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凡
摘 要:陳寅恪學術成就的取得,學術地位的確立與乾嘉學派之影響關系甚密。陳寅恪治史實事求是的治史態(tài)度,廣讀博證的考據學風,善于疑古善于發(fā)現問題的史學思維和他的研究方向都是淵源與乾嘉學派。
關鍵詞:陳寅恪;乾嘉學派;繼承
中圖分類號:K2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129-02
清代傳統(tǒng)史學以乾嘉學派為主流,很多治史者都受到乾嘉學風的影響,出生晚清,身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浸潤的陳寅恪也不例外。在他的學術著述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乾嘉學派的影響。
一、繼承了乾嘉學派無征不信,寧詳勿略的治學態(tài)度
乾嘉學派提倡講究無征不信,反對鑿空。主張“無一事無出處,無一事無來歷?!盵1]其代表人物戴震曾言“鑿空之弊有二,其一,緣詞生訓也;其一,守訛傳謬也。”[2]錢大昕也說:“通儒之學,必自實事求是始。”陳寅恪繼承了這一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在他的著述中從不妄言,總是引征大量的史實材料,根據材料進行解釋、考證、分析綜合,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柳如是別傳》中,陳寅恪引用了十余條材料才從中分析出柳如是最早出“吳江故相”周道登家即被周家所驅逐的時間。這種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其弟子季羨林在《回憶陳寅恪先生》中加以評價說“他的分析細入毫發(fā),如剝蕉葉,愈剝愈細,愈剝愈深,然而一本實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斷,不夸大,不歪曲,不斷章取義?!标愐〔粌H自己做學問時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也以此來教導弟子。他的一位學生在回憶其教導時說:“陳師在講歷史研究時,常說:凡前人對歷史發(fā)展所留傳下來的記載或追述,我們如果要證明它為‘有則比較容易,因為只要能夠發(fā)現一二種別的記錄,以作旁證,就可以證明它為‘有了;如果要證明它為‘無,則委實不易,千萬要小心從事。因為如你只查了一二種有關的文籍而不見其‘有,那是還不能說定了,因為資料是很難齊全的,現有的文籍雖全查過了,安知尚有地下未發(fā)現的資料仍可證明其非‘無呢?”[3]
乾嘉學派不僅講究無征不信,更提倡寧詳勿略。乾嘉學派的先驅人物閻若璩為證明梅頤的《古文尚書》之偽,引證了128條材料。另一考據大師王念孫也是“一字之證,博及萬卷?!盵4]陳寅恪對這種寧詳勿略的考據方法極為推崇,并且身體力行。在萬繩楠所匯編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中,陳寅恪為說明四聲的發(fā)明是善聲沙門與審音文士合作的結果引用了近二十條史料:1.《高僧傳》一五《支曇龠傳》2.《釋法平傳》3.《釋僧饒傳》4.《釋道慧傳》5.《釋智宗傳》6.《釋曇遷傳》7.《釋曇智傳》8.《釋僧辨?zhèn)鳌?.《釋曇憑傳》以上皆為善聲沙門記載,之后又有審音文士相關資料:10.僧佑《出三藏記集》一二《齊竟陵文宣王法集目錄》11.《齊竟陵王世子撫軍巴陵王發(fā)集目錄》12.《南齊書》四0《竟陵文宣王子良傳》(《南史》四四同)13.《梁書》一《武帝紀》(《南史》六同)14.《南齊書》二0《文慧太子傳》(《南史》四四同)15.《南齊書》四一《周顒傳》16.《南史》三四《周顒傳》17.《梁書》一三《沈約傳》(《南史》五七同)18.《南史》四八《陸厥傳》(參閱《南齊書》五二《陸厥傳》)19.《梁書》四九《庾肩吾傳》(《南史》五0同)。
二、繼承了乾嘉學派善于“疑古”歷史思維
疑古之風宋時達到鼎盛。這種風氣一方面開宋學新氣象,“使傳統(tǒng)義疏之學墨守傳統(tǒng)的狀態(tài)大變,起到了矯學究專己守殘之漏的作用,開一代學術新風?!盵5]但又導致了宋學妄義臆斷之弊,認為偽書遠多于不偽之書,幾無真書可言。而乾嘉學派的疑古之風與宋代大有區(qū)別。其疑古是不迷信經典,善于從史料中發(fā)現問題,然后以嚴密的推理得出正確結論。陳寅恪也繼承了這種善于“疑古”歷史思維。如世人皆知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不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钡珡奈从腥酥赋龃司洳环穼?。楊玉環(huán)在進宮之前就是唐明皇之子壽王的王妃,作為兒媳拜見公婆在所難免,所以楊玉環(huán)應在其入宮之前就已經與唐明皇相識。而《長恨歌》卻未提及此事。陳寅恪以其敏銳的目光發(fā)現了這一問題,并加以解釋:“唐明皇納壽王妃楊氏,本陷新臺之惡,而白樂天所賦長恨歌則深沒壽邸一段,蓋得孔子答陳司敗遺意矣。春秋為尊者諱,此歌深得之?!盵6]
又如《論李棲筠自趙徙衛(wèi)事》中,陳寅恪就是從李棲筠一家自河北遷至洛陽這樣一件小事當中,覺察到唐代中期的社會變遷。安史之亂以前,山東氏族原來世代居住的河北地區(qū),已漸成胡化藩鎮(zhèn)。山東氏族之一的李氏家族不得不放棄幾世經營所得的產業(yè),遷居到別處。為了維持家族的延續(xù),地位以及謀得生計,其子孫被迫改變以往靠門第過活的生存方式,而通過進士科來謀取體面的出身。即他所說的“中古政治社會上之大事變”:“夫李氏為豪縱之強宗,棲筠又是才智不群之人,自不能屈就其他凡庸仕進之途經,如明經科之類,因此不得不舉進士科。舉進士科,則與其他高宗武則天后新興之士大夫階級利益沖突。此山東舊族之李黨所以與新興詞科進士階級之牛黨不能并存共立之主因。然非河北氏族由胡族,失其累世之根據地,亦不至此?!盵7]
陳寅恪學術研究所用的史料皆是眾所周知的材料。曾有一位德國學者施奈得,對陳寅恪書中使用的正史做了統(tǒng)計。據他說:“經量化計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正史的引用略超七成;其余碑刻,詩文等占三成弱,科說史三七開。”[8]陳寅恪的弟子季羨林教授也曾講過:“陳先生不用僻書,而能發(fā)現人家視而不見的問題,也就是發(fā)‘古人未發(fā)之覆。不是靠偏僻的材料,不是靠獨家新聞,而是人人可以看到的。他講過,他用的材料是大路貨,不只借得到,而且可以買到。新舊《唐書》、《資治通鑒》等都可以買到,并不是他有什么孤本、秘本?!盵9]
