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農(nóng)
一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上中葉,魯迅為教學的需要撰寫了《中國小說史略》;1926年9月,他應林語堂的邀請到廈門大學任國學研究院研究教授,同時在國文系(亦稱國學系)任教,為此撰寫了《中國文學史略》。其時廈大國學院內(nèi)外矛盾重重,魯迅很快就離開了這里,南下廣州,任職于中山大學,所以他在廈門編文學史只從事了很短的時間,留下了一部未完稿,就是通常稱為《漢文學史綱要》的這部著作。
十六卷本《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九卷對所收《漢文學史綱要》一書有如下的說明——
本書系魯迅一九二六年在廈門大學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時編寫的講義,題為《中國文學史略》;次年在廣州中山大學講授同一課程時又曾使用,改題《古代漢文學史綱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編入《魯迅全集》時改用此名。
十八卷本《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九卷對所收《漢文學史綱要》一書則有新的說明——
本書系魯迅1926年在廈門大學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程時編寫的講義,分篇陸續(xù)刻印,書名刻于每頁中縫,前三篇為“中國文學史略”(或簡稱“文學史”),第四至第十篇均為“漢文學史綱要”。1938年編入《魯迅全集》首次正式出版時,取用后者為書名,此后各版均同。本版仍沿用。
這兩份說明寫得很客觀。據(jù)此可知,這份講義最初名為《中國文學史略》,而1938年和此后兩版全集都采用了《漢文學史綱要》這一書名。這一書名雖然一向流行,其實卻比較難以理解,甚至也不是最恰當?shù)摹@里的“漢”字究竟是指“漢族”呢,還是指“漢朝”?好像都不清楚,也不太容易講得通。當然,1938年版《全集》開始采用這一書名自有其根據(jù),因為在廈門大學國文系的課程表上用過“文學史總要”、“文學史綱要”這樣的名目,而且當年油印本講義的第四至第十篇的中縫處都寫有“漢文學史綱要”的字樣。這個名目有人認為可能出于魯迅本人的意見,而更大的可能則是印制講義的人以意為之,而這一失誤當時未及訂正。至于中山大學油印本講義改題《古代漢文學史綱要》,大約是從上古到漢朝的意思。不久就發(fā)生了“四?一二”政變,魯迅在這里實際上講得很少,大約也就只到漢朝為止——他本來是打算講到隋的。
同一本書有三個書名,用哪一個好呢?為了防止誤會,繼續(xù)采用《漢文學史綱要》這一傳統(tǒng)書名,是可以的;不過最好的辦法似乎是采用《中國文學史略》,該講義開頭用的正是這幾個字。1926年9月25日魯迅致許廣平信中用的也是這個名目(“如果再沒有什么麻煩事,我想開始編《中國文學史略》了”)。直到1928年2月24日魯迅致臺靜農(nóng)的信中,還說過“中國文學史略,大概未必編的了”??芍吨袊膶W史略》這一書名最為確切有據(jù)??墒怯捎谝殉龅闹T版《全集》影響極大,《漢文學史綱要》這一書名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現(xiàn)在也只能尊重這一已成之局。
二
廈門大學當時規(guī)模很小,全校僅有三百多名學生,正式來聽魯迅講文學史課程的學生只有十多人,其他許多乃是來自校內(nèi)外的旁聽者。但魯迅編撰這部文學史講義時態(tài)度非常認真,1926年9月14日他寫信告訴許廣平說:“我的功課,大約每周當有六小時,因為玉堂(按即林語堂)希望我多講,情不可卻。其中兩點是小說史,無須預備;兩點是專書研究,須預備;兩點是中國文學史,須編講義??纯催@里舊存的講義,則我隨便講講就很夠了,但我還想認真一點,編成一本較好的文學史?!濒斞笇ξ膶W史著作要求很高,一般的講義他固然不甚以為然,就是正式出版的著作,他認為好的也很少,稍后他說過“文學┦貳…我看過已刊的書無一冊好,只有劉申叔的《中古文學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錯字多”(1928年2月24日致臺靜農(nóng)的信)。魯迅為自己懸了一個很高的目標,“想好好的編一編,功罪在所不計”(1926年9月22日致許廣平的信)。其間許廣平曾提醒魯迅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作為教材不宜過深:“對于程度較低的學生,倘使用了過于深邃充實的教材,有時反而使他們難于吸收,更加不能了解?!睂Υ唆斞肝粗每煞瘛?磥硭幾@部文學史講義不僅是為了供一時教學之用,還有著更高遠的學術(shù)追求。
