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顏延之 應制詩 用典
摘 要:顏延之是南朝劉宋時代著名詩人和學者,然而顏詩中的應制詩作歷來被后人所詬病,本文從歷史視野出發(fā)分析發(fā)現(xiàn),其應制詩作不僅為詩人贏得了詩壇大家的聲譽和地位,而且,就其詩歌創(chuàng)作本身而言,其喜用古事、體制綿密等特點的形成恰恰是詩人對劉宋文化潮流及自身儒學思想的合理展現(xiàn),其詩歌藝術(shù)特點與詩歌內(nèi)容也是完全契合的。
顏延之是南朝劉宋時代著名詩人和學者,與謝靈運、鮑照齊名,并稱“元嘉三大家”,與謝靈運并稱為“顏謝”,《詩品序》曰:“謝客為元嘉之雄,顏延年為輔;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詞之命世也?!比欢?這位當時名噪一時的文學大家身后的命運卻與謝靈運、鮑照截然不同,后人們對謝靈運、鮑照的創(chuàng)作給予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評價,而對顏延之的創(chuàng)作卻關注極少,即便是提到了,也是只言片語一帶而過,或?qū)ζ鋭?chuàng)作抑多揚少。如鐘嶸《詩品》曰:“其源出陸機,尚巧似,體裁明密,情喻淵深,動無虛散,一字一句,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彌見拘束。雖乘秀逸,是經(jīng)綸文雅才,雅才減若人,則蹈于困躓矣?!边@段評論可以說對顏詩亦褒亦貶,褒的是其詩歌文采藻麗,清新自然,這主要是指顏詩中如《五君詠》《秋胡行》《北史洛》等作品,認為顏延之的創(chuàng)作中只有這些作品“清真高逸,似別出一手”(鐘嶸《詩品序》),格調(diào)較高,語真情切;貶的是其詩歌好用典故——“又喜用古事,彌見拘束”,鐘嶸在下文中進一步對顏詩用典進行評論,認為,“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顏延、謝莊,尤為繁密,于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這一批評主要是針對顏詩創(chuàng)作中占很大比重的應制詩,“全借古語,用寫今情”,認為他的此類作品缺乏興會和才華,缺少審美價值。
我認為這樣的譏諷對顏延之是不夠公允的,有些過于草率。顏詩風格特點的形成“不是一種自發(fā)的行為,而是包蘊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nèi)核”①,從作者的生平際遇到社會背景的浸染等,都是影響顏詩風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后人只是簡單地從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shù)價值角度來一味地批評顏延之的此類詩作,顯然過于苛責并有失公允。
一、應制詩創(chuàng)作為顏延之奠定了詩壇大家地位
如果說謝靈運以其山水詩創(chuàng)作顯名于世,鮑照以其擬樂府詩創(chuàng)作活躍于詩壇,那么顏延之又是以何與其二人并稱“元嘉三大家”而稱雄詩壇呢?
在現(xiàn)存顏延之的全部詩作中,應詔章奏之作最多,是顏詩后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詩體,約22篇之多,代表作品有《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應詔宴曲水作詩》《拜永嘉太守辭東宮表》等,作品大頌帝功,極力闡發(fā)政教之義,充滿濃厚的宮廷宴游、禮儀氣息,語言雍容華麗,著力雕琢,用典頗多。他的這類作品在今天看來,“無論從思想方面還是藝術(shù)方面,價值都不是很高,但卻反映和迎合了當時特定的文學思潮或主流意識”②,從而奠定了顏延之元嘉詩壇大家的地位。
劉宋文壇,宴會賦詩已成為日常娛樂活動。有的發(fā)生在九月九日登高時節(jié),有的賦詩于三月三日禊飲時節(jié),由于這些場合大多有君主在,詩人們自然會爭相逞才,從而多用古事,由此形成普遍的典重風格。詩中都有歌功頌德的成分,用典繁密,辭采典重,是元嘉中后期主流詩壇的一種獨特的詩風。
此期大量創(chuàng)作應制詩的詩人并不鮮見,如謝靈運、范曄、袁淑等人,他們都寫有多首應制詩。而顏延之從二十三歲出仕到七十三歲死于金紫光祿大夫任上,其間仕二朝,歷四主,大半生宦海浮沉,其中除被貶官外放三次,被免官家居二次,其余大都陪侍在太子與皇帝周圍,過著侍輦奉駕優(yōu)游宴樂的生活。這就必然使他的作品多為應詔之作,自然也就“長于廊廟之體”(《藝概·詩概》)?!皯z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③的上層生活使其作品必然多于其他詩人,其風格也更鮮明——主題多為頌美尊神,體制綿密,辭采藻麗典雅,筆法整煉工巧,對劉宋應制詩創(chuàng)作風格形成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因此顏延之成為這種詩風的代表人物。
可見,為顏延之贏得“元嘉三大家”聲譽的主要作品,并非其“清真高逸,似別出一手”的抒情之作,而恰恰是顏氏作品中所占比重較大的、被后人漠視和批評最多的應詔章奏之作,也正是他的這些被后人所不齒的應制詩奠定了他元嘉詩壇大家地位。
二、“詩以用事為博”
——顏延之對劉宋文化潮流的順應
