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燕 谷素華
中西方文化不同,對愛情的理解不同,自由、純潔、幸福愛情為不同民族所追求,都有其愛情的典范。漢民族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這兩個極富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講述的都是一對真摯相愛的青年男女由于封建禮教及門第觀念的束縛而不能結(jié)合,最終為忠貞不渝的愛情獻身,有著殉情這一共同主題。作者將對中國越劇《梁祝》和英國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所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及主人翁的語言心理特征進行多層面的探究,為讀者解讀中西兩種不同文化體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等之淵源,解析主人翁對愛情的態(tài)度以及為捍衛(wèi)愛情所采取的行為。
一、兩部愛情悲劇的相似性
1.內(nèi)容性質(zhì)相同,都是愛情悲劇。
兩個動人的故事都是愛情悲劇的代表作,共同點是歌頌了至死不渝的忠貞的愛情。羅密歐的死源于誤會朱麗葉已死,但當朱麗葉看到自己心愛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時,毫不猶豫地拔劍自刎,以死殉情;祝英臺看到自己心愛的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開荒冢,與梁山伯共同化蝶。
它們所弘揚的都是人類數(shù)千年來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幸福、美滿婚姻之人生觀,這也是東西方文學名家的匠心獨運之處。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人生價值觀,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以喚起后人拋棄封建愚昧、落后的愛情價值觀。戲劇文學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尖銳的矛盾沖突。羅密歐與朱麗葉能夠摒棄兩個家族間的仇恨,真心相愛;梁山伯與祝英臺置封建門第觀念于不顧,互表鐘愛。此外,兩部愛情悲劇的基本情節(jié)相似:一對青年男女自由相愛;他們的愛情都潛伏著危機;男方向女方求婚,遭女方家庭拒絕;期間好心人從中成全;女方家仍違背女意將她嫁與他人;一方死,另一方在其墳前為其殉情。兩位女主人公均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自由幸福的追求者。
2.主題思想相同,追求自由愛情
兩部愛情悲劇都是通過一對青年戀人之死來抨擊封建家長的專制,抒發(fā)了人們對自由婚姻的強烈愿望,表達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理想。兩部文學作品反映了一個共同主題思想。這樣超越時代、國界、民族的共同主題無疑折射了東西方民族所共有的渴望婚姻自由。
兩部悲劇熱情地謳歌了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即是個人的愛情悲劇,也是社會悲劇,是兩種不同的道德、倫理觀念之間沖突的結(jié)果。構(gòu)成悲劇沖突的不是兩個家族,而是兩種社會道德力量:一種是殘酷、兇惡和復仇的封建精神,另一種是愛情、友誼、和諧的文藝復興風尚。
二、 兩部愛情悲劇的差異性
1.東方“愛”的含蓄西方“愛”的直率
1.1 東方“愛”的含蓄
《梁?!氛麄€劇情涵蓋了求學風波、草橋結(jié)拜、三年同窗,十八里相送、登門求婚、樓臺相會、逼婚出嫁、吊孝哭靈、祭墳化蝶等情節(jié),《梁祝》劇情的時間跨度至少五年,非常漫長。是“愛”的含蓄使戲劇情節(jié)循序漸進,纏綿悱惻,耐人尋味。這正是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古老東方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和價值觀念,即“男尊女卑”與“家族本位”長期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站統(tǒng)治地位的結(jié)果。
“男尊女卑”,在封建社會時期,一個待字閨中的女子輕易對一個男子表示愛慕被認為可恥或傷風敗俗?!凹易灞疚弧被橐龅慕⒉粌H需要門當戶對,更需要家長對婚姻的決定。盡管祝英臺是祝員外的掌上明珠,父親對英臺疼愛,允許她女扮男裝去求學,但在婚姻這個重大問題上,祝英臺沒能沖破封建門第觀念和家族意識的藩籬。
女扮男裝的祝英臺直到同窗三年后才向聰穎好學的梁山伯表明自己的女兒身及對其愛慕之情;十八里相送的路上,祝英臺的多次暗送秋波,梁山伯也未敢直截了當?shù)亟邮軌裘乱郧蟮募t顏知己的求愛。梁祝為自己的命運而抗爭所采取的行動是迂回、被動、“忍”、“讓”以緩和矛盾,最終換來的是自身愛情的悲劇。這是受“父母之命,門當戶對”等封建禮教束縛及影響在中國人示愛表白上具體表現(xiàn)。正是封建禮教中的“男女授受不親”,使青年男女們的愛情表達委婉含蓄;它是中國封建禮教的桎梏,男女愛情表達的一種必然行為方式。也正是由于這種含蓄的示愛,才使得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更加嘆為觀止。從而造成了中國人委婉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狂熱直率的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1.2 西方“愛”的直率
《羅密歐與朱麗葉》劇情的時間跨度不過五天,在這短暫的五天里,羅朱經(jīng)歷了相識、相愛、成婚、到殉情的整個過程,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五年相比,其劇情時間跨度要短得多,這充分表明了西方男女追求自由愛情的大膽與直率。這種直接而狂熱地追求愛情的方式進一步體現(xiàn)了十六世紀末西方社會的民族文化之心理定勢和審美理念。
談到西方民族文化之心理定勢和審美理念,就不得不提及西方文化的淵源,因為一個民族的心理結(jié)構(gòu)和審美情趣無不受其文化影響。西方古典文化不像東方儒家文化那樣一脈相傳,它起源于希臘,發(fā)揚光大于羅馬,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則是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與現(xiàn)代文藝復興兩個高峰之間的一個插曲。朱麗葉月夜花園中的心靈獨白,大膽而又熱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愿再姓凱普萊特”,并承諾將其整個命運交托給羅,隨他到天涯海角。莎劇中羅密歐、朱麗葉用最直接、最熱情的語言來表達雙方的愛情,熾熱而又明確。這種直率的表達“愛”的方式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追求擺脫中世紀宗教“禁欲主義”,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念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任何民族文化之心理定勢和審美理念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文藝復興提倡以人為本、以人性反神性、以個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格全面發(fā)展。個人的權(quán)力、個人的獨立性及個人的自由得到充分肯定和發(fā)展。羅朱的愛是那么迅速、坦率和瘋狂,她們的愛在西方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以神本、迷信為基礎(chǔ)的基督教文化一千四百多年的壓迫后,火山式爆發(fā)。以悲劇收場,換來世仇和解,亦是一種人文主義理想的勝利。
