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華
2001年,《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實施,標志著基礎教育階段“第八次課程改革”的開始。與此配套實施的是各學科《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同時各學科新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至九年級)開始實驗。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2003年,各學科《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頒布,并啟動高中各學科教材的編寫工作,標志著高中課程改革的開始。2004年秋季,全國有4個省區(qū)(山東、廣東、海南、寧夏)首批進入實驗,主要有5套教材供實驗使用。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至今年秋季,全國將有一半以上的省市開始高中課程改革實驗。
新一輪課程改革帶來了很多新的理念,需要教師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不斷深化的改革也必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后來者了解并借鑒。
一、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若干要點
1.高中課程結構的調(diào)整
本輪課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課程結構的調(diào)整和改變?!镀胀ǜ咧姓n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模塊三個層次構成?!毕卤碚故镜氖沁@三個層次的基本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高中課程結構包括了8大學習領域和16個科目。
具體到某一科目,變化最大的則是把整個高中階段的課程分解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每部分的內(nèi)容均按照模塊組織教學。
根據(jù)這一方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高中語文課程設計思路如下:
根據(jù)《高中課程方案》中關于課程實施的規(guī)定,我們來簡要解讀一下這個設計思路。
首先,高中語文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組成,必修共5個模塊(可以分編為5冊),選修包括5個系列(各出版單位可據(jù)此設計若干模塊)。其次,高中每學期分兩段安排課程,每個模塊用10周時間(其中9周授課,1周復習考試),每周4課時;語文5個必修模塊共用1.25學年,余下1.75學年為選修課程和復習備考時間。第三,高中課程通過學分描述學習狀況,每個模塊2學分,語文必修須獲得10學分,選修則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分別選修4-6個模塊,獲得8-12學分。
2.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表述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p>
有關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我國歷來就有“文”與“道”的論爭。“文”更多地指向語言文字,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性;“道”則更多地指向思想內(nèi)涵,強調(diào)語文的思想性,思想教育的任務。圍繞文、道之爭,我們曾經(jīng)有過特別重視思想性的時代,“文革”時期甚至將政治思想教育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我們也有過特別比較重視工具性、強調(diào)能力培養(yǎng)的時代,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習者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當然,我們也有過強調(diào)工具性與思想性統(tǒng)一的時代,即所謂“文道統(tǒng)一”,認為語文不是一般的生產(chǎn)工具,它天然地帶有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可以對學習者的思想、思維、觀念、心理等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本次課程改革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說則大大發(fā)展了“文道統(tǒng)一”思想。“文道統(tǒng)一”中的“道”,更多指的是思想、品德、修養(yǎng)等,極左時期甚至僅僅被定義為“政治思想教育”,使得語文教學成了政治的傳聲筒?!叭宋男浴钡膬?nèi)涵,則遠遠超出了思想教育的內(nèi)涵,它建基于“以人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先進文化等為基本內(nèi)涵。相當一段時期以來,語文教學過于重視知識與能力、過于強調(diào)基礎與訓練,以致于最具審美性、最富精神魅力的語文教育變成了一種純技術性的近乎八股式的機械訓練。人文性的提出,對于改變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無疑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3.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目標,是本輪課改的基本理念,也是語文教學各級目標設計的一個基石。以往的語文課程往往是“文”或“道”的單維度,或者是“文道統(tǒng)一”的雙維度,與當今社會強調(diào)以人為本、培養(yǎng)全人的觀念不完全相符,同時也不適應21世紀終身學習型社會到來的需要。
在三維目標的總體框架下,課程標準提出了高中語文課程的三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3)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關于第一點,我們要特別關注“語文素養(yǎng)”這個概念。課標專家巢宗祺先生對此曾有過具體的解釋:“語文素養(yǎng)包含哪些方面的內(nèi)容?說它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大家一般都能接受,要說它包含思維品質(zhì)、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特別是‘思想觀念,可能有人覺得不好理解?!毖韵轮?以上所云種種,其實都蘊含在“語文素養(yǎng)”這個概念下,而其中所言“有人覺得不好理解”的部分,則主要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維度下。
