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英 王 丹
摘要: 雙關這一特點鮮明的修辭格, 在英語和漢語中都較為常見。雙關語的靈活運用,可使語言新鮮活潑、含蓄委婉、幽默。然而,英語的雙關語 (pun)與漢語的雙關語并不一致。本文從定義、分類對英語中雙關語(pun)與漢語的雙關語進行比較,并列舉了其在文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英漢語;雙關語;文學;應用
一、雙關語的分類
1.1 英語雙關語
(1)諧音雙關 (Homophone)
諧音雙關利用詞義根本不同的諧音構(gòu)成。它利用音的巧合,進行同音異義的偷換,有意使語句同時兼有雙重含義。例如:
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 (大使是一個為了本國利益而住在國外的誠實的人。)例句中的第一情境是各國大使都住在國外, 第二情境是大使在國外有時無法實話實說。將這 雙重情境貫串起來的是既有“居住”之意又有“說謊”之意的lie,它起著鉸鏈的作用。而想強調(diào)大使為了本國的利益有時不能實話實說這一情況, 便是觸機。說話者巧妙地運用了“l(fā)ie” 的一詞多義, 成功地表達了自己想說而不便說的那一層意思:大使因工作之故必須住在外國,為了本國的利益用說謊巧妙地與他國周旋, 以平衡外交關系。
(2)詞義雙關 (Homograph)
詞義雙關是利用一詞多義現(xiàn)象使一句話產(chǎn)生兩層不同的意思 ,導致一語雙關。
A: Can you see a female? (你能會見一位女士嗎?)
B: Of course, I can see a female as easily as a male. Do you suppose Im blind?
(當然可以,我看女士和男士是一樣的容易。難道你認為我是個瞎子嗎? )
第一句話中的 see 本意是“約見,會見”,而B把它歧解為“能看見(have the ability of seeing)”, 形成一種巧妙的借題發(fā)揮。
1.2漢語雙關語
漢語修辭雙關指只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 ,表達兩層不同的意思,使語言顯得幽默、風趣。或者表面上說的是一件事,實際上說的是另一件事。漢語雙關也分為諧音雙關和詞義雙關。
此外,漢語還有獨特的雙關構(gòu)成形式——雙關式歇后語。這種歇后語后面的說明部分一語雙關 ,既有照應比喻部分的意義,又有其他引申意義。即字面意思是對前半部分做解釋說明,但其實際意思表達的卻是與整個上下文中完全不同的語義。雙關歇后語又分諧意和諧音兩種。
(1)諧意雙關
歇后語在后半句的解釋中 ,利用諧音字起到一語雙關的作用。換言之,后半句從字面上看,解釋的是表面的意思,但暗中卻隱藏著這個歇后語的真正意思。例如:1)飛機上掛暖壺——高水瓶(高水平) ;2)電線桿上插雞毛——好大的撣子(好大的膽子);3) 爛棉花——沒法彈 (沒法談);4)水兵的汗衫——滿是道道(道理很多 ,辦法很多;
(2)諧音雙關
三九的蘿卜凍了心 (動了心) 。句中的“凍了心”,字面意義是指天冷使蘿卜從心兒里凍了,與“動了心”同音 ,起到諧音雙關的效果。
二、雙關語在文學中的應用
雙關的本質(zhì)特點是表達者有意識地使同一話語在特定語境中包含雙重或多重意義,表層義與深層義之間存在著次與主、假與真、顯與隱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常常積極地、有意識地運用雙關語這一語言修辭形式,以達到語義歧義的目的。因為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類的語言交際涉及“編碼”和“譯碼”兩個不同的心理過程 ,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錯位現(xiàn)象。說話人在“編碼”時對意欲表達的思想所做的處理過程與聽話人在“譯碼”時所做的處理過程恰好相反。前者是思想—義—音的過程,而后者卻是音—義—思想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的全然不同蘊涵了聽話人有誤解說話人語義的可能性。故大多數(shù)語言學家認為,歧義在語義理解上是有消極作用的,應盡量避免使用,以免引起誤解,在交際中造成障礙。
雙關語常被運用在文學作品中,詩歌、小說、戲劇、神話和寓言等是多義曲折表達式的典型。作為多義曲折表達方式的文學,其生成規(guī)則制約著每一個運用此類語言傳情達意的言語行為主體必須按此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造。在文學作品中,應用的歧義實際上就是一語雙關,歧義主要是由一詞多義和同形近音異義的詞生的。如在詩歌和抒情散文中,歧義可以表達作者復雜的心態(tài),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增加文學作品本身的美學色彩。
英語中的雙關修辭手段就是化歧義的消極運用為積極運用,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表達兩層不同的含義,以使語言幽默詼諧、妙趣橫生,或者借此旁敲側(cè)擊,得到由此及彼的效果。例如:
(1)Ben Battle was a soldier bold
And used to wars alarm;
But a cannon ball shot off his legs,
So he laid down his arms.
(本·拜脫是一個勇敢的士兵, 習慣了戰(zhàn)爭的警報, 但是一顆炮彈打斷了他的兩條腿, 他只得放下武器。)詩中的 “arms”一語雙關 : 有“手臂”與“武器”雙重含義。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A Farewell to Arms》中的“arms”一語雙關,第一層意思為“武器”,代表帝國主義戰(zhàn)爭;第二層意思為“手臂”,代表擁抱與愛情。Arms一詞點出了這部作品的雙重主題。
(2) Kate Chopin的短篇小說《The Story of an Hour》中,Mallard太太得知丈夫因車禍去世的消息時表面上一陣號哭 ,心里卻暗自高興 ,她早就盼望的一天來到了,不禁低聲對自己說:“Free ! Body and soul free !”但當她暗自得意時 ,丈夫突然出現(xiàn)在門口。原來他大難不死,安然回家。而太太卻由于這突如其來的刺激而心臟病發(fā)作,不治身亡。When the doctors came, they said she had died of heart disease - of joy that kills.句中的“joy”語義雙關:醫(yī)生們以為她是由于丈夫生還后欣喜至極引發(fā)了心臟病 ;讀者不難看到事情正好相反——她是樂極生悲 ,是由于慶幸丈夫去世而過分激動 ,結(jié)果又事與愿違 ,受到突然刺激而猝死的。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 ,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也成功地運用了雙關語。例如:
(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
(劉禹錫《竹枝詞》)
詩句中的“晴”雙關“情”。這個雙關符合歇后語的模式:“東邊日出西邊雨”是“話題”,“道是無晴還有情”是“說明”。
(2)我失嬌楊君失柳 ,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
“楊”和“柳”系雙關語 ,把楊開慧和柳直荀兩位烈士的忠魂升天與楊柳的輕揚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 ,構(gòu)成一種優(yōu)美神奇的境界和動人的形象 ,贊揚了烈士的精神不死 ,永垂千古。
三、結(jié)束語
英、漢語的雙關語均可分為詞義雙關和諧音雙關。文學創(chuàng)作歸根到底是人們的一種既為“載道”同時又為審美的創(chuàng)造性言語行為。雙關是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和重要的文體特征。具有雙關特性的文學之所以形成并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有著深刻的心理原因。如果進一步追尋其中的深層動因 ,則與人們的文化審美心理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