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加知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摘要: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傳統(tǒng)安全與非傳統(tǒng)安全相互交織,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相互影響,國際和國內因素聯(lián)系緊密造就獨特的中國治安狀況。其中,三農問題及其衍生的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治安的穩(wěn)定局勢,農村治安總體基本穩(wěn)定但形勢嚴峻,農民治安意識不高,因此針對農村地區(qū)的社會治安公共服務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將以三農問題為切入點,通過運用新公共服務理論,分析如何建設及提升農村地區(qū)的社會治安公共服務。
關鍵詞:三農問題;社會治安公共服務;新公共服務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2.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5023902
1三農問題的本質及影響
1.1三農問題的由來和內容
1996年以來,農業(yè)步入一個困難時期,農民收入和城鎮(zhèn)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三農”作為一個概念則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于該年正式提出。2000年3月,時任湖北監(jiān)利縣棋盤鄉(xiāng)黨委書記的李昌平在給上總理書中列舉了農村中觸目驚心的危機:盲流如“洪水”、負擔如“泰山”、債臺如“珠峰”、干部如“蝗蟲”、責任制如“枷鎖”、政策如“謊言”、假話如“真理”。李昌平的上書通過媒體震動了全國,“三農問題”的危機暴露在公眾面前。2001年三農問題的提法寫入文件,正式成為大陸理論界和官方決策層引用的術語;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寫入工作報告。此時,三農問題正式成為中央關注國計民生的頭條大事。200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關注“三農”,這是中央從2004年以來連續(xù)第六年將一號文件的落腳點鎖定于“三農”領域,也是中國建國以來決策層對“三農”的最長關注周期。
而解決三農問題的實質就是要促進農民增收、農業(yè)增長和農村穩(wěn)定,農村穩(wěn)定就包括了在農村地區(qū)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農村社區(qū)警務建設和農民治安意識,全面提升面向三農問題的社會治安公共服務。
1.2三農問題及其衍生問題對社會治安的影響
三農問題的最主要表現就在于盡管農民收入增加,但城鄉(xiāng)差距進一步擴大,創(chuàng)收越來越難。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的發(fā)展差異使貧富懸殊差距擴大。在城市的發(fā)展過程中,亦同時加劇了土地兼并問題,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農民轉化成流動人口到城鎮(zhèn)謀生,從而將問題亦帶到城鎮(zhèn)。在惡性循環(huán)下,三農問題不斷擴大成為全國性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穩(wěn)定造成不利影響。
在三農問題不斷擴大成為全國性的社會現象的過程中,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導致農村人丁稀少,農村和城鎮(zhèn)逐步產生新的社會治安問題。公安部黨委委員、副部長劉金國在2006年11月6日召開的中央綜治委2006年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農村治安問題呈現出暴力犯罪突出、侵財犯罪多發(fā)、部分地區(qū)社會丑惡現象蔓延、制販危險物品嚴重四大特點。在我國農村地區(qū)由于不穩(wěn)定因素的增加,農民治安意識薄弱,使得農村治安環(huán)境復雜化,也反映出在農場地區(qū)社會治安公共服務能力不高、不強,也側面反映出農村地區(qū)的社區(qū)警務落實不到位,農村警務室沒有發(fā)揮出其應有的效能。
在此,由三農問題及其衍生問題對社會治安的影響可以簡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1)農村地區(qū)與城鎮(zhèn)郊區(qū)的犯罪現象相互影響,促使治安案件在農村地區(qū)的發(fā)生率大大增加,犯罪區(qū)域性特征突出,案件性質由治安案件向刑事案件轉化的趨勢明顯。
(2)流動人口量增加使得對農村治安控制難度加大,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的特殊性及農民治安防范意識薄弱使得農村地區(qū)成為易被侵害的對象選擇點。
(3)黑惡勢力在農村地區(qū)滋生蔓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突出,并向財產型犯罪、性犯罪和暴力犯罪集中。
(4)農村犯罪主體發(fā)生較大變化,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逐漸占據犯罪主體的大多數。
(5)農村地區(q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不完善,主體控制力不強,制約因素與農村地區(qū)的經濟和開放程度成比例。
(6)部分農村存在“自生秩序”社會基礎與公安機關的治安管理不相融合,客觀阻礙農村警務的開展實施。
2新公共服務理論及在其社會治安公共服務中的適用
2.1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內涵
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之后,美國公共服務的提供機制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各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建立在公民權利與責任的民主化、社會民主化的基礎上,并形成了構成新公共服務的若干綱領性原則。新公共服務的理論蘊涵值得給予學術探討,對當前中國服務型政府改革有深刻的啟示作用。由登哈特夫婦提出的“新公共服務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新公共行政學的某些觀點,新公共行政成為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思想來源和概念基礎的四個方面的內容之一。但是對于到底什么是“新公共服務”仍然眾說不一。登哈特夫婦認為,新公共服務理念與新公共管理和老公共行政理念有所區(qū)別,包括:(1)服務于公民,而不是服務于顧客;(2)追求公共利益;(3)重視公民權勝過重視企業(yè)家精神;(4)思考要具有戰(zhàn)略性,行動要具有民主性;(5)承認責任并不簡單;(6)服務,而不是掌舵;(7)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率。當然,這其中也存在著一些普遍的觀點,并將此作為標準化的模式與其他的理論、觀點相區(qū)別。盡管如此,新公共服務的提倡者認為:不論是作為理論創(chuàng)新、還是為許多值得效仿的公共管理者所實施的先進的實踐,新公共服務都已呈現出其固有的特征。雖然研究公民權、社區(qū)和市民社會的理論家、組織人本主義理論家以及后現代主義的公共行政理論家觀點之間還存在著諸多分歧,但這些觀點也有諸多相似之處,它們將新公共服務的種種觀念與新公共管理和傳統(tǒng)公共行政的諸種觀念區(qū)別開來,具體表現如下: (1)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幫助公民表達和實現他們的共同利益,而非試圖在新的方向上控制或駕馭社會。