魯迅的工作異??炭?1926年10月28日致許廣平的信中說:“倘連編三四點鐘講義,便覺影響于睡眠,所以我講義也編的很慢?!濒斞副敬蛩阍陔x開廈門之前編到漢末,而實際上只寫到司馬遷、司馬相如。魯迅在北京女師大執(zhí)教時曾經(jīng)系統(tǒng)地選講過漢代從司馬相如到蔡邕的辭賦和散文,材料相當熟悉,可惜沒有來得及寫下來。他對已經(jīng)編成的這份講義并不滿意,對老朋友說“編制太草率”,“掛漏滋多”(1926年9月19日致沈兼士的信),這不完全是客套。
編寫文學史需要大量圖書,魯迅一方面利用廈門大學的藏書,一方面自己到處買書,他從上海先后郵購得《說文解字》、《世說新語》、《晉二俊文集》、《玉臺新詠》、《才調(diào)集》、《唐藝文志》、《元祐黨人傳》、《眉山詩案廣證》、《建安七子集》、《漢魏六朝名家集》、《八史經(jīng)籍志》、《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歷代詩話》及其續(xù)編、《經(jīng)典集林》、《孔北海年譜》、《玉溪生年譜會箋》等等,從蘇州郵購得影宋本唐詩、《峭帆樓叢書》、《徐庾集》、《唐四名家集》、《五唐人詩集》、《穆天子傳》、《花間集》、《溫庭筠詩集》、《皮子文藪》等等,托孫伏園在廣州購得《樂府詩集》、《山海經(jīng)》、《資治通鑒考異》、《箋注陶淵明集》等。從上述書目看,當初魯迅至少打算將講義編寫到唐,而對漢魏六朝一段尤多研究的興趣。后來魯迅重新考慮寫文學史,也大抵只準備寫到唐。
離開廈門前夕,魯迅計劃此后的工作,有這樣的自白:“我今后的路還當選擇:研究而教書呢,還是仍作流民而創(chuàng)作?倘須兼顧,即兩者皆沒有好成績?;蛘哐芯恳粌赡?將文學史編好,此后教書無須預備,則有余暇,再從事于創(chuàng)作之類也可以?!?1926年12月3日致許廣平的信)魯迅認為研究和創(chuàng)作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難以同時并舉。他曾對國文系同事羅常培教授說過,研究需要沉下心去搜集材料、處理材料,人的才智沉下去了就浮不上來,浮上來也就不容易沉下去,所以研究同創(chuàng)作不能同時兼顧。
事實上后來魯迅在“四?一二”政變以后曾一度打算退卻,回到文學史研究上來;“革命文學”論戰(zhàn)中,魯迅腹背受敵,又一次考慮過今后專門從事文學史研究。據(jù)馮雪峰回憶,1929年至1931年間魯迅“翻譯馬克思主義藝術(shù)理論的時候,他常常談起的多是文學史的方法問題。魯迅先生一向已注意到文藝與時代及社會環(huán)境的密切的關(guān)系,這時候似乎更覺得非先弄清楚歷代的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不可。記得他說過這樣的話:‘中國更需要有一部社會史,不過這當然更難。這時他對俄國社會史的有價值的著作及西歐的藝術(shù)史(如霍善斯坦因等人的著作)都極有興趣地細閱,我覺得這和他自己準備寫文學史不是沒有關(guān)系的”。(馮雪峰《魯迅先生計劃而未完成的著作》,《回憶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重寫文學史,確實是魯迅此時考慮得很多的一個問題。1929年初夏魯迅回北京省親,一度打算從舊居的藏書中擇取若干帶回上海,來編寫文學史以及《中國字體變遷史》,但后來由于忙于更迫切的戰(zhàn)斗,這兩項工作都沒有動手做。
1932年夏,魯迅與瞿秋白深入討論過文學史上的一系列問題,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當年6月10日秋白致魯迅的一封長信(此信當時未發(fā)表,現(xiàn)藏于上海魯迅紀念館,曾收入《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題作《關(guān)于整理中國文學史的問題》),十分可惜的是,魯迅的議論未嘗見諸文字。
