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勉 陳國軍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二季度我國主要經濟數據。二季度的宏觀經濟形勢顯示我國國民經濟回升勢頭繼續(xù)增強,積極因素不斷積累。
自2008年10月以來,中央果斷調整宏觀政策取向,推出包括貨幣和財政“雙擴張”政策在內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政策效應初步顯現,經濟運行出現企穩(wěn)向好的趨勢。
三大積極變化與需求不足并存
通過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分析,當前我國經濟出現三大積極變化。
一是GDP增速降幅縮小,宏觀經濟增長觸底回升。盡管今年一季度GDP增長速度只有6.1%,比去年第四季度回落了0.7個百分點,但降幅比去年四季度減少1.5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數字,初步核算,上半年GDP近13.9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1%,比第一季度加快1個百分點。從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分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加快,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保持較快增長,工業(yè)增長從3月份開始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波動回升態(tài)勢。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9.13萬億元,同比增長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0%(6月份增長1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6%,同比加快3.7個百分點。
二是市場信心開始恢復。從微觀層面看,訂單增加,庫存下降,微觀經濟回升趨勢日益明朗。國家發(fā)改委有關人士說,由于汽車、房地產、家電、有色金屬等主要市場的先后轉暖,5月份采購經理人指數為53.1%,已連續(xù)3個月保持在50%以上。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加速提升,使制造業(yè)市場景氣度從今年3月份開始從“景氣恢復”提升到了“景氣向好”區(qū)間,投資者、消費者和生產者信心開始恢復,對經濟前景預期由前幾個月的過度悲觀轉變?yōu)榻谙鄬酚^。
三是經濟結構出現一些新變化。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說,從需求結構看,公共消費領域的投資比重提高;從產業(yè)結構看,基礎產業(yè)和服務業(yè)比重提高,特別是“兩高一資”行業(yè)投資占比下降,新能源、新材料和新醫(yī)藥等低耗能、高技術行業(yè)開始呈現加快發(fā)展趨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認為,今年第一季度各地區(qū)GDP增長中,經濟增長率超過10%的地區(qū)有11個,中西部有9個,區(qū)域協調發(fā)展呈現積極變化。
盡管我國經濟走勢當前出現企穩(wěn)向好的態(tài)勢,但這并不能打消經濟學家們對未來經濟走勢是V型、U型還是W型的疑問。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短期企穩(wěn)向好能否轉化為中長期持續(xù)回升,仍是個未知數。
從三大需求變動情況看,盡管內需在持續(xù)加快增長,但仍難以完全彌補外需的減弱。國家統計局最新數字顯示,上半年出口同比下降21.8%。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說,5月份投資增速32%,數據表明擴大內需的政策作用得到體現,但并沒有抵消出口下滑帶來的影響。陳東琪分析認為,今年以來,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進一步下降。從出口交貨值對工業(yè)生產的拉動作用看,從去年11月開始均為負拉動,其中,今年一二月拉動負2.2個百分點,四五月份為負1.5個百分點。如考慮到出口型企業(yè)的一連串相關拉動作用,外需不足的影響可能更大。
從供需銜接情況看,當前經濟增速低于正常水平,不少行業(yè)生產能力利用率偏低,表明生產能力閑置明顯。中國社科院金融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說,制造業(yè)偏軟,經濟回暖的基礎有待觀察。1-5月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6.3%,僅相當于正常水平的一半左右。而且,目前企業(yè)開工率和設備利用率沒有恢復到去年上半年水平,1-4月份火電設備平均利用為1468小時,同比下降14%。
最新數字顯示,上半年,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7.0%(6月份增長10.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個百分點。劉偉說,這些數據表明工業(yè)形勢有所好轉,但尚沒有成為常態(tài)。
從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看,無論是CPI還是PPI,總體上同比繼續(xù)下降,也表明需求相對供給而言仍顯不足。今年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出現自2003年1月以來的首次下降。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環(huán)比下降0.5%)。工業(yè)品出廠同比價格自去年12月以來已連續(xù)6個月下降,降幅呈擴大趨勢。
“關鍵期”謹防三種傾向
