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洪梅
【摘要】 大學生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認識問題、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還不強,在處理面臨的矛盾和沖突時,往往會因為遇到挫折和障礙,因而產生憂慮和煩惱,造成心理壓抑和心理緊張,出現種種心理問題。本文說明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圖書館中的表現形式,并進行了歸納總結;闡述了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責任。
【關鍵詞】 圖書館;心理健康;責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918(2009)03-003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19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段時期以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問題成為了人們談論的一個重要內容。部分大學生在高校圖書館中的不良行為也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素質教育問題。心理是否健康這個問題現在已為社會所重視,培養(yǎng)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身體、心理都健康的大學生,已成為高校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任務與責任。使他們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思維、如何掌握必要的高層次知識和相關的能力。圖書館須肩負起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任務,使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素質再上新臺階。
一、心理健康問題在圖書館中的主要表現
現列舉常見的一些示例:
(1)吃東西、扔果皮現象,如喝飲料、亂扔飲料瓶等;
(2)撕書、偷書現象;
(3)隨地吐痰、吐口香糖現象;
(4)弄臟桌椅現象;
(5)噪音現象,如拖椅子、大聲講話;
(6)談戀愛現象;
(7)損壞衛(wèi)生間紙簍、在衛(wèi)生間吸煙、不沖廁所現象;
(8)缺乏必要的責任感現象,如報夾端脫落不拾、報紙拆下不還原現象;
(9)錯了不接受批評現象;
(10)從來沒有談過戀愛的學生被人笑話的現象;
(11)不合群現象;
(12)飲料灑在公眾場所,卻不在意現象。
凡此種種,體現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素質養(yǎng)成的問題。
二、當代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歸納以上現象,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分析如下:
(一)學習擇業(yè)壓力過大
大學生感到自己所面對的學習、擇業(yè)壓力過大,這讓他們有些不堪重負。一些大學生反映,隨著就業(yè)形勢越來越嚴峻,他們希望在學校里能儲備更多的知識,給將來的就業(yè)增加砝碼。因此,在學有余力的同時他們頻頻給自己充電、積累能量,或者從一入學就開始為自己的考研夢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學生在超負荷的學習運轉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沒法及時排解、釋放這些無名的壓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問題。
(二)心理不平衡
有些大學生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接受現實的挑戰(zhàn)??偸潜г棺约骸吧环陼r”,或責備社會環(huán)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生活。尤其是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缺乏自信心,因此,對事物也失去興趣,總是感覺到身心疲憊。還有些大學生對未來感到太迷惘了,所以一旦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容易走向極端。例如有的剛入學的大學生說:“開始我真的對大學有很多憧憬,可是真正上來后,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給自己找準位置,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上課、自習、吃飯。現在社會上人才這么多,本科生也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我不知道自己大學畢業(yè)后能做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該怎么做,每天幾乎就是這樣迷迷糊糊地混日子?!?/p>
(三)缺乏和諧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的生活來源主要來自各自的家庭,但不同的家庭生活水平是不同的。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大學生中存在著互相攀比,虛榮心較強,存在著金錢至上的思想。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大學生之間缺少真誠、缺少友誼、缺少溝通,導致一些不良的心理行為,如:自閉、隱密、怪僻、嫉妒、自卑等。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或者情緒不好的話,一味“悶在心里”自己又不能及時進行調適,那么負面情緒的淤積將可能導致危機心理的出現,嚴重的還會影響到學生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出現極端事件。
(四)情感問題
失戀問題在大學生中尤為尖銳。失戀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過大的又一個重要因素。調查表明失戀在所有造成心理疾患因素中是最嚴重的,約占30%。近幾年,大學生由于失戀引發(fā)的抑郁癥、自殺等悲劇已屢屢發(fā)生。
三、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擔負的責任
(一)營造高雅的人文環(huán)境