關于第二點,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培養(yǎng)高中生三大語文能力即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基本理念。首先,高中是基礎教育的最后階段,相當一部分學生畢業(yè)后要走入社會,那么他們應該有必要的語文應用基礎,如掌握語言交際的規(guī)范、具有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具備較高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等,以適應現(xiàn)實生活和自我發(fā)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內(nèi)容上,要加強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的聯(lián)系,加強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需要的聯(lián)系,在課程實施中,要注重設計并開展應用性較強的語文實踐活動。其次,語文包容著自然、社會、科學等各種現(xiàn)實的和非現(xiàn)實的元素,天然地與語言藝術、文學藝術、科學情愫、審美情感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學生到了高中階段,一些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已經(jīng)具備,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培養(yǎng)審美能力,是必要的,也會是有效的。所謂培養(yǎng)審美能力,就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幫助他們意識到客觀世界、精神世界處處存在美,增強追求美的意識,提高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審美素材,幫助他們藉此了解美的內(nèi)涵、美的形式,掌握審美的方法,提高文化品位和鑒賞能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把實用目標、科學規(guī)律和審美要求結合起來,學會識別和抵制低劣丑惡的文化產(chǎn)品和現(xiàn)象,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再次,現(xiàn)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因此,培養(yǎng)高中生的探究能力,既是時代賦予的重任,也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培養(yǎng)探究能力,要注意改變長期形成的單純的授受式教學方式,要讓學生在相對開放的學習空間中增強探究興趣,養(yǎng)成探究意識和探究習慣。
關于第三點,所謂“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涉及高中語文課程結構調(diào)整問題,即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設置?!肮餐A”是指高中語文課程要有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使每一個學生都完成所規(guī)定的學習內(nèi)容,達到所規(guī)定的課程目標;“多樣選擇”是指語文課程必須增強多樣性和選擇性,便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學習內(nèi)容和目標,以滿足他們個性化發(fā)展、差異性發(fā)展的需要。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選擇,但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已經(jīng)向著滿足學生個性和興趣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4.高中語文課程的總目標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總目標概括為10個關鍵詞: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探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
這10個關鍵詞與課程理念中闡述的三大能力(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是相照應的,是三大能力的具體化。比如積累、整合,既是對材料的理解、篩選、把握、概括,同時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合理選擇、使用,為我所用,這其實就是應用能力的一部分。其他關鍵詞也可以分解到這三大能力當中。
這10個關鍵詞成對出現(xiàn),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當前的語文教學一直在努力實施的,雖然不是這樣的提法,但從大綱到教材,一直到一線老師都在身體力行去做,比如積累、感受、思考、領悟、應用等等,有些則是在新課改條件下強化了的或新增加的,如整合、鑒賞、探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由此可以看出,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更多注重的是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適當照顧到審美情趣、審美能力,而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審美能力被強化,探究能力則得到極大的重視。