在經濟學中,經濟發(fā)展速度增長的峰值和谷值通常被稱為“拐點”,在判斷是否出現“拐點”時需排除兩種情況:即正常的經濟增長波動和經濟增長大起大落。而當經濟出現“逐步回升的過程”即可認定為經濟出現了向上“拐點”。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企穩(wěn)回升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第一個調整期。為鞏固經濟企穩(wěn)向好的形勢,當前有三種傾向值得注意。
一是謹防盲目樂觀,影響政策調整,導致經濟增長趨勢出現反復,直接影響人們對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信心。他們認為,經濟復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國這么大的經濟體,沒有兩三年難以完成調整。目前的企穩(wěn)回升主要是政策性的回升,離市場內生性回升尚遠,切勿盲目樂觀。
二是謹防一些地方以保增長之名行違背科學發(fā)展觀之實。自中央公布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后,各地表現出很高的投資熱情,紛紛宣布各自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但有些經濟學家在調研發(fā)現,一些地方領導認為,沒有投資就沒有速度,不上項目就會吃大虧。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一些曾被禁止的項目又改頭換面通過審批。
三是謹防改革步伐滯緩。在當前應對經濟困難局面過程中,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經濟體制改革進程可能因全力確保短期增長目標而放緩或停滯不前。我國經濟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有些改革容易受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和反對,有的同短期保增長會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必須由黨和政府自上而下強力推動,抓住當前經濟調整的有利時機,繼續(xù)深化改革,適時推出必要的改革,實現經濟可持續(xù)復蘇。
新舊過剩產能堆積,調結構避免“后遺癥”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9.13萬億元,同比增長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個百分點。同時,另一數據讓人吃驚,在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7.6%,相反上半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負41%。
這一現象不能不引起高度關注。部分經濟界專家表示,產能過剩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在經濟增長低谷階段,產能過剩暴露比較充分。在此輪大規(guī)模投資拉動下,“即期過剩”和“預期過?!钡亩逊e,將可能引發(fā)結構失衡、就業(yè)增壓、金融動蕩等“后遺癥”。他們建議,充分把握當前全球經濟新一輪調整的戰(zhàn)略機遇,趨利避害全力推進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據專家介紹,“產能過剩”分為“即期過?!焙汀邦A期過?!?。“即期過剩'是指目前生產能力與需求量的比值已超過維持市場良性競爭所必要的限度,主要表現為設備利用率和產銷率低、產成品庫存增加、價格下降甚至低于成本、企業(yè)虧損面較大。“預期過?!笔侵肝磥砟硶r間內預期的生產能力與預期需求的比值超過正常范圍,主要表現為在建項目投資增加過快。
從相關指標看,目前國內“即期過?!碧卣髅黠@的行業(yè)主要有:鋼鐵、電解鋁、汽車、鐵合金、焦炭、水泥以及部分機械設備制造等行業(yè),“預期過?!碧卣髅黠@的行業(yè)主要有煤炭、紡織和電力行業(yè)等。有經濟學家預測,短期內產能過剩程度更為嚴重,即使是目前產銷兩旺的汽車行業(yè)總產能利用率也不到80%,大多數行業(yè)僅在60%-70%之間,有些行業(yè)產能過剩超過一半。
而部分地方和部分領域的盲目投資將導致中國“即期過剩”堆積,引發(fā)“后遺癥”。一是加劇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的結構失衡和產業(yè)結構扭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分析說,擴張性投資雖然在短期內可以促進經濟回暖,但長期看將使原已嚴重失衡的投資消費結構更不平衡,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說,投資過快增長會嚴重擠占消費需求,研究測算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22.5%是一個臨界值:在該數值之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增加1%,消費需求增速減少0.84%;如果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30%,消費需求不是增速減少,而是絕對量下降。
另有經濟學家分析,一些地方在落實經濟刺激計劃過程中,投向多集中在基礎設施和產能已經過剩的第二產業(yè)。如果產業(yè)振興規(guī)劃是以解困、扶持為主,其后果可能是過剩、落后的產能得以“激活”。今后幾年,一方面可能增加一些高效環(huán)保的先進產能,另一方面部分落后產能仍可能因涉及較多的地方利益得以延續(xù)。
二是可能惡化企業(yè)生產經營困難,加大就業(yè)壓力。有經濟學家分析說,產能過剩加劇,將傳導到一大批中小企業(yè),導致其生產經營面臨更大困難甚至破產倒閉,裁員和失業(yè)將大面積爆發(fā),原本想通過投資拉大經濟回升,繼而拉動就業(yè)、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目的恐難實現。而且,就目前投資取向看,地方投往基礎設施和工程建設的資金占比仍較大,但由于生產技術手段的進步,對就業(yè)實際拉動作用逐步減弱。