三、基本上繼承了乾嘉學派治學的學術范圍
陳寅恪和乾嘉學派都很重視對“文字,音韻,訓詁”和“輿地,官制和氏族”的研究。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文字,音韻,訓詁的語言學研究被稱為小學。乾嘉時期,由于小學在考據學中“導夫先路”的作用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如:“惠棟稱治學必‘識字審音,乃知其意。戴震論‘自昔儒者,其結發(fā)從事,必先小學。錢大昕稱‘六經皆載于文字者也,非聲音則經之義不正,非訓詁則經義不明。王鳴盛更稱‘無小學自然無經學。段玉裁講‘治經莫重于得義,得義莫切玉得音。王念孫稱‘訓詁之旨,本于聲音。阮元云言‘圣賢之言,不但深遠者非訓詁不明,即淺近者亦非訓詁不明也”。[10]陳寅恪自幼受小學影響甚深,曾專注于《說文》,陳寅恪曾言“讀書必先識字”“依照今日之標準,凡解釋一字既是做一部文化史?!标愐∵€提出:“一時代之名詞,有一時代之界說。其涵義之廣窄隨政治社會變遷而不同,往往巨大糾紛訛謬即因茲細致而起,此尤為治史者所宜審慎也?!盵11]故此陳寅恪著作中多有對文字字義的考證解釋,如在《大乘義章書后》中考證“道”字的字義和翻譯問題;在《崔浩與寇謙之》中解釋“種民”之義;在《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中解釋“溪狗”之義;在《支愍度學說考》中解釋“格義”之義;在《從史實論切韻》中解釋“洛生詠”之義,在《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杰”》中解釋山東豪杰之義;在《書杜少陵哀王子小詩后》中解釋“朔方健兒”之義等。關于音韻,陳寅恪認為區(qū)別平仄應為常識,對當時學校教授英語強調聲調而學習漢語則不講平仄譏之為“殖民地之表征也”。所以陳寅恪在《與劉書雅論國文試題書》中說明平仄音調的重要性:“凡中國之韻文,詩賦詞曲無論矣,即美術性之散文,亦必有適當之聲調。若讀者不能分平仄,則不能完全欣賞與了解,竟與不讀相去無幾,遑論仿作與轉譯。又中國古文之句讀,多依聲調而決定,印歐語系之標點法,不盡能施用于中國國文。若讀者不通平仄音調,則不知其文句起訖。故讀古書,往往誤讀。”
在史學研究中,常常由于輿地、官制和氏族的演變繁復出現錯誤,為此乾嘉學派在考證史傳訛謬時很注重對這三者的考訂。如錢大昕曾對史籍中有關這三者所犯錯誤加以論述:“校書者昧于官制,往往率意妄改,貽誤非淺。”“讀史不諳輿地,譬猶瞽之無相也。”[12]“后人著史,因不明氏族之流變,于是有一人而兩傳者,有非其而強合之者,有誤以昆弟為祖孫者等等,愈治愈紛?!盵13]最后總結道“史家所當討論者有三端:曰輿地,曰官制,曰氏族?!标愐﹀X大昕甚為推崇,稱錢大昕為“清代史學家第一人?!痹阱X氏的影響下,陳寅恪對輿地,官制和氏族亦十分看重。其著述《柳如是別傳》中,以河東君行蹤轉移和交游為考證基點,又涉及大量氏族,官制內容。除此之外陳寅恪所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杰》、《元白詩中俸料錢問題》以及三篇論述李唐氏族的文章等等都是輿地、官制、氏族的研究。
因此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陳寅恪基本上繼承了乾嘉學派治學的學術范圍。
參考文獻:
[1][5][10][12][13]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99,41,82-83,196,198.
[2]劉斌編.寂寞陳寅恪[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7:82.
[3]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0.
[4]蕭一山.清代通史(第二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685.
[6]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三聯書店,2001:14.
[7]陳寅恪.論李棲筠自趙徙衛(wèi)事,金明館從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
[8][9]蔡鴻生.仰望陳寅恪[M].北京:中華書局,2004:32,33.
[11]陳寅恪.元代漢人譯名考,金明館從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95.
The succession that Chen Yinke to Qian Jia School
Xue F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community colleges, Wuhu in Anhui)
Abstract:The academic achievementandestablished academic status of Chen Yinke is very closed to the influence that Qian Jia School to him ,thepragmatic attitude that he study history,the principle of learning history that reading and research alot ,and the history thinking thatis good atsuspecting ancient and finding out the problem ,and his direction of research are all fromQian Jia School.
Key Words:Chen Yinke,Qian Jia School ,succession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