魯迅還曾經(jīng)設想寫出若干篇像《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那樣的文學史片段,逐漸積累起來;事實上也未及動手。后期魯迅始終沒有沉下心來從事學術(shù)研究的客觀條件,火熱的現(xiàn)實斗爭強烈地召喚著他。既執(zhí)著于短兵相接的當下,又不能忘情于長線的學術(shù)研究,這樣就難免產(chǎn)生出矛盾和苦悶來。集學者與戰(zhàn)士于一身,總是難免要有這種苦悶的,魯迅內(nèi)心深處的這種矛盾典型地見之于1929年省親期間致許廣平的幾封信、1933年6月18日致曹聚仁的信以及同年12月27日致臺靜農(nóng)的信等等文件之中。
往往是社會最黑暗,魯迅自己處境也最困難的時候,他就會想到關(guān)起門來研究文學史;然而也正因為太黑暗了,他又不得不義無反顧地拿起雜文為匕首和投槍,“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魯迅說得好:“潛心于他的宏篇巨制,為未來的文化設想,固然是很好的,但為現(xiàn)在抗爭,卻也正是為現(xiàn)在和未來的戰(zhàn)斗的作者,因為失掉了現(xiàn)在,也就沒有了未來。”(《且介亭雜文?序言》)后期魯迅沒有能夠回到文學史上來,就學術(shù)而言固然是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但就中國革命事業(yè)的大局而言,他的選擇是勇敢而明智的。
三
《漢文學史綱要》凡十篇,內(nèi)容豐富,有許多閃光的東西,至今讀去仍然可以得到很深的啟示。
從撰寫的體例看,本書敘述史料多于評論,征引甚博,作者議論無多,他的意見大抵即寓于材料的取舍安排之中。凡有斷語,都簡明精當,無可移易。例如本書指出,詩歌產(chǎn)生于文字形成之先,源于勞動,而文字的起源則“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功歸一圣,亦憑臆之說也”。又如關(guān)于秦代文學,可講的內(nèi)容本來不多,魯迅則列舉具體材料,介紹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群臣相與歌頌始皇之功德,刻于金石;一方面是東郡的老百姓刻隕石以詛始皇,而石旁居人為此付出了生命。這里魯迅沒有直接發(fā)表什么議論,但已經(jīng)把當時的形勢和氣氛都說清楚了。
魯迅寫文學史特別重視知人論世,決不孤立地分析文本。周室衰微,諸侯并爭的局面必然促使思想和文學的活躍,其中既有從不同立場出發(fā)來挽救時弊的志士,也有為一己之利祿奔走呼號的游士,于是“著作云起”,蔚為大觀;而屈原的詩歌創(chuàng)作則與當時楚國內(nèi)部兩派的紛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崇高的人格和卓絕的才華交相為用,一起構(gòu)成了他作為偉大詩人的基礎(chǔ);其后學宋玉等人,則“雖學屈原之文辭,終莫敢直諫,蓋掇其哀怨,獵其華艷,而‘九死未悔之概失矣”,于是只能成為主要以文采著稱的二流人物。
魯迅對文學史的觀察是全面的,他既注意敘述文學發(fā)展的主流,同時也不忽略支流,例如《詩經(jīng)》中的大、小二雅,古代學者多強調(diào)其怨誹而不亂、溫柔敦厚的一面,近代學者則看重其激切抗爭的一面。魯迅在《綱要》中對這兩個方面都有所論述,他當然更重視那些“激楚之言,奔放之詞”,但在文學史里他并不只論述自己所看重的作品。魯迅后來說得好:“中國古人,常欲得其全,就是制婦女用的烏雞白鳳丸,也將全雞連毛帶血全都放在丸藥內(nèi),方法固然可笑,主意卻是不錯的。刪夷枝葉的人,決得不到花果?!?《且介亭雜文末編?“這也是生活”》)片面的考察將無從得到全面正確的結(jié)論。
關(guān)于漢樂府,魯迅寫道:
武帝有雄才大略……復立樂府,集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十數(shù)人作詩頌,用于天地諸祠,是為《十九章》之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謂之“新聲曲”,實則楚聲之遺,又擴而變之者也……是時河間獻王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大樂官亦肆習之以備數(shù),然不常用,用者皆新聲。至敖游宴飲之時,則又有新聲變曲。曲亦昉于李延年。
