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蘭娜 高建軍
關鍵詞:張愛玲 傾城之戀 命運
摘 要:本文以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為細讀文本,從敘事中的明暗線索、男女主人公形象分析、主題中的浪漫與蒼涼三方面細致地解讀了該小說。
中國內(nèi)地從20世紀70年代末張愛玲“復出”,到1995年張去世,“張熱”達到高潮。至于對張愛玲具體作品的研究、分析、考證、發(fā)掘等工作,有眾多張愛玲的喜愛者已經(jīng)或正在不知疲倦地做著。本文對于張愛玲中篇小說《傾城之戀》的一些論述,即是這樣的一篇不揣淺陋之作。
明線與暗線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最初發(fā)表于1943年9-10月的《雜志》第11卷6-7期。收入1944年9月她的小說集《傳奇》。人們習慣于將《傾城之戀》當成一部愛情小說來讀,其實它恰恰不是一部愛情小說。兩位主人公在交往過程中目的都很明確,一個要找一個經(jīng)濟上可以依靠的丈夫,一個要找一個在精神上、情感上能夠認同自己的正宗的中國女人。從本質(zhì)上講,他們要的都不是愛情;只不過一個實一個虛而已。而范柳原盡管想要找一個這樣的女人以使自己的靈魂的血脈有一個歸宿,但他在“具體操作上”也是非常實際、非常精明的。作者說他們:“兩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盤打得太仔細了,始終不肯冒失?!?本文中涉及的小說《傾城之戀》的原文,均引自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張愛玲文集》第2卷。下面不再一一注出。)
表面上看,范柳原似乎更“接近”愛情一點,但他的手段影響了他的目的,他是在“獵獲”愛情,而愛情從來不是靠獵獲得來的。在白流蘇,她所有的,只有將要逝去的、所剩不多的青春,以及在范柳原看來的、那一點所謂的正宗中國女人特有的韻味。她沒有退路,她只有“賭”:“然而她也是喜歡賭的,她決定用她的前途來下注。如果她輸了,她聲名掃地。如果賭贏了,她可以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凈她胸中這一口惡氣?!倍读瓌t是“嫖賭吃喝,樣樣都來,獨無意于家庭幸?!?“他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因此,從他們雙方來講,都沒有純粹的愛情動機。
所以,張愛玲在小說中實際上設置了兩條線,一明一暗,明的是寫所謂的白與范的愛情;暗的是寫白流蘇自己無法把握的命運。這條明線我們一目了然,他們?nèi)绾谓Y識,如何交往,如何調(diào)情,如何相互算計,如何斗智斗勇,如何虛與委蛇,如何爭風吃醋,如何彼此妥協(xié),如何最終成就亂世姻緣,都交待得很清楚。但那一條暗線如果我們不仔細研讀卻不易察覺。
首先,小說通篇都是作者站在白流蘇的角度來敘述的。比如她對舊家庭的印象:“白公館有這么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里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jīng)過了一千年??墒沁@里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為每天都是一樣的單調(diào)與無聊?!?/p>
再比如她對范柳原的印象:“那范柳原雖然夠不上稱作美男子,粗枝大葉的,也有他的一種風神?!边€有她在與范柳原交往過程中對范的種種觀感,幾乎范柳原的一舉一動都是通過白流蘇的眼睛傳遞給讀者的。白流蘇就是范柳原的一面鏡子。這實際上是作者代白流蘇發(fā)言,發(fā)感慨。
再比如,白流蘇在白公館里的攬鏡自照,自嘆薄命;在香港遭范柳原冷落后的無可奈何,無計可施;從香港回到上海后的前程未卜,坐以待斃;被范柳原“招回”香港后的半推半就,終于屈服;范柳原終于答應結婚時的悲欣交集,苦淚喜淚。處處是絕望的掙扎,處處是無法擺脫的宿命。
白流蘇的命運在上海與香港,舊家庭與范柳原之間搖擺。她像一粒微塵,飄起來便進了云彩,落下去就成了污泥濁水。那場戰(zhàn)爭來得突然、冷冰冰、不講道理,于白流蘇卻是歪打正著的一場飛來橫福。大都市的傾覆、成千上萬人的痛苦、驚天動地的大變革,在這一切大背景之下,白流蘇出乎意料地得到了自己卑微的幸福,好比崩塌的泰山底下一只自足的虱子。白流蘇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但她卻被自己更無法把握的世界的命運成全了。張愛玲在這里說出了世界的命運與個體的命運之間存在著的一種荒誕而微妙的平衡。
小說最后,張愛玲寫道:“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傳奇里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边@里,張愛玲是在說白流蘇——也許是所有女人——的另一種同樣無法把握的命運,即:一個大都市的傾覆成全的這個女人,也不過是這樣平庸、瑣碎、微賤、俗不可耐。
因此,說《傾城之戀》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不如說講的是關于一個女人的命運的故事。
白流蘇與范柳原