三是可能導致金融和財政“捆綁式”風險,造成銀行大量不良貸款和地方債務,從而導致金融體系出現新的、局部的動蕩。金融專家分析,目前增加的貸款中投資類中長期貸款比重較高。這類貸款由于還款期限較長,短期內風險不易暴露。但投資類貸款的償還能力最終取決于項目建成運營后的投資回報,而在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背景下,包括基礎建設在內的投資項目的回報能力存在不確定性。加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xù)上漲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地方債務風險可能上升。
許多專家認為,從今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看,“擴內需、保增長”有關政策已基本到位,但“調結構”政策效應不很明顯,他們建議:
首先要充分把握此輪世界經濟調整的發(fā)展機遇,強力推進中國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他們認為,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結構長期以來的矛盾暴露無遺,世界經濟格局將面臨重大挑戰(zhàn),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同樣面臨重大調整,建議國家根據不同區(qū)域的定位,完善區(qū)域政策;按照城市化地區(qū)、農業(yè)地區(qū)、生態(tài)地區(qū)主體定位實施不同的定位政策;加快發(fā)展服務經濟,緩解就業(yè)壓力。
同時還要對產能過剩問題,采取經濟、法律、行政等多種手段進行干預,全力落實好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yè)結構調整的通知精神。清華大學教授魏杰認為,不能簡單地進行總量控制,而是要采取“限制和淘汰落后”與“鼓勵先進”相結合的方式,“有保有壓”,在結構調整中促進供需總量趨于平衡。
此外,把解決當前問題和長遠問題結合起來,加快推進改革,消除制約結構調整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有序推進產能過剩行業(yè)的結構調整,促進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建議,從市場準入、財稅金融、投資貿易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給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多寬松的政策和更加便利的體制機制條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在經濟從“前低”向“后高”回升的階段,還應不失時機地提高資源稅負水平,理順資源價格,通過這一杠桿推動投資結構調整,遏制資源開采企業(yè)過度擴張產能。同時,大幅度降低私人部門和中小企業(yè)的稅負,支持其向先進制造業(yè)和現代服務業(yè)轉型,創(chuàng)造新的市場需求。向上可做原材料采購,做研發(fā)設計,向下做物流、做銷售網絡,做品牌,從而使其成為吸收大量就業(yè)的現代服務業(yè)。
專家普遍認為,過去,外需高速增長掩蓋了國內生產過剩的矛盾,當前有必要從調整國內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出發(fā),從之前的總量控制為主轉向結構調整為主,釋放出被長期壓抑的國內需求;通過調整國內個人分配結構,從擴大投資為主轉向擴大消費為主;從保住現有生產能力為目的轉向培育先進生產力和科技制高點為目的;把貸款方向從重點支持和配套政府項目轉向重點支持企業(yè)技術升級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最終實現以創(chuàng)造新的投資與消費需求,來優(yōu)化投資、消費和出口結構,避免投資為主導的增長模式導致產能過剩和結構性錯配,從而迎來一個以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為亮點的“新增長時代”。
點面背離現象增多,通脹預期趨強
盡管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看不出通脹跡象,上半年CPI、PPI兩項價格指標同比仍呈雙降態(tài)勢,但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揚、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持續(xù)上漲,這種經濟熱點與基本面背離的現象引發(fā)較強的通脹預期,有關通脹的爭論在經濟學界和普通投資者中漸趨激烈。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短期看,通貨緊縮壓力較大;中期看,潛藏著通貨膨脹風險。也有經濟學家坦言,今年須防通縮,明年將防通脹。
——全球有效需求繼續(xù)下滑與原油、銅、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出現背離
今年3月以來,國際原油、銅、黃金等價格連續(xù)上漲,但與上漲行情相背離的是,大宗商品市場的基本面依然不容樂觀,產能過剩、下游需求不足、經濟前景未明等利空因素依然存在。專家分析認為,這打破了長期以來價格變化滯后于實體經濟變化的規(guī)律。這一價格變化的主因并不是實體經濟的供求發(fā)生牽引,而是在通脹預期下“熱錢”的超前布局,資金被投入到原油、銅、黃金等大宗商品尋求避險,而當前經濟轉好后產生生產需求,則將促使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再次飆升。
有經濟學家認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是因為美元貶值和通脹預期上升。根據計算,今年3月至6月中旬,國際大宗商品CRB綜合現貨指數漲幅超過18.8%,同期美元指數貶值幅度達到7.75%,美元貶值對CRB指數上漲的貢獻高達48.9%,實際價格變動貢獻超過50%。
據專家介紹,CRB指數是由美國商品調查局依據國際市場上22種基本的經濟敏感商品價格編制的一種期貨價格指數,總體反映主要商品價格的動態(tài)信息。CRB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CPI和PPI變化,也是反映通貨膨脹的指標之一,它與通貨膨脹指數在同一個方向波動。