以下還提到《郊祀歌》十九章,并引出了祀南方赤帝之《朱明》一首的全文。這樣,幾個方面的情形就都講到了。如果只講樂府民歌,便容易失之于偏,無從明白樂府的真實情況。將感知的注意力導向一個盡可能廣闊的范圍,乃是思維技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研究文學史最忌作狹隘片面的觀察而必欲得其全,《綱要》在這些方面都作出了榜樣。
魯迅分析作家也相當全面。例如東方朔,魯迅既講他“恢達多端”的一面,又講他“切言直諫”的一面,并且指出他的思想也相當復雜,刑名、黃老對他都有影響,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弄臣:“朔蓋多所通曉,然先以自衒進身,終以滑稽名世,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方士又附會以為神仙,作《神異經(jīng)》、《十洲記》,托為朔造,其實皆非也?!边@與他先前研究小說史論定“見(現(xiàn))存漢人小說皆偽托”相呼應,寥寥數(shù)語,已足以概括東方朔其人。魯迅講司馬相如也是如此,既講他的《子虛》、《上林》、《大人》諸賦,也分析他的短賦,還提到他的經(jīng)學和小學,立論相當完備。
魯迅評論古代文學家每多獨到的見解,如關(guān)于孔孟,魯迅并不因為他們在思想史上有各自不同的地位而讓他們在文學史上有相應不同的地位,因為從文學的立場來看,《論語》“略無華飾,取足達意而已”,而《孟子》“漸有繁辭,而敘述則時特精妙”,后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顯然更重要些。至于莊子,雖然其思想相當復雜,對后代也有不少消極的影響,而其文學成就在諸子中則應屬最高。
魯迅評論作家作品,極其重視進行比較研究,分析異同,深入地予以評論。例如漢初的賈誼和晁錯同為著名政論家,“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此其相同者。不同之處則在賈誼文采斐然,但其議論卻不免有些書生氣;晁錯對問題的見解要更深刻些。例如“以二人之論匈奴者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晁錯之深識為倫比矣”。過去人們往往更加看重賈誼,特別是他一生坎坷,“司馬遷哀其不遇,以與屈原同傳,遂尤為后世所知聞”,而魯迅的觀察則深入一層。評價政論散文,首先須看其政見的深度如何,一味關(guān)注文采,則未免輕重失衡。
作家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文學史上是否有開拓性的貢獻,是魯迅研究文學史特別注意的地方。在漢賦的作家群落中,魯迅特別重司馬相如,原因即在于他“不師故轍,自攄妙才,廣博宏麗,卓絕漢代”。具體地說,“蓋漢興好楚聲,武帝左右親信,如朱買臣等,多以楚辭進,而相如獨變其體,蓋以瑋奇之意,飾以綺麗之辭,句之短長,亦不拘成法,與當時甚不同”,由騷體賦一變而為散體大賦,司馬相如自有開創(chuàng)新風之功。魯迅的這一結(jié)論現(xiàn)已為文學史界廣泛接受。后來魯迅還從另一角度論述司馬相如的特異之處:“他常常稱病,不到武帝面前去獻殷勤,卻暗暗的作了關(guān)于封禪的文章,藏在家里,以見他也有計劃大典——幫忙的本領(lǐng),可惜等到大家知道的時候,他已‘壽終正寢了。然而雖然并未實際上參與封禪的大典,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也還是很重要的作家,為什么呢?就因為他究竟有文采?!?《且介亭雜文二┘?從幫忙到扯淡》)這里又見出魯迅對于文采亦復十分重視。魯迅沒有片面性。胡適從“白話文學”的角度幾乎全盤否定了司馬相如,又有許多人因為反對貴族文學、宮廷文學而竭力貶低漢賦;魯迅卻不像他們那樣偏激。
為了指出作家的特點,有時不僅要在同一文體之內(nèi)進行比較,還要作跨文體的比較。《綱要》中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當推關(guān)于司馬遷《史記》的論斷:“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句話就把《史記》的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都講得很透徹了。