5.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以往的語文大綱在講到課堂教學時,基本的表述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fā)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本輪課改則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怎樣的一種方式呢?首先看這句話,它的中心語是“學習方式”,而不是“教學方式”。一個詞語的變化,實際上預示著課堂上師生角色關系的轉(zhuǎn)變?!敖虒W方式”,主體是教師,是以教師的教為主導,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雖然也強調(diào)要運用啟發(fā)式,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教師的主體地位始終沒變,學生始終在教師的掌控下、在教師的預設中“戴著鐐銬”學習?!皩W習方式”,學生明顯地取得了課堂的主體地位,課堂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哪兒去了呢?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怎樣組織和引導?這要涉及段落開頭那句話的修飾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由此可以確定,所謂組織和引導,一是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當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問題時給予及時的引導;二是要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各抒己見,互相交流,共同探討,引導他們養(yǎng)成合作意識,提高團隊精神;三是在自主、合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質(zhì)疑、重新審視、探究解決疑問的途徑和辦法,從而讓學生能夠自我構建知識和能力。
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是時代的呼喚,因為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必然伴隨著信息的急劇膨脹,新知識新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為此,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具備獲取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才能讓他們自如地應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只有充分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才能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欲望和興趣,從而使語文學習真正成為一種生命的活動,并且充滿激情和智慧。
6.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
本輪課程改革特別強調(diào)課程資源建設,強調(diào)要充分發(fā)揮各地區(qū)、各學校蘊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將它們合理配置到課程教學中,以滿足語文課程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以增強語文的實踐性,加大語文與學生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語文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教學配套資源等已有的教學資源外,還有大量的課外學習資源。比如一般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wǎng)絡;各種現(xiàn)實的社會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各種演出活動、國內(nèi)外的重要事件等;同時還有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等。學校、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有效利用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多種資源,一方面有效地補充課堂教學的需要,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與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的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機會,培養(yǎng)他們實際使用語文的能力,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
二、高中語文課改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除了以上內(nèi)容,本輪課程改革還有許多很好的理念,如何將這些理念較好地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是教師特別要注意到的。以下提到的幾個問題,主要來源于近幾年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和正在推廣實驗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九年義務教育改革的很多理念延伸到了高中,為我們提供了可吸取的經(jīng)驗和可借鑒的教訓。
1.課程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
2004年,全國有4個省市進入高中課改,為了及時總結經(jīng)驗,并滿足各省份廣大語文工作者了解高中課改的渴望,2005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在寧夏銀川召開“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研討會”。這次會議邀請了相關專家解讀課程標準,介紹了人教版教材基本情況,課改實驗區(qū)代表介紹了經(jīng)驗和存在的困惑,并提供了幾堂課改觀摩課。在就觀摩課研討時,有同志提出:什么樣的課是課改課,什么樣的課不是?從這一問題可以看出,老師們迫切地想知道課改后的課堂模式應該是怎樣的,甚至可能認為應該是煥然一新的、與過去的課堂教學截然不同,比如說是不是全部由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老師完全不講,是不是應該有較多的多媒體展示、提供更多的課外資源,等等。我們說,課程改革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答案應在實踐中逐步探索,應由更多的參與實驗的教師一起探討總結,摸索出適合改革理念的實施信息系統(tǒng)。任何改革都不是全新的、與歷史全然不同的、脫胎換骨的,而應該是對歷史的繼承與發(fā)展。