經濟學家分析說,現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已反彈到歷史相對高位,基本奠定國內價格繼續(xù)上行的走勢。在這種情況下,輸入性通脹幾乎無法避免。
——CPI和PPI等主要價格指標下降與現實價格上漲的趨勢相背離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環(huán)比下降0.5%)。商品零售價格同比下降1.4%(6月份同比下降2.3%)。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同比下降5.9%(6月份同比下降7.8%)。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下降0.8%(6月份同比上漲0.2%)。
經濟學家分析認為,相對于需求、產出等經濟指標,價格指標變動相對滯后。從歷史規(guī)律看,在經濟下行轉向企穩(wěn)復蘇時,價格變動的滯后期可能更長。從價格變動本身看,無論是新漲價因素,還是環(huán)比以及趨勢項變化,均顯示當前價格總水平繼續(xù)呈現止跌回穩(wěn)態(tài)勢:一是剔除基期因素的影響,CPI同比自今年以來已連續(xù)5個月為正,PPI跌幅也逐步收窄;二是自今年3月以來,經過季節(jié)調整的CPI環(huán)比已連續(xù)3個月為正,且趨勢項變動逐月上漲;三是受上游價格上漲的推動,PPI環(huán)比自4月起已連續(xù)兩個月為正;四是受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明顯反彈的影響,進口價格環(huán)比自3月起開始上漲。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說,盡管蔬菜和服務性價格明顯上升,但是僅豬肉價格不動就能把國內CPI壓住,盡管國際油價等部分大宗商品飆漲,但只要壓一壓,國內的PPI可能幾個月后才出現上漲。
專家們認為,在充裕的流動性推動下,CPI和PPI連續(xù)同比雙降的現象難以持久。最近十幾年來M1和CPI、PPI月度變動關系顯示,M1的變化跟這兩個物價數據的變化高度統一。只要M1增速上升,CPI和PPI早晚要上升。在M1從年初6.68%飆升至5月18.69%的情況下,在國際國內市場初級產品價格普遍明顯上揚推動下,CPI和PPI可能在今年三、四季度出現拐點,先于GDP回升到長期平均水平,呈現階段性通脹局面。
——寬松貨幣政策下,實體經濟的低迷與股市、土地和樓市等資產價格的火爆形成背離
上半年,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7.0%(6月份增長10.7%),但1-5月份,全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2.9%,比1-2月份降幅縮小14.4個百分點。在39個工業(yè)大類行業(yè)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yè)、鋼鐵行業(yè)、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yè)、化纖行業(yè)、化工行業(yè)以及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yè)等行業(yè),實現利潤均出現大幅下降。
專家們分析說,就1-5月而言,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僅相當于正常水平的一半左右,同時由于利潤出現大幅下降,嚴重影響企業(yè)擴大生產的能力,這也表明實體經濟依然低迷。
與實體經濟緩慢回升不同的是,股票、房產、土地等價格出現飆升。滬深股市上漲超過70%,房地產股和黃金、有色等資源類股票被機構和投資者追捧。與4月相比,5月份普通商品住宅和高檔住宅銷售價格均出現上漲,有些地區(qū)房價回升到2007年最高水平,北京近期土地拍賣屢創(chuàng)新高。北京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在6月25日剛出現17.4億元“地王”之后,6月26日又被成都中澤置業(yè)有限公司以19.6億元拿下北京奧運村鄉(xiāng)地塊,剔除保障性住宅面積后,其樓面價高達15216元/平方米。
專家們分析,盡管天價地的產生是個別現象,并不代表土地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驟然升溫,但這一現象對購房者和房地產商產生強烈的心理暗示,會加劇百姓的心理恐慌和消極預期。
針對資產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情況,劉煜輝說,盡管經濟剛出現微弱的復蘇跡象,但過去一個月大量資金從貨幣市場和債市“出走”,流進高風險權益市場:石油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歐美和新興市場股票市場,使全球股票價格大幅上升超過40%,新興市場甚至上升超過60%。顯然,全球流動性急劇放大已令投資者擔心未來的通脹和政府債務。
經濟學家分析說,從預期因素看,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繼續(xù)上漲,債券收益率曲線呈現陡峭化趨勢,表明通縮預期在明顯緩解,甚至預計中期存在一定通脹風險;從國際市場看,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貨幣政策非常規(guī)的寬松,已產生較強烈通脹預期。3月份以來,美債收益率全線上揚,中長債收益率上漲更快,美元也一改危機后的升值趨勢而出現明顯貶值。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博士等認為,中美兩國過去的通脹周期,都呈現典型的“股價漲、樓價漲、物價漲”三部曲特征。資產價格上揚往往是通貨膨脹的前奏曲,出現在通脹預期提升、但實際物價上漲尚未出現之際。同時,貨幣政策過于松動,會助推通貨膨脹。
專家們認為,一旦貨幣動員起來,一般情形是先沖擊資本品,再沖擊房地產和可進行期貨交易的大宗商品等資本衍生品,然后沖擊生產資料、加工品,最后才通過產業(yè)流轉移到下游。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終都會對通貨膨脹產生實質性影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國的情況也很難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