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貴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應突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能力要求。高中則在《必修課程評價》、《口語交際評價》部分明確指出:“應考查學生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態(tài)度,能否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準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人們不重視口語交際中的“聽”的原因如下:(1)人們普遍認為聽力乃生來固有,無需專門訓練與培養(yǎng),可謂無師自通;(2)聽力訓練無藍本可依,教材沒有形成完整的訓練體系,沒有專題或模塊;(3)中高考大多不考“聽”的能力,教師因此順理成章,將其當做軟任務處理,忽視不練;(4)對聽力的考查耗人力耗物力易露題;(5)語文讀寫訓練師生不堪其憂,無暇為“聽”保留一席之地。如此一來,充滿生機和生活情趣的語文成了“淡盡蒼生”的枯燥學科。
葉圣陶先生曾在他草擬的《中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聽人說話:能夠了解對方的要旨,不發(fā)生誤會。又能夠加以評判,對或不對,妥當或不妥當,都說得出個所以然?!睆堉竟壬惨辉購娬{(diào):“語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練口耳是基礎(chǔ)?!薄奥犝f讀寫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功能和規(guī)律,不能互相代替;四種能力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不可割裂開來,有所偏廢,顧此失彼?!鄙鲜兰o80年代后,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聽”的要求不斷明確并達到具體化,既有總體要求、階段要求和年級要求,又在教材中體現(xiàn)了關(guān)于聽的訓練和練習。
今天我們大力倡導語文教學進行聽力訓練,原因如下: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尤其是先秦時代是重視聽說教學的。如孔子重視“聆教”和“言談”,設四科,其一就是“言語科”。孟子更是善聽善辯的典范。“聽”、“說”自古就連在一起,并受到重視。所謂“耳濡目染”、“耳熟能詳”、“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都是古人對“聽”的精辟總結(jié)。歷史上很多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都把“耳聰目明”、“能言善辯”提到安幫治國、選拔人才的重要地位,好交游、懂外交、善辭令、巧策辯就是那個時候重視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結(jié)果。在現(xiàn)實生活交往中,受歡迎的往往也是善于傾聽的人。而在世界大融會的今天,在人際交往、國際外交中,聽的作用更日益明顯,不可低估。研究顯示:人們在交往中,“聽”所占的時間達45%,說占30%,“讀”只占16%,“寫”僅占9%。因此,就人自身而言,聽力比其他能力更具廣闊、深刻的信息攝取力和整合力,在人的成長發(fā)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無可替代的作用。人類語言的習得、語用能力的提高,都是從“聽”開始的;“聽”是人的一切語言交際活動中最重要、最基礎(chǔ)的環(huán)節(jié),是人們直接獲取信息、求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學生尤其如此,上課聽講,在與師生互動的“教”、“學”中,聽討論、聽爭辯,聽出規(guī)律,聽出方法。日常生活中聽廣播、看電視,知曉天下大事,獲得各種知識;在家庭、社會中聽故事、趣聞、聊天,聽各種談話,從而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明白做人道理,實現(xiàn)交際目的?!奥牎弊鰹樽钪匾慕浑H實踐能力,最能促進人的信息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和情感態(tài)度的形成,也最能促進人的思維和智力的成熟和發(fā)展,快速提高人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
心理學研究證明,聽力的強弱往往影響學習成績?,F(xiàn)在有不少中學生,聽課不得要領(lǐng),也不善于邊聽邊記,這正是聽力薄弱的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因聽力差造成的誤會誤解誤事比比皆是:如因聽力差勝任不了本職工作被易職、被解雇。還有些大中專畢業(yè)生因聽力差造成應聘、升遷的不利等等。這些無不證明聽力訓練的重要,無不說明聽力對人的現(xiàn)代生活和工作以至人的終身發(fā)展有著巨大的作用和意義。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的廣東、福建在上世紀以來就率先對學生實施“聽力”訓練,并納入中考。他們積累了大量實踐經(jīng)驗,并取得了可喜成效,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我們希望這股溫馨的“聽”訓練之風,早早吹進我們邊疆的語文教學陣地。讓“聽”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責任編輯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