2007年,北京市在北京二中舉辦全市規(guī)模的觀摩課。其中有一課講《失街亭》,文中有一個情節(jié):馬謖丟失街亭后,諸葛亮要按軍令斬馬謖,諸位大將有的贊同有的反對,形成激烈的爭論。怎樣來完成這個情節(jié)的教學呢?講這節(jié)課的教師處理得很好,他在梳理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結合學生通過其他媒介獲得的相關知識,設置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老師扮演諸葛亮,由部分同學自己選定相關角色,師生一起回歸到當時的情境中,在課堂上“重現(xiàn)”當時互相論辯的場面。有的同學一開始有些拘束,說得不太順暢,但是在老師恰當?shù)恼Z言、語調(diào)加態(tài)勢語的引導下,師生很快都進入了情境,聽課者也仿佛親臨當時那個場景,受到深深的感染。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滲透了審美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養(yǎng)成也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當時北京市還沒有進入高中課改,但是像這樣的課堂誰又能說沒有濃郁的課程改革的氣息呢?所以我們說,課程改革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而應該在依托傳統(tǒng)經(jīng)驗的基礎上,同時適當增加課改的一些新元素、新理念。
2.注意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將語文課程定性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自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開始,一直延續(xù)到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雖然定義為二者的統(tǒng)一,但受到世紀末語文教育大討論的影響以及當時沸沸揚揚的課改新理念的沖擊,從教材編制到教學實踐都不同程度地夸大了語文的人文性,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語文工具性的弱化或消失。
2006年人教社中語室在浙江紹興召開“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座談會”,會議邀請上海特級教師陳鐘梁先生做了一個專題報告。陳老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一次會議上他講,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最基本特征,人文性是語言學科的價值走向,二者要處理得好;現(xiàn)在以話題組織單元,它的語言文字這條線忽隱忽現(xiàn),叫很多老師琢磨不透。下面一個老師馬上舉手說:老師,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怎么能說這條線忽隱忽現(xiàn)呢?我認為根本沒有這條線。這個例子說的就是教材。當時教材已經(jīng)實行多樣化,但大部分教材為了更加貼近課改精神和理念,突出語文的人文性特征,多采用人文專題組織單元,而且盡力回避字詞的訓練和語文知識的講授。課堂教學也是這樣,從以前的滿堂灌、條分縷細的講解,變?yōu)榻處熁旧喜恢v,全部放手讓學生去做所謂的自主、合作、探究,把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推到了極致。特別是一些公開課,為了讓聽課者感受到“濃郁”的課改氣息,在學生尚未感受、理解課文時,就開始引導學生漫無目的地去拓展、延伸,與現(xiàn)實結合,與其他課程結合等等。一堂課下來,學生甚至不知道學了什么課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自己到底獲得了什么。這也是課改之初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2004年,我曾經(jīng)參加在泰山舉辦的初中語文課改推進會議。會議安排了幾節(jié)公開課,課后有教師反思、專家評課,與會代表亦可以當堂提問、評議。這次會上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每位專家評課時,首先都會先給一個定論:“這節(jié)課是一堂語文課?!被颉斑@節(jié)課不像一堂語文課。”會后我以“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為題寫過一篇小文,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我認為語文課走到這一步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認真總結、反思。
同樣是在人教社的一次“高中語文教材座談會”上,課標專家溫儒敏先生提出語文“基本口糧”的問題,引起與會者的廣泛關注。溫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熱熱鬧鬧搞了不少,一節(jié)課下來就是不知道學生到底收獲了什么?因此要注意最基本的東西,掌握了多少字詞,學會了哪些方法,背誦了什么文章,閱讀寫作大致達到了怎樣的水平等。這些是最基本的,不能舍本逐末,到頭來兩手空空。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聽說讀寫能力是他們學習語文的起碼要求,先掌握了語言這個工具,然后才是審美、素養(yǎng)等等,這是比較‘奢侈的要求。”這樣的一個基本思想,對前期過分夸大人文性起到了很好的矯正作用。
這兩年,語文教學更多地受到了“語文味”的呼喚。我們很欣喜地看到,經(jīng)由九年義務教育課改到前后近五年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很多老師已經(jīng)對這個問題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語文教學也正在朝著工具性與人文性恰當統(tǒng)一的方向發(fā)展。
3.恰當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這一新型的語文學習方式,一時間大家熱衷于談此,而將多年的接受性學習視為陳舊、腐朽的學習方式,將其作為革新的對象。
