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堅
45年前的1964年4月7日,中國天臺宗祖庭天臺山國清寺的僧眾舉行法會,紀念日本天臺宗慈覺大師圓仁圓寂一千一百周年。當時正在中國訪問的日本高僧西川景文長老和大河內隆弘長老以及他們的夫人在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趙樸初居士的陪下應邀出席。在法會上,趙樸初居士和西川景文長老分別代表兩國佛教界隨喜發(fā)表講話,在講話中,他們都對慈覺大師圓仁作了高度的評價。其中,趙樸初居士說:
慈覺大師和傳教大師、弘法大師一樣,是日本入唐高僧中貢獻最大的一位。他不僅繼承傳教大師的志愿,大弘天臺教法,為日本天臺宗開創(chuàng)了光輝百代的宏偉基業(yè),而且。在他的許多經疏著述之外,還寫下一部有名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以親身的見聞,介紹中國當時的社會風俗、官府制度、政策措施、經濟情況和宗教問題。為我們留下一份極可寶貴的重要史料。慈覺大師是古代佛教、文化和友誼的一位偉大傳播者,他的功績在中日兩國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和友好關系史上永垂不朽。
慈覺大師入唐求法是經歷了許多險阻艱難的。由于種種違緣,他始終沒有能夠來到他一心向往的天臺山,便是一個例證??墒恰4扔X大師雖然沒有來過天臺山,而他回到日本之后,卻大興比睿智山道揚,等于在日本創(chuàng)建起一座天臺山,從而使日本天臺宗總本山和中國天臺宗總本山永遠系上一條不可隔斷的紐帶。今天,當他逝世一千一百周年之后,我們中日兩國佛教子孫能夠共聚一堂,一道稱念他的名號,追思他的功德,這件事證明慈覺大師在兩國佛教徒和人民中間所播下的友誼種子,如金剛之不壞,歷萬古而常新。
又,西川景文長老說:
眾所周知,日本佛教大多出自天臺比睿山。在漫長的歲月中,雖于純雜交參。而作為日本佛教徒的先覺者,都把朝禮天臺山作為自己一生愿望。這次我們到了像慈覺大師那樣的大德始終未能到過的圣地——天臺山,還能參加為紀念慈覺大師圓寂一千一百周年而舉行的莊嚴隆重的法會,實具有不可思義的殊勝因緣。法會盎贊慈覺大師的功德,贊揚他在日本創(chuàng)建起一座天臺山,從而使中國天臺山和日本天臺山——比睿山永遠系上一條佛德無窮的紐帶,這正是萬世得知已,感應道交,料必在靈山凈土中的大師靈光也深為欣然。在法會上,赴樸初居士還代表中國天臺宗祖庭天臺山國清寺向日本天臺宗總本山比睿山誕歷寺贈送了由他本人親自微楷精書的《妙法蓮華經》(此經是天臺宗所尊奉的最高經典),并請西川景文和大河內隆弘兩位長老代為轉致比睿山延歷寺。
中國天臺宗祖庭天臺山國清寺舉行慈覺大師圓仁圓寂一千一百周年紀念法會并向日本天臺宗總本山比睿山延歷寺贈送《妙法蓮華經》,這標志著中日兩國天臺宗當代交往關系的建立,為日后直到今天為止中日兩國天臺宗的頻繁交往開了個好頭,在中日天臺宗關系史乃至整個中日佛教關系史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F(xiàn)在如果回過頭來看這件事,那么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日兩國天臺宗之所以能在當代順利地建立起交往關系,實在是以慈覺大師圓仁為因緣和紐帶的,或者用西川景文長老的話來說,乃是得益于慈覺大師圓仁在天之靈的。感應道交”。
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臧克家曾有詩旬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慈覺大師圓仁就屬于后一種人,他在圓寂1100周年后依然還。活著”并法駕光臨天臺山,開啟了中日兩國天臺宗在當代的聯(lián)系和交往,功不可沒,而對于圓仁本人來說,天臺山國清寺舉辦這次法會等于是了了圓仁生前的一個遺愿,因為圓仁生前雖然歷盡千辛萬苦,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卻未能如愿到達他一心向往的天臺山,當然這不是他自己的錯,而是事出有因,實屬無奈。