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閱讀教學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教學活動。閱讀課,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讀書課。
閱讀能力,主要是指理解能力,獨立看書的能力,也就是讀得懂,看得明白。不是單純憑借老師的講就理解,離開老師的講,就不理解。這種能力對學生的學業(yè)乃至整個人生的學習生活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學校里總不可能把人類的知識都傳授給學生,最根本的是要給學生打好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他們自已會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去獲得知識。學生有了學習能力,不管科學技術怎樣發(fā)展變化,不管遇到什么新問題,都能夠自己去學習、去鉆研。
既然閱讀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呢?
1.要擴大閱讀的范圍
大量的閱讀,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豐富他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積累閱讀的經(jīng)驗,提高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拘泥于課堂,既要立足于課堂,還要注重課閱讀。
2.充實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基礎。對于背景知識的增加,重點在于對學生進行擴大詞匯量的訓練能及利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的訓練。對于第一個閱讀者來說,是否具備和閱讀材料相關的信息或知識以及這些信息從閱讀者頭腦中提取的速度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學生在詞匯、句子、課文等方面的和知識越多,在閱讀中理解的效果就越好。
3.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
學習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興趣則是學習知識的動力,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動力,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生帶著自己的興趣閱讀,相比于在某種壓力下硬著頭皮去閱讀,能夠收到更為積極的閱讀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的自學,并進行討論,強化興趣;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使他們養(yǎng)成自覺的閱讀習慣。
4.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主要包括精讀、略讀、朗讀、默讀、速讀等。根據(jù)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以及閱讀的目的,應該選擇相應的閱讀方法。選擇適當?shù)拈喿x方法,能夠大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質(zhì)量,也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5.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教學要提高效率,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在閱讀中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邊讀邊畫,邊批邊寫。
另外,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活動,在閱讀中仔細地揣摩語句,重視朗讀,注重語感的培養(yǎng),奠定閱讀的基礎,學生有了比較好的語感,就能夠?qū)φZ言做出敏捷的反應,準確地領悟它所承載的信息意義。同時,還要注意讀說聽寫相結(jié)合,在實際的學習中,要真正地提高閱讀的效率和質(zhì)量,必須與聽說寫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一切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方法,凡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都是好的。教師要千方百計使學生自己能讀書、讀懂書。但是,我們也經(jīng)常見到這種情況,雖然明知道讓學生自己閱讀,提出疑難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好方法,卻怕時間不夠;還怕課堂上讓學生思考、理解問題,或者自由地提出問題,教師駕馭不了,不好收場;這些也正是教師需要仔細思考、精心設計的地方。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由理解不準確到理解比較確切,這是正常的學習規(guī)律。如果課堂上出現(xiàn)了學生不會、不懂,或者回答問題似是而非,著正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好時機。比如在《孔乙已》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已的確是死了”,在這句話中的“大約”和“的確”的含義是矛盾的,兩詞并用,為什么呢?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機,讓學生議論,說出各自的理解,體會作者寫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所以,在教學中,不要怕學生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怪,提的問題遠。有時候?qū)W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老師為沒有想到,或者跟老師想的不一致,那么就應當想辦法解決它。
一個人知識的獲得除了通過自身實踐活動外,更多的是通過閱讀書籍報刊獲得的,因為一個人的生命、精力是有限的,是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一番的。由閱讀而獲得人類已有的知識,了解最新發(fā)展的信息,是人類發(fā)展自身所必須正視的。同時,閱讀可以凈化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們的思想水平、性格氣質(zhì)修養(yǎng)等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因為如此,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也就成了中學語文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參考文獻
[1] 《教師與學習指導》;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主編 曾慶春;2007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