愛情表達上的含蓄與直率,是不同的文化的必然表露;兩種完全不同文化的民族心理結(jié)構(gòu)和審美情趣左右著東西方男女示愛的表達方式。
2.東方“死”的浪漫與西方“死”的沉重
2.1東方“死”的浪漫
《梁?!穭∏橹?英臺路經(jīng)山伯之冢,哭祭梁山伯后,一頭撞裂墳墓,鉆進去以死殉情。蝶舞凝山魂,花開想玉顏。兩只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在人間萬花叢中。死得不僅悲壯而且美麗,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這是東方以“大團圓”為特征的一個重要例證,是“中國人民傳統(tǒng)的審美心理與情趣的必然要求:追求心理滿足的完整性;強調(diào)和諧中正和樂觀向上精神的完美性;善惡終須有報的目的性”(焦文彬,1990:205)這樣就營造出了一種情意繚繞、余韻飄渺的意境美,極富東方色彩的人情魅力。其具體特征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相識,歷經(jīng)數(shù)次周折,磨難,悲傷等,最后喜結(jié)良緣。
“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是東方民族自古至今對純真自由愛情的一種美好心理祝愿,對忠貞不渝愛情的贊譽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審美心理特征,這就是諸多文學巨匠或民間藝人對梁祝這對有情之人之死賦予浪漫嬌媚色彩之所在。死的美麗而浪漫,是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關(guān)于“好人必得好報”因果報應(yīng)認知結(jié)果,是關(guān)于相信“涅槃”和人有“來世”的一種至誠的具體表現(xiàn)。東方人不希望美麗的愛情死去,才以浪漫的形式歌頌著它的永生。
2.2西方“死”的沉重
《羅密歐和朱麗葉》劇情中,兩個年青人死得沉重,絲毫沒有半點浪漫可言。勞倫斯神父幫助朱麗葉假裝服毒自殺,來謝絕帕提斯提親。羅密歐以為朱麗葉死去,便在朱麗葉的靈床前喝藥自殺。朱麗葉蘇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愛人已死,拔劍自吻徇情身亡。對于“死”的觀念,他們的表現(xiàn)卻相當沉重。
西方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人生的目的不在來世而在今生,在于追求現(xiàn)實的快樂與自由。盡管莎劇情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人文主義的英雄戰(zhàn)士,他們把人文主義思想演繹的淋漓盡致,但是在西方民族心理結(jié)構(gòu)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有千余年歷史的基督教文化不可能轉(zhuǎn)順即逝,文明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基督教文化之烙印在西方社會無處不在。在東方民族心理結(jié)構(gòu)中世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人的生命,而在以神本、迷信為基督教文化核心的西方人看來,在上帝面前,人的生命卑微,無足輕重。生命既然如此,死就顯得凝重而冷漠;現(xiàn)代西方民族的諸多心理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是以基督教文化為基調(diào)的。
基督教主張以神為中心,耶和華上帝是永存的、至高無上的神,耶酥是他們的救世主?;浇虝麚P禁欲主義,要求人們放棄一切美好的理想和人生欲望,去追求虛無縹緲的彼岸幸福。他們認為只有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給上帝、奉獻給上帝及其新娘(教會),才能求得上帝的寬恕、赦免與救贖,獲得來世的永生,也只有這樣才有自由和幸??裳?。在殉情方式上,朱麗葉自刎而死,很血腥、悲壯,西方文化的性質(zhì)決定其悲劇,英勇抗爭的結(jié)局是雙方的毀滅。西方文化中關(guān)于“死”的沉重表現(xiàn),是他們的價值觀念的一種必然反映。耶酥被釘在十字架上,其死亡的沉重化作形象凝固成為一種神圣。正因為此,西方文化歌頌的是“死”的價值。這種價值表現(xiàn)為人們對上帝的虔誠而被動的屈從,因而冷酷而凄涼。死亡表達上的浪漫與沉重,反映出來的是東西方文化的截然不同。東西方文化的這種不同,只能互補而不可能趨同。
三、結(jié)束語
中西不同民族的愛情悲劇文本無論從內(nèi)容性質(zhì)、主題思想及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等方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也反映出中西兩個不同民族的兩對青年在愛情價值觀和審美態(tài)勢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趨同感。
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其所依存文化體系的特質(zhì)決定了主人翁在愛情的表達、對愛情的態(tài)度以及抗爭意識全然不同,折射出中西方民族心理結(jié)構(gòu)所特有的儒家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的氛圍和審美情趣之不同,也讓這兩部經(jīng)典的愛情故事各具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藝紅,東方經(jīng)典神話[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05:146-200。
[2]夏征農(nóng),辭海(詞語部分)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1398。
[3]阿尼克斯特(蘇)著、徐克勤譯.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238。
[4]茅于美,中西詩歌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75。
[5]朱漢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論[M].長沙:湖南大學 出版社2000:30。
[6]焦文彬,中國古典悲劇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