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翔 陳明大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電影音樂的傳播途徑、時代特征、民族風格、教育功能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與探索,從而使我們對中國電影音樂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電影音樂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藝術,它是現代人類在精神世界上的一種食糧,它滿足并提高了社會的審美需求,是一種社會意識和精神文化;電影音樂是以情感為媒介,同時電影音樂可影響著社會的和諧和發(fā)展,它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發(fā)展。電影音樂對社會具有綜合的教育功能。
[關鍵詞]電影音樂;傳播途經;時代特征;民族風格;教育功能
電影及電影音樂對人們的影響與其WB傳媒一樣,特別是近幾年由于加強與國際交流,進口的許多外國大片對我國的電影事業(yè)有很大的影響。其中,電影音樂蘊涵著一種巨大而又無形的征服力,這是遠非語言及其他形式所能取代的。其社會影響面很廣,因而證實了電影音樂應該具有多樣性的綜合功能。
在當今社會中,電影音樂是一種極為有效的音樂傳播方式,也是當代社會中的一種主要的音樂表現形式。電影音樂是一種藝術,作為一種藝術,電影音樂有著多種多樣的作用。早在戰(zhàn)國時朗,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對音樂文化非常重視,并且設立了政府音樂機構“樂府”。漢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發(fā)達,所以擴大了“樂府”,因此來自各地的漢民族的音樂和少數民族的音樂得到了廣泛的交流,也使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和文化藝術得到了和諧發(fā)展。如今電影音樂可以歌唱美好的理想和未來。人們可以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通過電影音樂這種完美立體的形式體現出來。中國電影作品,至今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電影藝術已經融入到了千家萬戶,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影響著人們的喜怒哀樂。而許多電影作品中的音樂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之中,即使是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有些已被忘卻,但電影音樂卻依然回蕩在人們的腦海之中,使人終身難忘。
一、中國電影音樂的傳播途經
電影音樂是通過播放電影的同時,就將其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及美好的畫面在視覺與聽覺感官中深深地影印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了。它傳播的速度之快超過任何一種有組織的政治活動;它傳播的范圍之廣,超過任何學校的課堂教學;它傳播的政治影響超過任何一部政治教材。同時伴隨有關電影的社會宣傳、廣播電視等媒體的介入,使之傳播速度及影響面極大。中國在20世紀30年代的影片《風云兒女》使《義勇軍進行曲》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抗日戰(zhàn)爭中最有號召力的抗日戰(zhàn)歌;同時代的影片《桃李劫》中的《畢業(yè)歌》,也成為當時中國青年奔赴抗日前線的進軍號角。當時還有一些電影,包括《十字街頭》《夜半歌聲》《天涯歌女》等影片中的歌曲,也都隨著電影的傳播使音樂插上了翅膀飛進了千家萬戶而家喻戶曉。影片《二泉映月》,表現了作者阿炳在雙目失明后對月光下的天下第二泉美好景色的回憶,同時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對坎坷不平的命運的一種不屈不撓的抗爭。影片《血戰(zhàn)臺兒莊》(導演楊光遠、翟俊杰,作曲蘇鐵),我軍在臺兒莊戰(zhàn)役取得全面徹底的勝利后,伴隨這肅穆、悲壯的場面,是感人肺腑而又親切熟悉的音樂,是加弱音器的小號幾次吹奏出《義勇軍進行曲》的主導動機。在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趙季平作曲的影片《菊豆》里,用古老的樂器塤,吹奏出的低沉哀婉、凄涼幽咽、如訴如泣的旋律。塤的音樂是菊豆內心痛苦的真實寫照,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的音樂給觀眾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是一首在中國代代相傳的古老童謠,這首童謠成為阿嬌向往自由的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作品里還包括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所有電影音樂的傳播,如果單一靠口頭傳唱是很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二、中國電影音樂的時代特征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國家的電影多數是在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方針指引下創(chuàng)作的,毛澤東指出文藝作品要起到“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的作用。從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好多影片都帶有那個時代的特征。如反映抗美援朝的影片《上甘嶺》《英雄兒女》中的歌曲《我的祖國》《英雄贊歌》,曾喚起了那個時代的全中國人民崇尚英雄的愛國熱情,而且至今仍被人們喜愛傳唱。反映抗戰(zhàn)題材的影片《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小兵張嘎》等影片中的音樂也曾經被廣泛傳唱。反映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影片《紅日》《董存瑞》《林海雪原》《冰山上的來客》等影片中的音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懷念戰(zhàn)友》等歌曲至今仍被廣泛傳唱。反映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影片《五朵金花》《草原上的人們》《創(chuàng)業(yè)》等影片中的《蝴蝶泉邊》《敖包相會》《滿懷深情望北京》等歌曲,也都成為人們非常喜愛的歌曲。反映美好生活的影片《祖國的花朵》《大李老李和小李》《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中的音樂《讓我們蕩起雙槳》《人說山西好風光》等歌曲也都成為了歷史的經典。電影中的各個藝術元素,如導演、攝影、表演、美術等都圍繞著電影主題思想體現時代特征而發(fā)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電影音樂則用音樂這一手段,為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體現時代特征發(fā)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當然,這種獨特作用的產生是各種藝術元素綜合的結果。在電影這門藝術中尤其是這樣,不僅電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題思想體現時代特征的作用,電影音樂同樣能起到這樣的作用,這種用以表達影片主題思想情感體現時代特征,概括影片基本情緒或刻畫主人公性格的音樂,被稱作主題音樂。它是影片音樂的核心,全片音樂發(fā)展的基礎。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關鍵的時刻,采用主題音樂對劇情或主要人物進行烘托、渲染,從而達到深化影片主題思想體現時代特征的作用。