翻譯家傅雷在1944年5月發(fā)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一文在談到《傾城之戀》時說:“物質(zhì)生活的迫切的需求,使她(白流蘇)無暇顧到心靈。”說白流蘇和范柳原兩人是“疲乏、困倦、茍且、渾身小智小慧的人”①。此種評價非常精到。確實,白流蘇與范柳原都是小人物,小到看不到對方與自己。但二人的出身與背景卻存在絕大的反差。白流蘇是舊家大族出來的人,這在小說里直接間接都有交待,她的家族雖然已經(jīng)敗落,但架子還在,她也刻意保持著大家閨秀的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身份。這也是她除了美貌和殘存的那一點青春之外的唯一一點資本。她在家庭里已經(jīng)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只有走出去;她的目的單純而實際,就是要尋求“婚姻的保障”和“經(jīng)濟上的安全”。
關于范柳原,小說里也是直接間接地有幾處交待,總起來有這樣幾點:一,他是華僑。二,他有錢,有產(chǎn)業(yè)。三,放浪形骸,無意于家庭幸福。四,在他身上,有著文化、精神、情感、性格上的兩重性。但范柳原最根本的一點是第四點,即他缺乏一種被認同感。從這個角度上說,他是一個孤獨的人。這是他放浪形骸的原因和借口。他需要回歸,需要歸宿,但他的遭遇和身世使他不敢輕易地相信一個人——哪怕是他真心喜歡的人。
張愛玲自己現(xiàn)身對這二人作評價:“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钡珡垚哿嵴f的這種“自私”,又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一方面,白流蘇沒有退路,她是小本下大注,輸了就會血本無歸。在與范柳原的交往中,她的最后的妥協(xié)與屈服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白流蘇的自私既是自我保護的必要措施,也是她在這場斗智斗勇的情感游戲中討價還價的手段。她好比“弱國無外交”中的外交家,只能靠著這種自私的“小智小慧”來談一個相對來講“較優(yōu)的議和條件”。因此,她不自私不行。不自私不僅會被人所賣,甚至還會被范柳原輕視。范柳原的“自私”實際上是自以為是。他想求得白流蘇在文化、心靈、情感和精神上的認同,但他對白流蘇既有太多想象的成分,又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顧忌與猜疑。同時,因為他在經(jīng)濟上的優(yōu)勢,也使他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優(yōu)越感,他要求被認同,而不管別人愿不愿認同,能不能認同。
白流蘇與范柳原從一開始交往就在互相較勁,雙方你來我往,攻殺戰(zhàn)守,逗引埋伏。范柳原知道白流蘇要什么,但他固執(zhí)地不愿承認。白流蘇不知道范柳原要什么,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范柳原惱恨白流蘇“不懂”自己,又惱恨她死活不肯放下貴族淑女的架子。因而白流蘇除了保證自己不被范柳原“誘奸”外,毫無辦法。不過這也是她唯一可以用來反擊范柳原的武器——只是這武器太被動了些。
范柳原“拿穩(wěn)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所以,回到上海的白流蘇,他可以一紙電報就招之即來,并最終使她做了自己的情婦。可是他也有拿不穩(wěn)的事情,那就是“不期而至”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使范柳原人性中本真和樸素的東西開始復活。使他知道以前的玩世不恭過于浪費,今日大難之下的相依為命何等珍貴。戰(zhàn)爭也使本已認命的白流蘇找回了自我。小說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描寫了他們二人的這種心理的微妙變化:
柳原嘆道:“這一炸,炸斷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蘇也愴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柳原笑道:“你打算替我守節(jié)么?”他們兩人都有點神經(jīng)失常,無緣無故,齊聲大笑。
這哪里是“神經(jīng)失?!?如果說小說里有愛情,這愛情就在這一刻的“神經(jīng)失?!崩?。只有這一刻的愛情,雙方才完全卸去了“武裝”,真心對真心,同病相憐。但他們的愛情也僅僅是這一瞬。當他們用結婚證書將這愛情固定下來后,這愛情便迅速沉入塵世的底層,并且爬滿了虱子。
傅雷說白流蘇范柳原這樣的人“擔當不了悲劇的角色”②。其實《傾城之戀》從來就不是悲劇,當然也不是喜劇——盡管它有著看似圓滿的結局。張愛玲在她的散文《自己的文章》里說:“從腐舊的家庭里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zhàn)的洗禮并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zhàn)影響范柳原,使他轉(zhuǎn)向平實的生活,終于結婚了,但結婚并不使他變?yōu)槭ト?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③