(2)公共行政官員必須致力于建立集體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觀念,這個目標不是要在個人選擇的驅使下找到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要創(chuàng)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責任。
(3)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計劃通過集體努力和協(xié)作的過程,能夠最有效地最負責任地得到貫徹執(zhí)行。
(4)公共利益源于對共同價值準則的對話協(xié)商,而不是個體自我利益的簡單相加。因此,公務員不僅僅要回應顧客的需求,而且更要關注建設政府與公民之間、公民與公民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系。
(5)政府不應當僅僅關注市場,還應該關注憲法和法令,關注社會價值觀、政治行為準則、職業(yè)標準和公民利益。
(6)公共組織及其所參與的網絡如果能在尊重所有人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共同領導的過程來運作,它們最終就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7)與企業(yè)家式的管理者視公共資金為己所有的行事方式相比,如果公務員和公民都致力于為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那么公共利益就會得到更好的實現。
2.2新公共服務理論在面向三農問題的社會治安公共服務中的適用
社會治安,等同于社會治安問題和社會治安狀況,指以犯罪、違法亂紀、無責任或責任不清的不安情形、事故事件等范疇為形式出現的破壞社會政策生活秩序的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社會治安公共服務,就是在現有的各種條件下運用多種治安手段,調動多方力量,以公安機關的治安部門和警察為主,引導社會公眾開展維護社會治安的活動,在上級部門的領導和公眾的配合下,清除不良治安因素、改善治安環(huán)境的一項公益服務。
把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具體特征運用到目前的農村治安建設中,根據三農問題及其衍生問題適用不同的理論,將理論在實踐中得以充分的利用,改善農村治安狀況,加強農村警務建設,增強農民治安意識,發(fā)揮農村群防群治作用,完善濃縮的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助于提高農村地區(qū)的社會治安公共服務能力,對奠定農村未來的治安穩(wěn)定基礎,增加農民生產生活安全感有著重要意義。
(1)加大農村地區(qū)社區(qū)警務建設,轉變傳統(tǒng)思維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警察”治安觀念,將“社會”治安與“警察”治安的思想相結合,從農村生活中了解農民思想,了解與農民利益相關的事項和普遍存在且亟需解決的矛盾,以農民和警察的雙重身份開展工作。即從新角度幫助農民表達意見,實現其共同利益,更好的為農民服務,而非以單一的“警察”治安觀念駕馭和控制農村治安。2006年時,我國已有農村警務室8萬多個,駐村民警9萬多名。盡管警力明顯不足,但農村警務室和駐村民警成為了反映農民治安需要的一個重要平臺,是增強農民安全感的有力保障。農村警務室設立的目的就在于“近距離”的防范犯罪、“零距離”的服務群眾,第一時間化解各種矛盾,讓民警融入廣大農村,最大限度方便農民群眾報警求助和辦事。
(2)通過建立健全治保會等基層組織,組織治安積極分子開展治安巡邏,采取聯(lián)戶聯(lián)防、村際聯(lián)防,發(fā)揮農村群防群治作用。同時,要提高單兵民警綜合素質,在做好民警的業(yè)務、法律、等知識的培訓的同時,加強社區(qū)民警有關群眾路線、公共關系、警民關系、群眾工作方法等專業(yè)內容的學習。盡可能通過集體努力和協(xié)作,制定和實施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計劃,使之最有效地最負責任地得到貫徹執(zhí)行。
(3)制定責任體系,逐步完善社區(qū)警務運行機制,構建合理有效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行之有效的公共組織是公眾與政府相互交流的網絡,完善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可以優(yōu)化整合農村治安防控力量,及時傳達公安治安信息,反饋農村治安狀況,把“發(fā)案少,秩序好、社會穩(wěn)定、群眾滿意”的社區(qū)警務目標在農村得以實現,促進農村治安環(huán)境改善,在尊重所有人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共同領導的過程來運作一系列體系組織,最終獲得治安環(huán)境建設和改善成功,從根本提升治安服務能力。
(4)警察要關注市場,關注憲法和法令,關注社會價值觀、政治行為準則、職業(yè)標準和農民利益。農村是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大部分農民雖已不是文盲,但絕對是法盲。警察在執(zhí)行公務的同時,要替農民關注社會變化,從農民的視角對公安隊伍進行監(jiān)督,提高單兵民警綜合素質。在執(zhí)法教育過程中,分年齡層次區(qū)分教育對象,宣傳法治,轉變農民薄弱的治安意識,增強其自保能力,增強其與公安部門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警察還要回應農民的需求,對警察、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共同價值準則進行對話協(xié)商,保障所有人的公共利益,關注建設政府與農民之間、農民與農民之間的信任與合作關系。
(5)與企業(yè)家式的管理者視公共資金為己所有的行事方式相比,在農村社區(qū)警務中建立合理的績效考評制度,聯(lián)合農村基層組織考核警察和農村領導干部的領導能力,檢驗農民的治安防控能力,促使警察和農民都致力于為農村社會治安服務建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展萬程.農村治安與構建和諧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8).
[2]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
[3]金其高.社會治安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