首先,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王朝更迭頻繁,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錯綜復雜,局部安定但整體動蕩的時代。此間戰(zhàn)爭四起,僅南朝境內(nèi)的起義,一百四十年間較著名的就多達四十次,北朝起義的次數(shù)更多,規(guī)模也更大,這對社會生產(chǎn)力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劉宋王朝的六十年中,宮廷爭權(quán)奪利的政治斗爭一直沒有停息,自覺或不自覺卷入政治旋渦的大臣,也往往在莫須有的罪名中被誅戮,如謝靈運、鮑照、沈慶之等?!霸谶@種情況下,仕人外表任誕者不少,而內(nèi)心顫栗者實多”④,自身利益及家族安危的意義就凸顯了出來。所以這又決定士人作品中反映社會矛盾的內(nèi)容較少,而更多的是關注自身利益與家族安危。同時,這種情況也必然決定了士人的作品盡量回避政治現(xiàn)實,揭示社會矛盾的深度也大打折扣。
其次,在皇權(quán)政治逐漸復歸的南朝,君主宗室諸王有賴士族更多的并非是其政治、經(jīng)濟的勢力,而是文化勢力,這一時期的士族要維護其門第長盛不衰,除政治、經(jīng)濟因素外,文化因素顯得更為重要,家學門風對維護門第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反之,此時士族子弟大多放誕而不經(jīng),勢力逐漸被邊緣化,而庶族寒人則在皇權(quán)政治的庇護下逐漸滲入權(quán)力中心,甚至不擇手段混入士族階層,“昨日卑細,今日便成士流”(《南史·王僧孺?zhèn)鳌?。士族面對其政治勢力逐漸被邊緣化的事實,他們將個體存在價值的追求現(xiàn)實化,開始與世俗合流,另外,他們當然不會漠視自身身份、門第被“玷污”,于是,以雕繢滿目的用典隸事來提高文學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難度,以博學相炫耀,凸顯其士族文化優(yōu)勢,以顯示與庶族、武宗的區(qū)別。
再次,這一時期重文、尚文的風氣十分濃厚,士人熱衷于創(chuàng)作和吟賞,史書對傳主的評價也多著眼于其文學才能。尚文風氣促使文人更加注重藝術(shù)形式和藝術(shù)技巧,更加注重文采和使事用典。在這種文學氛圍中的顏延之自然也無法脫俗,其作品也體現(xiàn)出這種重技巧、重形式、重雕琢、重用典的特點。此時史傳文學的發(fā)達,也使大量使用典故成為一種普遍的寫作風氣,顏延之作品多用典故與此也密切相關。
綜上可見,以繁密、新奇的使事用典構(gòu)建文學新的特質(zhì),是在南朝皇權(quán)政治再度伸張、士族政治勢力逐漸被邊緣化的文化潮流所需,從而掀起了中國文學史上“詩以用事為博”的第一個高潮⑤。身處這種環(huán)境中的顏延之對此不能漠而不見,正如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云:“曹子建善用史,謝康樂善用經(jīng)”,但“詩以用事為博,始于顏光祿”。
三、喜用古事——詩人儒學思想的外化
顏延之的思想構(gòu)成相當復雜,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他所處的這個時代,從晉宋更替到元嘉之治,社會局勢上迎來了百余年來少有的安定與昌盛,思想領域也出現(xiàn)空前繁榮與活躍的局面,玄、儒、佛等各種思想得以并存與發(fā)展。儒學,尤其是經(jīng)過漢儒改造后的儒學是直接為皇權(quán)專斷和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服務的,故劉裕在取得初步的政治權(quán)力之后,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壟斷統(tǒng)治就開始倡導復興儒學。
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顏延之的思想構(gòu)成體系也兼容并包,儒、玄、佛三種思想并存于顏延之一體,但占主導地位的是儒學思想,原因有三:一是顏延之的祖父、父親世代為官,其家族的儒學傳統(tǒng)可想而知;二是顏延之曾與儒學大師周續(xù)之進行學術(shù)交流,并在元嘉十九年,與何承天共同為皇太子劉助執(zhí)講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孝經(jīng)》;三是顏延之于元嘉二十年為朝廷造郊廟歌辭,而郊廟歌歷來都是古代帝王祭祀歌,足見其儒學雅正的地位。由此我們也可以相信儒家思想才是顏延之思想構(gòu)成中的主體思想。
因此,顏延之的詩文作品必將體現(xiàn)出他的儒學思想。顏延之的儒學思想通過訓子的《庭誥》一文充分體現(xiàn)出來,《宋書》本傳云:“閑居無事,為《庭誥》之文?!睋?jù)考,此文當作于元嘉十一年至十七年間,因此,此文可以說是顏延之對自己前半生的人生總結(jié),是顏延之用來教育子弟的,因而其中所表述的思想應當更接近于顏延之本人的真實思想:“欲求子孝必先慈,將責弟悌務為友。雖教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夫和之不備,或應以不和;猶信不足焉,必有不信。倘知恩意相生,情理相出,可使家有參柴,人皆由損。”這段話集中地反映了顏延之的孝悌觀,他遵循的仍是儒家所倡導的上下尊卑之禮。