是的,白流蘇與范柳原都是小人物,小到像兩粒塵土。在他們這樣的小人物的心靈的湖面上,即使再大的傾國傾城的變動,也是激不起多大浪花來的。
蒼涼與浪漫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里說:“我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薄氨瘔咽且环N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睆垚哿針O喜愛《紅樓夢》,《紅樓夢》也許是影響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最大的一部書。這種影響在《傾城之戀》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但我認為,《紅樓夢》對《傾城之戀》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小說中彌漫的那種無邊無際的、深遠的蒼涼之氣。
《紅樓夢》表面上繁華富麗,而其基調(diào)卻是那“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深入骨髓的蒼涼?!秲A城之戀》也有一副蒼涼的底子。白公館的死氣沉沉、香港的虛情假意、戰(zhàn)爭的天翻地覆,正是張愛玲所說的那種“如匪浣衣”式的“雜亂不潔的、壅塞的憂傷”。在香港,白流蘇與范柳原的調(diào)情,表面上風光旖旎,實際上勾心斗角、庸俗不堪,總給人一種不潔的感覺。而小說最后,大戰(zhàn)猝起,兵荒馬亂,大難之下兵隙偷生的境遇里,還有那不是基于愛情基礎的結婚,回到上海白公館,想起四奶奶,白流蘇還有那螻蟻般的勝利的微笑。結婚之后,范柳原作風習慣沒有改,只是調(diào)情的對象不再是流蘇,而是別的女人。白流蘇有點“悵惘”的滿足——卑微的滿足。而這些又好像都是身不由己的,必然的,應該的。
《傾城之戀》通篇的色調(diào)有三個變化:白公館的尸居余氣的紫黑色、香港的貧血似的白色、戰(zhàn)爭中冷冷的鐵灰色,沒有一個是明朗的、輕松的。這三種色調(diào)依次出現(xiàn),漸漸過渡,最后融合在一起,恰成為那萬丈紅塵背后的遙遠的蒼涼的天空。
然而《傾城之戀》又似乎是浪漫的。舊家大族的凄美的少婦、風流的中產(chǎn)階級華僑、具有強烈殖民色彩的國際大都市,這一切仿佛都是“浪漫”的理由和要素。但是,《傾城之戀》又確實不是浪漫的。小說一開始時的死寂,中間耍心眼兒多過談戀愛的調(diào)情,最后潦潦草草的婚配,以及逐漸沉入庸常世俗生活的女主人公,都讓人覺得惘然、悵然。真正的浪漫不應該是這樣的?!秲A城之戀》的浪漫是表面的、不真實的,是“飛揚的浮沫”,是建基在蒼涼之上的華麗的薄薄的幻象。吳福輝說:“任憑你讀《傾城之戀》的結尾如何粗心,這時也會猛然悟到怪不得缺乏一種‘大團圓或‘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氣氛。人生的部分終結,劃定的一個句號,實潛伏了落花流水的無奈和偶然,想想心里酸楚楚的,悲從中來?!雹?/p>
小說最后,作者說:“傳奇里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傾國傾城”是浪漫的;但“大抵如此”,則是由絢爛歸于庸常和平淡。任何人都逃不脫這樣的宿命。女人更是如此,白流蘇當然也不例外。她得到的不過是“經(jīng)濟上的安全”和一個并不十分愛自己的丈夫,但在她看來,為了這些而傾覆一個大都市是值得的。范柳原得到的是一個自己并不十分愛的女人和一個自己并不十分情愿的婚姻。當白流蘇笑吟吟地“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的時候,傳奇里的傾國傾城的人和傾國傾城的故事都已經(jīng)完結。
《傾城之戀》中的所謂浪漫,使故事深處的蒼涼曠味變得刻骨而“惡毒”,令人恐怖;《傾城之戀》中的蒼涼,使故事表面上的那一層浮薄的浪漫變得顫巍巍的,像春季最后一天的花蕊。
《傾城之戀》從總體上說,是華麗的、機智的,但又是深沉的、悲天憫人的。小說讓兩個小人物的所謂愛情,背負了遠比他們的愛情更深廣、更沉重得多的關于人的命運的故事。其實,任何文藝作品從根本上講,表現(xiàn)的都是人的命運的主題,只不過有的人寫得好一些,有的人寫得差一些?!秲A城之戀》當然屬于前者。
(責任編輯:張 晴)
作者簡介:閆蘭娜,文學碩士,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現(xiàn)當代文學;高建軍,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① 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第4卷,第423頁,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版。
② 同注①
③ 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第4卷,第177頁,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版。
④ 來鳳儀編,《張愛玲散文全編》,第1頁-第2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