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芳 高 菲
【摘要】 語篇應該具有連貫性,語篇連貫是依靠語篇銜接關(guān)系建立起來的。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銜接機制有顯性和隱性之分,其中顯性銜接是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主要手段,而隱性銜接則是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不可缺少的方式。二者相間使用,相互補充,促成整個語篇連貫的建立。
【關(guān)鍵詞】 語篇;連貫;顯性銜接;隱性銜接
中圖分類號: H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918(2009)03-010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52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xù)的、相互聯(lián)系的話段或句子構(gòu)成的語言整體。Halliday & Hasan 指出“語篇與非語篇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具有篇章性,而篇章性是由銜接關(guān)系形成的”。[1]語篇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都必須合乎語法,并且語義連貫,包括與外界在語用上的連貫,也包括語篇內(nèi)部在語言上的連貫。語篇應有一個論題結(jié)構(gòu)或邏輯結(jié)構(gòu),句子間有一定的邏輯聯(lián)系。所以,連貫是語篇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語篇分析的中心議題之一。在一個連貫的語篇中,彼此獨立的句子在結(jié)構(gòu)上和意義上是如何連接在一起構(gòu)成語篇的,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連接關(guān)系,這便是連貫所研究的。語言中聯(lián)句成篇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Halliday & Hasan 認為語篇的連貫是依靠銜接關(guān)系建立的。然而他們提出的五種銜接紐帶,即指示( 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連接(conjunction) 和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 等卻不能解釋某些連貫但缺乏這些銜接手段的語篇。
二、連貫與銜接
對于銜接與連貫的關(guān)系可謂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Halliday & Hasan 始終把銜接方式的研究與語篇連貫緊密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語篇的連貫勢必通過語言本身得到反映,而反映的重要途徑就是語言的銜接。他們堅持認為銜接是連貫必不可少的條件:“Texture is thus essential to textual unity , and cohesion i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edifice of coherence id built .”[1]在他們看來,連貫就像一座建筑,銜接是其基礎。沒有基礎建不成大樓,沒有銜接也就談不上連貫。但我們必須看到這一論斷并不符合所有的語言現(xiàn)實。[2]Widdowson 就提出不同的結(jié)論,他認為銜接既不是連貫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或者說,有銜接的語句不一定是連貫的,沒有銜接的語句也可能是連貫的。為此他舉了如下這個例子:
(1)A: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
B:E. A. pilots are on strike.
他認為A 的提問和B 的回答之間沒有各種銜接紐帶,但由于B 實際上對A 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因此這一問一答在語義上依然是連貫的。如果單從某些具體的言語行為上講,Widdowson 的結(jié)論是可能的,但在比較大的篇章中,這個結(jié)論就難以立住腳了。即便是上百字的一段文章中也幾乎不可能不包括上述五種銜接手段的任何一種,所以說,Halliday & Hasan 與Widdowson 的結(jié)論都是欠妥當?shù)摹埖碌撜J為語篇畢竟是由形式特征來體現(xiàn)的,到目前為止,從形式特征來研究語篇連貫的惟一途徑是通過語篇的銜接機制。他進一步擴大了銜接的范圍,指出銜接就是表達小句與小句之間和小句以上單位意義聯(lián)系和把語境與語篇聯(lián)系起來的語篇意義,銜接與連貫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語篇的具體意義體現(xiàn),后者是產(chǎn)生的整體效應。[3]
三、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顯性銜接機制
Halliday & Hasan 在Cohesion in English 一書中對語篇銜接的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他們指出銜接是一種語義關(guān)系,在具體的語篇中體現(xiàn)為照應、省略、替代、連接等語法銜接和重現(xiàn)、搭配等詞匯銜接手段。這些銜接手段皆停留在語法、詞匯層面,都是在語言內(nèi)部建立起來的連接紐帶關(guān)系,它們相互交織,形成相互聯(lián)系的語義線,因此可稱之為“內(nèi)連接機制”。如果運用這些手段把語篇與情境聯(lián)系起來,并在情境中發(fā)揮功能,則可把它們稱為“外連接機制”。[4]
