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恩良
創(chuàng)建學校特色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如今辦學的趨勢。因此各個學校都在苦思冥想、挖空心思搞特色,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滿園皆是特色?!钡膭蓊^,但理想是美好的,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
有些學校校長思維喜歡跳躍,他們的計劃是一年一個花樣,他們的特色是一年一個變樣,他們認為特色項目越多,特色水平也就越高,所以今年創(chuàng)藝術特色,明年創(chuàng)德育特色,但往往是一創(chuàng)而過,全面開花,卻全面不結果。這些學校,傳統(tǒng)的特色項目本來已經(jīng)有些成就了,但在校長的“跳躍”下。只能是一年不如一年,新特色找不到,舊特色也枯澀了。
有些學校,校長一換,特色也跟著換。新的校長總喜歡標新立異,他們認為站在前人的陰影里,就是沒有出息。所以他們總是拋棄過去、重建自我,前任校長創(chuàng)建的特色項目,不管多好,一律作廢,新校長就得有新特色、新氣象。
而有些農村學校利用學校內的特色師資力量,搞藝術特色創(chuàng)建,倒也搞得紅紅火火:學生的參與面越來越廣。學生的藝術水準也越來越高,一切都朝著好的趨勢發(fā)展。想不到的是,這幾個有藝術特長的老師被城區(qū)學??粗辛?,新學期都紛紛調走了。這樣剩下的教師沒有了藝術特長,學校創(chuàng)建的藝術特色項目也就很快夭折了,煙消云散了。
有些學校搞藝術特色沒師資。摘體育特色沒場地,搞前衛(wèi)特色沒經(jīng)費,搞……所以他們認為,他們沒有特色可搞,特色創(chuàng)建跟他們沒關系。雖然他們學校的教研活動搞得很好、辦學歷史非常悠久、教學合作非常默契、學生思想非常樸素……但這些在他們眼里都是和特色不能靠邊的。在他們眼里特色就是看得見的、拿得出的、和別人不一樣的;在他們眼里特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可怕而不可能的。有錢有人才會有特色。
而有些學校卻剛好相反,在他們眼里特色就是一篇報告、特色就是有幾個學生獲獎、特色就是搞了幾次很有噱頭的活動……所以他們年年出特色,年年有成果。
有些學校為了搞特色,要求學生一哄而上,不管學生喜不喜歡、可不可能,都往這個既定的特色項目上套。他們認為全民參與、整齊劃一就是特色,學生的特長是為學校的特色服務的。
其實這些都是由于校長對“特色”的錯誤認識所造成的。認識不清。當然特色也就難產了,因此學校特色創(chuàng)建首先要從端正校長的認識開始。
關于“學校特色”,我們的校長不妨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加以認識。
一、特色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是存在于頭腦中的藍圖。也不是幾次活動中的偶然,更不是生搬硬套的點綴。它是客觀的存在,它產生于學校的底蘊。凝結為學校的精華。表露成集體的行動。它是可以感受的、可以檢測的、有生命力的客觀存在。
二、特色是聯(lián)系的。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學校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只不過是學校工作的排頭兵而已。它不是漂泊的浮萍,它有自己的依托和生成。只不過更加耀眼和璀璨。它更不是學校的全部。它有自己的價值和定位,它只不過是學校發(fā)展的手段和突破口。
三、特色是發(fā)展的。它是從萌芽到開花到結果然后再生成再萌芽的—個生生不息的發(fā)展的過程;它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深、從深到精、從精到特的一個漸進漸強的發(fā)展的過程。它更是從優(yōu)勢項目到特色項目、從特色項目到學校特色、從學校特色到特色學校的一個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
四、特色是實踐的。特色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無緣無故冒出來,它是實踐的結果、是實踐的產物。實踐是特色產生的基礎,是特色發(fā)展的保障。實踐讓學校擁有了內涵,內涵的進一步實踐讓學校擁有了特色,特色的進一步實踐讓學校擁有了精彩。特色的真?zhèn)问怯脤嵺`來檢驗的;特色的內在是用實踐來豐滿的;特色的成果是用實踐來展示的。
五、特色是人本的。從學校內部看,學校特色就是校長、教師和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結晶。
首先,學校特色是校長個性化的體現(xiàn)。學校要有特色,關鍵是校長的辦學思想要有特色,沒有特色的校長,很難辦出有特色的學校。校長必須擁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并利用學校的優(yōu)勢,發(fā)展自己的獨特見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辦學特色。
其次,學校特色是教師個性化的體現(xiàn)。學校特色的建設要有一支有特色的教師隊伍來實現(xiàn)。因為學校育人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來實現(xiàn)的,要形成學校特色,光靠校長的辦學理念是達不到的,還必須有一支與之相適應的素質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教師工作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要使學生學有所長,教師必須做到教有所長。
最后,學校特色是學生個性化的體現(xiàn);學生是學校特色創(chuàng)建的出發(fā)和歸宿,學生的個性化現(xiàn)狀為學校的特色創(chuàng)建提供了基礎和方向;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又為學校的特色創(chuàng)建積蓄了力量和信心,因此沒有學生個性化的質和量的保證,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特色。當然兩者又是互為作用的,學校特色的創(chuàng)建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了可能;學校特色創(chuàng)建的深化,更為學生個性的充實發(fā)展提供了可能。
……
總之,只有認識清,才會思路明。校長只有真正認識了“特色”,才會有“腳踏實地,積蓄學校的底蘊,凝聚學校的精華,創(chuàng)新學校的思維”的真正“創(chuàng)建”。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