除分析作家作品以外,魯迅尤致力于研究和總結(jié)規(guī)律,從宏觀的高度綜述文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趨勢、影響。他往往以寥寥數(shù)語講清了文學史上一些重大問題。例如楚辭,魯迅有如下簡明深刻的概述:“然則《騷》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澤,而特由其時游說之風而恢宏,因荊楚之俗而奇?zhèn)?賦與對問,又其長流之漫于后代者也。”又如法家與文學的關(guān)系、四言詩的源流與影響等問題,也都有簡明中肯的概述。還有一些規(guī)律的總結(jié),則更超出一般文學史的范疇,而達到更高的層次,如第十篇《司馬相如與司馬遷》開頭便道:
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而一則寥寂,一則被刑。蓋雄于文者,常桀驁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ぴ詵飩ㄉ緇,這確實可算是一條規(guī)律。天才往往寂寥孤獨,遭遇不佳,中國文學史上這一類事情反復出現(xiàn),一經(jīng)魯迅點破,令人豁然開朗。魯迅本人的際遇其實也是如此。
魯迅研究文學史很注意吸收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例如敘述《楚辭》的影響即引用《文心雕龍?辨騷》,分析四言詩的起源則引用任昉《文章緣起》;近人成果列入?yún)⒖紩空哂泻m《中國哲學史大綱》,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詩經(jīng)研究》、《楚辭新論》,范文瀾《文心雕龍講疏》,游國恩《楚辭概論》等等,其著者除胡適算是魯迅的朋輩,謝無量年輩也比較高之外,其余都是學術(shù)界的新秀。此外,參考書目中還列入海外漢學家的論著,如日本兒島獻吉郎的《支那文學史綱》、鈴木虎雄《支那文學之研究》,指引學生去參考、比較、研究,以養(yǎng)成開闊的視野和胸襟。在廈門,魯迅還親自翻譯鈴木虎雄的一篇論文《運用口語的填詞》。魯迅研究古代文學始終有一種面向海內(nèi)外的開放眼光。
在材料的安排上,魯迅詳近略遠,大體依時代先后排列,有大作家時列專篇,如老莊(第三篇)、屈宋(第四篇)、李斯(第五篇)、賈晁(第七篇)以及兩司馬(第十篇),其余則述其概況,如漢代列有《漢宮之楚聲》(第六篇)、《藩國之文術(shù)》(第八篇)、《武帝時文術(shù)之盛》(第九篇),點面結(jié)合,錯綜成史。以大作家立篇時,往往兼顧有關(guān)的次要作家,如《老莊》篇中兼敘儒墨;而在概述全貌時則突出重要作家,如《藩國之文術(shù)》篇中重點講嚴忌、鄒陽、枚乘、劉安。這樣就能做到綱舉目張,頭緒分明,為文學史的編撰體例開創(chuàng)了新的范例。此后不少文學史著作都采用了類似的章法。
四
離開廈門以后,魯迅沒有再寫文學史專著,但曾就文學史問題做過講演,最重要的一次是在廣州講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此外他在雜文和書信中也常常提起古代的作家和作品,其命意多不過是拿來作為論據(jù)或談資,每有借古諷今的言外之意,而無意于就有關(guān)問題作專門的學術(shù)研究,但由于魯迅本來就是學養(yǎng)極深的專家,所以即使是只言片語甚至幾句開玩笑的話,也往往大有意味,發(fā)人深思,益人神智。魯迅的文章中又有若干篇比較集中地談到中國文學史上有關(guān)問題的,例如《選本》(作于1933年11月24日,后收入《集外集》)、《雜談小品文》(作于1935年12月2日,后收入《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至九)》(作于1935年12月18~19日,后亦收入《且介亭雜文二集》),可與《漢文學史綱要》互相參證發(fā)明。
魯迅一直希望有新的文學史著作問世,可惜他本人因為忙于戰(zhàn)斗而未能動手,1927年以后,始終未能回到文學史研究上來,最成片段的仍然只有先前這一部未完成的《漢文學史綱要》。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