Quirk 等指出除了Halliday 的五種銜接手段外,還有其他一些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語法手段:英語的時、體和敘述結(jié)構(gòu)、韻律、結(jié)構(gòu)上的平行關(guān)系、同構(gòu)關(guān)系及主位-述位連接等。張德祿也認為銜接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所指、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等五個方面。銜接概念是用于解釋話語中的語義關(guān)系的,那么任何表達話語中(句子之間)的語義的特征都可以看作是銜接特征。[5]
四、隱性銜接機制
顯性銜接的語篇,形式標記明顯,句子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脈絡分明,承轉(zhuǎn)清晰。隱性銜接的語篇無形式標記,句子之間的關(guān)系含而不露、隱晦曲折。在語篇營造過程中,顯性銜接是主要的語篇接應手段,但隱性銜接也是建構(gòu)連貫語篇不可缺少的方式。從語用的角度講,這主要是語言的節(jié)儉原則和合作原則使然。隱性銜接實際上是一種句子級、甚至更大單位上的省略現(xiàn)象,與非結(jié)構(gòu)銜接中的省略現(xiàn)象相似。所不同的是后者中省略的部分可以在上下文中直接找到,而隱性銜接中的省略的部分無法在上下文中找到,只能由聽說者或解釋者根據(jù)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等推測出來。隱性銜接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研究:
(一) 運用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指語篇中,特別是口語語篇中某些上下文無法弄清楚的意思,需要參考使用語言時發(fā)生的事件、參加者和時空方式等因素才能貫通起來。例如有人聽到“Fire !”的呼叫聲,這個單詞之所以被認為是一個完整的語篇,是因為聽話人一聽到呼叫后會立即作出反應,尋找呼叫的方位,觀察他人的奔走方向,判斷火情的程度,最后決定自己的行動。從社會語言學角度講,情景語境的另一層含義是一個人應注意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對什么人、說什么話,不考慮這些因素,說話就會不得體,使對話難以進行,這樣的語篇就會不連貫。因而,情景語境可以是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手段。
(二) 運用文化語境
任何一個語言使用者都屬于某個特定的言語社團,每個言語社團都有長期形成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信仰、習語和價值標準等。這一些必然會在該言語社團中的共同語中得以體現(xiàn)。所以說在某些情況下對語篇的理解還得聯(lián)系文化語境,如果缺失這種共有的文化語境就難以建立起該語篇的銜接關(guān)系。
例如:
(2)The shortcoming of his is Achilles heels.
對于缺失希臘羅馬神話知識、對不知道阿喀琉斯的腳后跟的人來說,就難以理解這句話的含義,而不能建立起連貫的語篇。
(三) 運用邏輯語義聯(lián)系
在語言應用中,表層銜接紐帶是語篇連貫的一個條件,但并不是一個必要條件。有時語篇中沒有表層銜接紐帶出現(xiàn),但在語義層上存在著隱性粘連,整個語篇依然是連貫的。交際雙方通過邏輯推理(三段論、演繹、歸納等) 而得到含義,實現(xiàn)語篇的語義連貫。
例如:
(3) A:What on earth has happened to the roast beef ?
B: The dog is looking very happy.
這個對話中的B 似乎是在答非所問,但經(jīng)過推理一般人可以看出這一對話的語義連貫性。因為狗吃了烤牛排而很開心,這樣看來該語篇依然是連貫的。
(四) 運用聯(lián)想、想象等思維手段
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尤其是詩歌作品,經(jīng)常會浮想聯(lián)翩、觸景生情。其中一些作品不一定有明顯的顯性銜接機制,也沒有上述隱性銜接手段的運用,卻能憑借作者與讀者共有的聯(lián)想與想象力在頭腦中構(gòu)建連貫的語篇。如:
(4)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李清照——聲聲慢)
(5)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秋思》)
上述兩首詞中作者故意把一組表面上看來毫無邏輯聯(lián)系的意象堆砌在一起,這樣會產(chǎn)生大于各句意義之和的新意象,而讀者也能依靠聯(lián)想與想象在心中構(gòu)成連貫的語篇,形成或凄清或蒼涼的意境。綜上所述,語篇連貫可以通過表層形式的銜接即顯性銜接得以實現(xiàn),它是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主要手段;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隱性銜接是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不可缺少的方式,二者相間使用,相互補充,促成整個語篇連貫性的建立。[5] 可以說充滿顯性銜接而無隱性銜接的文字未必是連貫的,是構(gòu)成語篇的,而充滿隱性銜接卻毫無顯性銜接的文字是晦澀難懂的。只有顯性銜接和隱性銜接的適度融合,才能產(chǎn)生內(nèi)容連貫、形式優(yōu)美的文章。
參考文獻:
[1]Halliay,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Longman, 1976.
[2]Brown,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UP ,1983.
[3]張德祿. 論語篇連貫[J] .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 , (2) :103 - 109.
[4]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5]牛保義. 隱性銜接論[J]. 外語教學,1998 , (3)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