2004年,人教社在云南召開教材座談會。會上,課標專家、教材編者、實驗區(qū)的教師代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恰當使用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問題。課標專家認為,課程標準中這一理念的提出,實際上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做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全盤否認接受式學習;滿堂灌、填鴨式、注入式,機械性訓練雖然不好,但是教師適當進行點撥、指導、講解仍是有必要的。
然而,剛剛進入高中課改的地區(qū),仍然對此存在較多困惑。為了體現(xiàn)這一理念,相當一部分老師不敢講甚至基本不講,課堂教學成了放羊式的自主、合作、探究。課改實驗中期,教育部相關部門對課堂教學曾經(jīng)有過一次調(diào)查,總結出七大問題,其中有三大問題與學習方式有關:一是把“自主”變成“自流”,二是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zhì),三是因“泛化”與“神化”而導致的探究的淺層化與庸俗化。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高中課改階段。特別是各種展示課、公開課、競賽課,為了博得專家、聽眾的“青睞”,把所謂的“自主、合作、探究”推向極致,一堂課下來基本上都是學生在“活動”,老師不講解,不引導,沒有傾向性,也沒給出任何結論。
其實,探究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各有其價值。探究強調(diào)通過直接經(jīng)驗進行學習,由學習者自我構建知識。它的基本特征是:學習者圍繞某一有效問題開展探究活動,首先要獲取解釋或評價這一問題的證據(jù),然后根據(jù)相關證據(jù)對問題做出解答,再通過比較其他解釋來反思自己解釋的合理性,最后由學習者交流和論證他們所提出的解釋。從找出有效問題到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這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的知識構建過程。由此也可以明白,有相當多的問題或知識并不需要這么復雜的過程,而且在學生有限的受教育階段中,每一問題或知識都經(jīng)由這樣的過程來獲得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要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就完全否定了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方式。
接受式學習是將學習內(nèi)容直接呈現(xiàn)給學習者的一種學習方式,應該說,這種方式仍然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人類幾千年文明發(fā)展史,積聚了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僅靠后學者一點點去體驗、去自我構建,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肖川先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需要用探究學習的方式來進行,其實,接受學習對于一些學習內(nèi)容來說也是必要的?!备咧姓n程標準吸收了九年義務教育實驗過程中的經(jīng)驗,認為“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tǒng)一。不能忽視對必要的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針對我國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發(fā)展的需求,特別要重視探究學習。”這樣的提法,對課堂教學的完善更具有指導意義,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式,但運用時要有效、適度。
4.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zhuǎn)變
與基本“放羊”式相反,更多的教師雖然進入了新課程實驗,但是面對眾多新理念卻依然用著老教法,或滿堂灌,條分縷析地講,“深挖洞,廣積糧”;或唯高考是從,用高考題目所設的板塊圖解語文課程。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正視的問題。
有研究者稱,一般來說,教師可以有三種角色。一是消極的角色,教師不可避免地要扮演執(zhí)法者,如評定作業(yè),維持課堂秩序,判斷學生行為的正誤,裁判學生間的糾紛,決定獎勵或懲罰等,從而可能會暫時或永久地、偶爾或經(jīng)常地成為被仇視的對象。二是權威的角色,教師一方面是知識的傳授者,另一方面又是家長的代理人,學生可能會把與他的父母有聯(lián)系的意義、特征、期望和行為模式轉(zhuǎn)移到教師身上。三是支持的角色,教師既是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又是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顧問,同時在學生心目中還可能是一個模范公民形象,是有教養(yǎng)和威望的人,是可以模仿和崇拜的對象。
過去,教師可能更多地承擔了執(zhí)法者和權威的角色,而很少是學生的朋友和知己,是他們學習的支持者。對此,高中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薄敖處煈m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xù)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在和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取得教學相長的雙重效果?!边@就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不再是學生的管理者,而應是他們的引導者、支持者;不再是教室中的權威,而應是學習的平等合作者、參與者?!敖處煹慕巧坏┌l(fā)生改變,就很容易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和教師都處于愉悅狀態(tài)?!?陶昌宏)
面對新課程改革,一部分老師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我角色的轉(zhuǎn)變,所以還是用老教法教新課程;很多老師意識到了,但不知道如何去實施,如何落實到具體教學當中。這兩種情況都亟需改變。
除了以上提到的問題,其他諸如教育理念和教師素養(yǎng)問題、獨立閱讀及個性化解讀問題、目標與動態(tài)生成問題,等等,也都需要我們在新課程改革與實驗中多思考,多探討,摸索出適合教學需要的更有效的途徑。
[作者通聯(lián):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