顏延之廣泛擷取儒典入詩文表明其深厚的儒學功底,其所使用的典故也多以儒家經(jīng)書內(nèi)容為典,涵蓋《詩經(jīng)》《楚辭》《禮記》《尚書》等幾乎所有的儒學經(jīng)典,比如《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典阿后湖作詩》“德禮既普洽”一句就是用了《尚書》中“道洽政治,澤潤生民”的說法,如《三月三日游曲阿后湖作》以“虞風載帝狩,夏諺頌王游”領起全詩,以古事比附今事,堪稱典正?!肚锖姟分小靶新氛t”句則語出《詩經(jīng)》“四牡非非,周道威遲”之說……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大量地使用儒學典實,既可以增強詩歌內(nèi)容的儒學色彩,同時又能炫耀作者的文學修養(yǎng)——《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傳》:“延之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可謂一舉兩得。
四、典密——詩歌內(nèi)容與藝術(shù)手法契合之所需
應制詩的傳統(tǒng)內(nèi)容,在《詩經(jīng)》中已基本奠定,以表現(xiàn)禮、頌揚德為主要內(nèi)容,即所謂奉和應制,歌功頌德的“頌美之章”。顏延之應制詩在主題傾向上,顯然繼承了《詩經(jīng)》以來的應制詩傳統(tǒng),而且把傳統(tǒng)主題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從顏延之現(xiàn)存應制詩分析,無論是春禊宴、餞宴詩、游宴詩還是釋奠宴詩,都一致表現(xiàn)為以尊天敬祖,頌美君主為重心的主題傾向。那么,為了與這一詩歌主題相契合,就迫使詩人不得不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努力地為表現(xiàn)詩歌主題而服務。
顏延之詩歌藝術(shù)特點與詩歌內(nèi)容其是完全契合的。李延壽《南史》本傳引鮑照語評:“謝五言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君(指顏延之)詩若鋪錦列繡,亦雕繢滿眼。”湯惠休說:“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陳延杰《詩品注》),顏詩“鋪錦列繡”、“錯彩鏤金”幾成定評?!对娖贰吩u顏詩為“體裁綺密”、“鋪錦列繡”,《宋書·謝靈運傳論》曰:“延年之體裁明密”,可見認為顏詩“體制綿密”是時人共同的看法之一,這里所說的“密”是指顏詩用典之密,與此前任何一個作家相比,顏詩的用事密度是最為突出的。例如《應詔宴曲水作詩》這首春禊詩,以歌功頌德為主要內(nèi)容,筆調(diào)莊重典雅,全詩共八章六十四句,用事三十九處,其中第五首的用事比率高達80%以上。
藻飾是時人對顏詩共同的看法之二。顏詩多廟堂應制之作,這些詩更需要典重的詞語裝點。像《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辭藻華麗,頗能反映“元嘉之治”的氣象,以“虞風載帝狩,夏諺頌王游”領起全詩,用典尚能貼切,所以李白在《春日陪王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中就寫到了“延年獻佳作,邈與佳人俱”⑥。這種雍容華貴的氣象、精雕細刻的技巧與應制詩典雅、中正的頌美內(nèi)容是頗為和諧的。
筆法工巧是時人對顏詩共同的看法之三。顏應制詩在形式上較前人有更高的追求。如句式上,顏詩對句增多,在文字和用典上講求對偶,且更為工整,在一首詩中,幾乎沒有相鄰的兩個句子從句式到字句都雷同的,例如《車駕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詩》,詩中多用繁富的語句表達同一個內(nèi)容,而每個句子在遣詞造句及敘寫角度上又有不同,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語言對稱美,有了律化的傾向。
綜上看來,歷來被后人所詬病的顏詩中的應制詩作,不僅為詩人贏得了詩壇大家的聲譽和地位,而且,就其詩歌創(chuàng)作本身而言,其喜用古事、體制綿密等特點的形成恰恰是詩人對劉宋文化潮流及自身儒學思想的合理展現(xiàn),其詩歌藝術(shù)特點與詩歌內(nèi)容也是完全契合的,因而,我們應著眼歷史,更為客觀地看待顏延之的應制詩歌創(chuàng)作。
(責任編輯:古衛(wèi)紅)
作者簡介:馬恩霞,青海省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
① 熊紅.生前名噪身后寂寞——近二十年顏延之研究綜述[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5).
② 吳懷東.顏延之詩歌與一段被忽略的詩潮[J].東北大學學報,1998,(2).
③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④ 陸延軍.顏延之詩文特點及其成因的探討[J].晉中師專學報,2004,(4).
⑤ 陳祥謙.南朝文人“詩以用事為博”的文化考察[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7,(12).
⑥ 沈玉成.關于顏延之的生平與作品[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