838年,圓仁隨日本“遣唐使”來華,其初衷本是想前往天臺山參拜祖庭,求道問學,但由于種種原因,直到847年為躲避“會昌法難”不得不離開中國回日本為止,前后十年時間他也沒能獲得唐朝政府準許其前往天臺山的旅行簽證,盡管期間他也曾想盡一切辦法去辦理并頗有耐心地等待這張簽證的到來以圓其朝圣天臺山的夢想,然而,中國有句俗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圓仁雖然努力了,但卻一直未能如愿得以前往他朝思暮想的位于中國南方的天臺山,不得已只好委曲求全,在中國北方廣袤的大地上尋找天臺宗的法跡,并且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總算在江蘇北部、山東半島和山西五臺山接觸到了天臺宗的寺院和僧人,但是,當時中國天臺宗的主流是在以天臺山為中心的南方浙江一帶,北方只有零星的從南方來的天臺宗僧人在活動,其中并沒有什么學問特別淵博的杰出高僧,因而不成氣候,難以滿足圓仁學習天臺宗的宏大愿望,比如他在五臺山大華嚴寺向志遠和尚請教比睿山延歷寺僧人難以解決的有關天臺宗教義的三十個問題,不料后者居然借故推托,不予解答,他這樣做或許是想以此來巧妙地避免沒有能力回答的尷尬。想必當時遭到當面拒絕的圓仁是非常傷心的。這里,我想作一個大膽的假設(盡管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假如后來沒有發(fā)生唐武宗來頭佛的“會昌法難”,那么憑圓仁的那種鍥而不合的精神,他肯定還會繼續(xù)留在中國,直到他獲得唐朝政府允許其前往天臺山朝圣的旅行簽證并找到能幫他解答問題的中國天臺宗僧人為止。
圓仁是日本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傳教大師最澄的弟子。據(jù)統(tǒng)計,自最澄創(chuàng)立日本天臺宗以來,在整個唐代,包括最澄和圓仁在內,共有二十多位有名字可查的日本天臺宗僧人來華求學,并且除圓仁一人外,其他的人都到過天臺山,參拜過國清寺,甚至我們還可以這樣說,從唐迄今,除圓仁一人外,想到天臺山參拜的日本天臺宗僧人中最倒霉的一位。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正如趙樸初居士所說的,圓仁“雖然沒有來過天臺山,而他回到日本之后,卻大興比睿山道場,等于在日本創(chuàng)建起一座天臺山”,也就是說,圓仁無緣來到中國天臺山反而激勵他奮發(fā)圖強,大力發(fā)展由最澄所開創(chuàng)的比睿山道場并使之成為日本的天臺山即日本天臺宗的總本山,百在此之前,比睿山也只是日本眾多佛教道場中的普通一員而已,勢力不大,并無什么特別的優(yōu)勢可言。日本佛教史研究專家村上專精博士在評價慈覺大師圓仁對于日本天臺宗的貢獻時說:“傳教大師的事業(yè),可以說到慈覺大師時才得以完成,而比睿山的基礎,至此才漸漸鞏固?!笨梢?,日本天臺宗雖由傳教大師最澄所創(chuàng)立,但其作為當時日本最有實力的佛教宗派地位的確立和鞏固,還是應該歸功于圓仁。圓仁。完成了最澄師父的理想,使天臺宗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南都、高野山”。自圓仁振興比睿山后,正如西川景文長老所說的,“日本佛教大多出自比睿山”,或多或少都與比睿山有些關系。鑒于圓仁對發(fā)展日本天臺宗乃至整個日本佛教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日本朝廷赦封其為比睿山延歷寺“座主”,后又授予其“慈覺大師”的謚號,這是日本僧人有“座主”和“大師”稱號的開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當時同為最澄弟子并和圓仁一起入唐
的圓載,雖然一踏上中國的國土便非常順利地獲得了前往天臺山旅行簽證并在唐呆了近四十年之久,但他對日本天臺宗和日本佛教的發(fā)展可以說是碌碌無為,并且在唐期間還被中國僧人指責為道德墮落、行為不檢而聲名狼藉。圓載在877年返回日本時不幸于途中船破而亡。不過,如果圓載能平安回到日本,那么他本人以及他所帶去的那么多佛教經書應該會對日本佛教有所貢獻。