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是圖書館的重要特色,是圖書館的道德屬性之一。以我院圖書館為例,館舍布置按照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環(huán)境的不同需要,根據讀者對各個時代的中西文化都有所涉及的特點,予以靈活設置和布局。無論是圖書館整體還是各借閱場所,布局上精益求精,豁達大度而又自然純樸,同時富有現代氣息。在圖書館門廳、走廊精心選掛一些名人名言及寓意深刻的雕塑、壁畫;在閱覽室內,懸掛古今中外名人的肖像畫,巧妙布置,既美觀衛(wèi)生,又便于讀者查找和借閱書刊,加上采光良好,空氣流通,這些看似簡單的布置,不僅可以美化圖書館的自然環(huán)境,為讀者提供一個高雅幽靜的學習氛圍,凈化讀者的心靈,陶冶讀者的人文情操,而且還可以為讀者提供一種想象的空間,從而啟發(fā)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在無形中洗滌讀者的心靈,選擇良書,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激勵和鼓舞讀者,以讀書為榮,以讀好書為樂。
(二)做好讀者導讀工作
教育部重新修訂的《普通高校圖書館規(guī)程》指出:“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就我院而言,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更為迫切和重要。因此,就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在閱讀目的、內容、方法等方面對學生給予直接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們學會利用圖書館,懂得選擇文獻的方法,掌握檢索文獻、查找資料及整理文獻資料信息的技能;學會科學的閱讀方法和學習技巧;培養(yǎng)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專業(yè)研究、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等。同時,大學生進入圖書館是一個閱讀、領略、獲取人類積淀的文化成果的過程,也是以人類文化成果充實、豐富和提升自己的過程。各種文獻,從總體上看是人類精神生產的結晶,是人類科學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但書籍有好壞之別,書刊文獻實際上已成為宣揚世界觀或反映新學科、新思想、新發(fā)明的主渠道,做好閱讀指導工作可以起到解惑釋難、指引迷津的作用,發(fā)揮辨別真?zhèn)?、區(qū)分良莠的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引導學生多讀好書,充分發(fā)揮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此外,導讀工作還可體現為推薦好書、揭示館藏、接待咨詢、板報剪報、專題索引、讀者報告、讀者研討、個別指導、重點輔導、課堂教育、編制推薦書目、表彰優(yōu)秀讀者、成立讀者協會等多種方式。
(三)提高工作人員的自身素質
圖書館工作開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作人員自身素質的高低。圖書館員工是圖書館的主人,應當自覺遵守以下道德規(guī)范:愛校愛館,關心集體的集體主義精神;愛崗敬業(yè),艱苦奮斗的主人翁精神;團結互助,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精益求精,服務第一的實干精神;勤奮好學,勇于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的向上精神。因此,要想獲得理想的工作效益,必須努力提高全館人員的自身素質,使之在德、智、體各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堅持“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指導方針,強化“一切為讀者”的服務意識,在工作上要為人師表,做到熱情周到,耐心和氣,要用甘為人梯的敬業(yè)精神,以優(yōu)質的服務去實現高等院校圖書館對廣大師生進行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
例如我院建設了自動化、網絡化的現代化圖書館,為圖書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學院建設了心理健康主頁,安裝了心理健康軟件。通過圖書館的網絡環(huán)境,進入心理健康咨詢平臺。網絡的特點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如果說踏入心理咨詢中心還需要一定的勇氣的話,網絡咨詢相比之下則更隱秘安全,在沒有約束的隱秘環(huán)境下,學生能更完全地敞開心扉,傾訴自己的壓力、痛苦和疑惑,從而能更好地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利用網站還可以進行心理健康調查,開展心理問題研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及時發(fā)現、研究、總結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有效的疏導和矯正,化解心理矛盾,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素養(yǎng)。
(五)充分利用圖書館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對健康情緒的培養(yǎng)
圖書館情感教育對學生的情感、道德等心理人格因素的發(fā)展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圖書館是學校的第二課堂,圖書館有它的自身特點,它對于讀者的全面發(fā)展有豐富的內涵。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發(fā)掘圖書館在教育職能中的情感教育,培養(yǎng)個性全面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圖書館情感教育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教學,它的教育體系和場所占有復雜的空間環(huán)境。如:學生閱覽室、流通部、電子閱覽室、色彩、光線、聲音及衛(wèi)生狀況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不僅通過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約和影響著教育的內容水平,而且以自身的外部條件特征給讀者以不同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禪文.論圖書館道德建設[J]. 圖書館論壇. 2004,(5).
[2]徐晨,那春光.論圖書館管理道德[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2005,(3).
[3]安明淑,申香香.淺談高校圖書館的情感教育功能[J].現代情報. 2002,(7).
[4]盧南燕.論圖書館道德建設的價值坐標[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 2005,(6).
[5] 池淑華.圖書館員管理和素質再造的思考[J]. 情報探索. 2005,(11).
[6] 岳磊.淺議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03,(12).
[7[靳艷華,姜學連. 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