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影片《人到中年》(導演王啟民、孫羽,作曲吳大明)的主題音樂,對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體現時代特征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影片主人公陸文婷(潘虹飾)是一名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畢業(yè)的眼科醫(yī)生,十幾年來,她不顧生活條件的低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地為解除患者的病痛而忘我地工作著,直至積勞成疾、重病臥床。作曲者吳大明與影片中的主人公陸文婷是同一時代知識分子,有著許多相同時代的生活經歷。他懷著滿腔的激情,為陸文婷譜寫出深沉、內在、樸素、動聽的主題音樂,生動地勾畫了女主人公對事業(yè)的追求,對人生的堅定信念,突出了這一時代知識分子“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偉大人格魅力。這一段音樂主題以弦樂演奏為主,它所產生的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使無數觀眾深受感染,從而使它成為中國電影音樂史上的佳作。
三、中國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題材的電影作品,體現了我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時代特征。同時電影音樂是展示繼承發(fā)揚民族音樂的重要手段。我國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是電影音樂的堅實基礎。電影音樂根據影片故事發(fā)生的地點,選用具有當地特點的歌曲、地方戲曲、地方曲藝
的音樂,可為影片營造渲染出一種協和對稱地方色彩。
瞿希賢作曲的影片《紅旗譜》,講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河北滹沱河畔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波瀾壯闊的斗爭。音樂選用河北戲曲——河北梆子音樂作為素材,突出嗩吶、板胡等具有北方特色的民族樂器,音樂風格粗獷激昂,表明故事發(fā)生地在河北。王云階作曲的影片《林則徐》,吸收了廣東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為林則徐“廣州禁煙”標明了地點。瞿希賢為影片《駱駝樣子》譜寫的音樂,用的是北京底層勞動群眾最喜愛的曲藝——單弦兒的音樂,并選用北京曲藝音樂中最富特色的大三弦為主奏樂器,表明故事發(fā)生地在古老的北京。黃準作曲的影片《美食家》選用江南曲藝評彈的曲調為素材,則為這部發(fā)生在蘇州的故事影片渲染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唐青石作曲的影片《被告山杠爺》,開頭那首帶有濃厚四川鄉(xiāng)音的民歌,一下子把觀眾帶到了故事的發(fā)生地點——四川。許友夫作曲的影片《人生》,選用多首陜北“信天游”,顯然故事是發(fā)生在陜北了。嚴克、羅念一作曲的表現西藏農奴翻身解放做主人的故事片《農奴》,選用富有鮮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樂,并由藏族著名女歌唱家才旦卓瑪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西藏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顯。雷振邦作曲的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以新疆塔吉克的民歌旋律創(chuàng)作主題歌與插曲,渲染了故事發(fā)生在新疆塔吉克民族聚居區(qū)的民族風情。莫爾吉胡作曲的影片《成吉思汗》,洋溢著蒙古族的特色。邵光琛作曲的影片《阿凡提》則具有新疆維吾爾族音樂的風韻。綜上所述,電影音樂是根據影片所表現的不同的民族情節(jié),而選用不同民族的音樂,同時又渲染繼承和發(fā)展了不同的民族音樂風格。
電影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電影中的電影音樂更是人類情感中不可缺少的。人們的思想感情,日常生活都需要愉悅歡快,需要音樂來豐富精神世界與調劑人類生活。人有精神追求,這是人區(qū)別與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認識到這一點,正是人類自身的深化。電影音樂是人類思想情感交流的特殊語言,是內在思想感情的特殊表現形式,是語言所不能表達的,電影音樂是人類思想和語言的延伸,這也是電影音樂所具有的一種特殊的教育功能。
四、中國電影音樂的教育功能
電影音樂對人們的道德影響具有特殊的含義,一部好的影片及其中的主題音樂也是如此。它對人們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方面,能產生重大而直接的影響。它不僅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和改善人的道德行為,而且可以把外在道德規(guī)范化為對高尚人格的內在要求,加上畫面同步從而起到美化精神思想境界的重要作用?!皹芬约け姟?,抗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電影《風云兒女》中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震撼激蕩著千百萬的中華兒女們奮勇向前。在保衛(wèi)祖國、戰(zhàn)勝日寇的斗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仍滋潤著中華兒女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民族之心并鼓舞著他們不斷地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fā)展和繁榮而奮斗。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文化藝術是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p>
由于電影音樂與人類之間的特殊關系,現代社會中,從幼兒園到大學在特定的日子或節(jié)日里都會組織集體欣賞一些題材健康的影片。以增強電影音樂對社會的影響,其原因在于電影音樂具有育人的作用和社會教育功能。這是人類經歷數千年以來由不文明世界到文明世界發(fā)展過程中,對音樂的社會作用及其功能的深刻認識和充分肯定所致。特別是科學文化技術高度發(fā)展中的當今社會,更需要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更需要健康電影作品的鼓舞和好的電影音樂來表達自己的心聲。電影音樂不僅具有綜上所述的那些作用和功能,它還能被作為一種技藝服務于社會。電影音樂還具有開發(fā)人的智商、為人治病即音樂治療等功能?;蛟S還有未知的功能和作用等待著人類去進一步發(fā)現與認識。電影音樂蘊涵著巨大的能量,能促進、陶冶人們精神世界,同時可變精神食糧為物質行為,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功能的體現,這種巨大力量的產生,是通過那些美好的電影音樂來加以實現的。電影音樂能夠賦予人類具有崇高精神的思想境界,能不斷地熏陶著人們的社會美德,它對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仍將起著重要的作用。伴隨人類社會進步的電影音樂藝術,將會把人類引向溫馨、和平與幸福的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