緩解,繼之體溫逐漸下降,全身癥狀消退,恢復到輸液前的狀態(tài);有3例用藥后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