比睿山在圓仁的努力下成為日本天臺宗的總本山后,便與中國的天臺山遙相呼應,在日后中日兩國天臺宗的交往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日兩國天臺宗的交往實際上就是天臺山與比睿山的交往。不過,圓仁與中國天臺宗的更為內在的關系還不是天臺山與比睿山的關系,而是他將中國的天臺宗與密教圓融起來合二為一,發(fā)展出所謂的“臺密”。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天臺宗與密教(也叫密宗)乃是兩個不同的佛教宗派,但日本的天臺宗卻始終非常關注密教。喜歡籽密教納入自己的體系,并且不同祖師有不同的手法,比如最澄認為,具有不同教理的天臺宗和密教分別適用于不同根機的人,兩者并沒有什么優(yōu)劣之分,正因如此,所以,最澄在創(chuàng)立日本天臺宗的時候,根據(jù)自己對弟子的考察,每年讓有的人修習天臺宗的“止觀”法門,而讓另一些人修習密教的“遮那”密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最澄并沒有將天臺宗和密教合而為一,只是主張二宗并重,沒有宗派成見地一視同仁地對待天臺宗和密教而已,但是到了圓仁那里,事情卻為之大變。圓仁在理論上崇尚源自于《法華經》的天臺宗教理,于是乎他便別出心裁地以天臺宗的教理來接納密教的修行方法,從而形成“內臺外密”的所謂“臺密”,這種“臺密”乃是中國天臺宗中所沒有的,是圓仁對中國天臺宗的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它為天臺宗的大家庭增添了一個新成員,那么,圓仁創(chuàng)造“臺密”的靈感又來自哪里呢?這還得從圓仁入唐求法說起。
圓仁人唐雖然沒能如愿前往天臺山,也沒能求得他所想問的三十個問題的答案,但也并非一無所獲。首先,他在五臺山竹林寺接觸到了天臺宗傳到北方后的一個變種即天臺宗念佛法門,這是天臺宗與當時在北方(尤其是五臺山所在的山西一帶)盛行的凈土宗相結合的產物,它主張“教宗天臺,行歸凈土”,也就是以天臺宗的教理來接納凈土的念佛法門,這種模式的天臺宗——我們不妨稱之為“臺凈”——直到今天都還在中國非常流行。學習過“臺凈”的圓仁回到日本后,一方面把五臺山的天臺宗念佛法門“傳授給弟子,此為后來經睿山凈土法門的重要源泉”,“他的弟子源信、空也、法然等人傳承了這一法門,直到現(xiàn)在”,另一方面又仿照天臺宗念佛法門“教宗天臺,行歸凈土”的“臺凈結合”模式,將天臺宗與密教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可以稱之為“教宗天臺,行歸密法”的“臺密”。其次,在五臺山期間,“志遠和尚還慷慨地將寺內所藏(尚未傳入日本)天臺典籍37卷贈送予圓仁”,并且圓仁“還抄寫了日本尚缺的天臺法門的有關曲籍”,其中就有唐代天臺宗九祖湛然的著作,湛然所主張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圓融思想被他當作“臺密”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在圓仁看來,天臺宗和密教之間是“理同事異”的關系,兩者沒有優(yōu)劣之分,彼此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地圓融在一起,其中“理同”就是“不變”,“事異”就是“隨緣”。
綜上所述,圓仁生前雖然沒有到過天臺山,但他為日本天臺宗的發(fā)展和中日兩國天臺宗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按趙樸初居士的說法,圓仁“和傳教大師、弘法大師一樣,是日本入唐高僧中貢獻最大的一位”。最后,我想以趙樸初居士在慈覺大師圓仁圓寂一千一百周年紀念法會上所作的《調寄西江月
贈西川、大河內兩長老》一詩來結束本文。詩是這樣寫的:
浮海輕身求法。
芒鞋不到天臺。
琵琶湖上現(xiàn)樓臺,
添個天臺天外。
應喜一聲鐘磬,
云仍兩國相偕。
靈山昔日英疑猜,
記取恩情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