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洪榮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方法:對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6月收治63例的支原體肺炎病歷資料進行分析。結果:63例小兒支原體肺炎,主要癥狀有咳嗽、喘息、發(fā)熱、個別病例呼吸困難,肺部體征有不同程度的水泡音或喘鳴音,肺外表現(xiàn)也較多見,伴有嘔吐的占17%,腹瀉的占30%,伴有心肌酶譜增高的占80%。檢測血清支原體(MP-IgM)均為陽性,采取阿奇霉素或紅霉素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結論:小兒支原體肺炎與病毒性肺炎有相似之處,喘促明顯對氨茶堿及糖皮質激素反應敏感,血白細胞正常或高于正常。
【關鍵詞】小兒支原體肺炎;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12-0083-0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7年11月~2008年6月,我院兒科收治的63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均符合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男36例,女27例,~6月4例,~12月6例,~2歲15例,~3歲18例,~5歲20例, 年齡最小4.5月,最大年齡5歲。
1.2臨床表現(xiàn)以咳嗽發(fā)熱為主要癥狀,多數(shù)病例喘息及呼吸困難,個別病例輕咳,有痰咳不出,體征,大多數(shù)雙肺病呼吸音粗糙,聞及水泡音18例,聞及喘鳴音33例,喘促24例,呼吸困難8例,嘔吐11例,腹瀉21例,心音低下4例,肝大1例,關節(jié)腫痛1例,腹痛2例,頭痛1例。
1.3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WBC5.0×109/L~15.6×109/L,N0.50~0.78,L0.20~0.50,CRP(C反應蛋白),0.1~0.4mg/dl 51例,0.4~2.0mg/d129例(參考值0.1~0.4mg/d1),采用ELISA間接法,檢測血清支原體抗體IGM抗體(MP—IgM)陽性63例,參考值(1:40),心肌酶譜AST 64例升高,均小于80/L參考值(0~40/L),CK 20例升高,195~410/L(參考值24~195/L),CK-MB 10例升高25~60/L,(參考值0~24/L),HBDH 46例升高200~350/L,(參考值72~182/L),LDH 36例,250~510IU/L,(參考值110~240/L),肝功能ALT 25例,增高(參考值0~40/L)。
1.4胸片檢查多數(shù)肺紋理增強紊亂,沿肺紋理分布的小點片影23例,呈大葉性改變者7例,正常者3例,伴發(fā)胸腔積液1例,伴發(fā)肺不張1例,ECG ST—T下移0.5~1.0mv3例。
1.5治療與轉歸大多數(shù)病例在病初曾于當?shù)卦\所及社區(qū)曾用過青霉素及頭孢類抗生素治療,療效欠佳,入院后予紅霉素30~50mg/kg.d靜脈滴注連用7~10d后改為口服,8例因為靜點紅霉素胃腸道反應劇烈,不能耐受,在檢查肝功無異常,且向家屬說明情況,經(jīng)家屬同意后采用阿奇霉素5~10mg/kg.d靜脈連用3~5d后改為口服,2例因靜點紅霉素血管疼痛不能忍受,亦經(jīng)過家屬同意后用阿奇霉素靜點3~5d(5~10mg/kg.d)后,改為希舒美口服,維持足療程,病例中喘息及呼吸困難,患者應用氨茶堿4~6m/kg.d,20例應用普米克1ml/次,2次泵吸,應用3~5d,1d內喘好轉70%,2d內好轉85%,4d內喘止30例,7d內喘止6例,咳嗽于9~15d停止,發(fā)熱于5~13d熱退,腹瀉于3~8d好轉,或痊愈,嘔吐于3~7d好轉或痊愈。10d后復查心肌酶譜,除1例異常外,其余均正常,胸片15d內均恢復良好,1例28天恢復正常,預后很好。
2討論
近年來,支原體(MP)感染日益受到人們重視,更倍受各界臨床醫(yī)師的關注[2]。在小兒MP感染尚可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并發(fā)肺外多系統(tǒng)多器官損害,如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皮膚和關節(jié)等,因此對小兒MP感染應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不少門診病人癥狀較輕,如不做血清學檢查,極易漏診,學齡小兒患病較多,現(xiàn)學齡前小兒有增多趨勢,多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多有發(fā)熱,熱型不定,熱程1~3周,肺部體征不明顯,隨著支原體感染發(fā)病率總體增加及血清MP-IgM檢查的臨床應用,發(fā)現(xiàn)嬰幼兒支原體肺炎病例逐漸增多,其臨床表現(xiàn)不同于年長兒。本組患兒特點多起病急,癥狀重,均有咳嗽,多數(shù)喘促,發(fā)熱,有的病例喘憋及呼吸困難,多有嘔吐及腹瀉消化道癥狀,個別病例關節(jié)腫痛、腹痛。支原體肺炎患兒年齡越小越易出現(xiàn)喘息癥狀,對止咳藥敏感,予以止喘藥后喘憋好轉較快,平均3d內,好轉。MP臨床表現(xiàn)似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常發(fā)生在冬季,血白細胞處于正常范圍或略高于正常。故易誤診為病毒性肺炎,從而影響MP的治療,應予以重視。嬰兒MP臨床表現(xiàn)類似毛細支氣管炎,胸片也缺乏特異性改變,所有血清MP-IgM檢查成為臨床診斷嬰兒MP的主要方法,但肺炎支原體感染者抗體。出現(xiàn)時間為臨床癥狀出現(xiàn)后的1周左右,高峰時間為病程的10~30d,臨床常在發(fā)病l0d左右檢測為最佳時間,不適合早期診斷。本組資料發(fā)現(xiàn)血白C正常,淋巴細胞無明顯升高者要考慮MP可能。MP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已知能獨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最小者[3],病原體直徑125~150mm,無細胞壁,其體內含有RNA和DNA,因此在治療上應選用具有影響病原微生物蛋白合成作用的抗生素,如紅霉素、阿奇霉素等治療,療程2~3周,以有效殺滅支原體。紅霉素、阿奇霉素等靜點時多數(shù)患兒胃腸道反應大,予以保護胃腸道黏膜和調節(jié)消化功能的藥物,如思密達等胃腸道癥狀改善,阿奇霉素分布于組織及細胞內的濃度較紅霉素高,且半衰期長,消化道反應較紅霉素小,但對于肝臟損害較大,故對于消化道反應大,無肝功損害的,年齡偏大的患兒可選擇應用阿奇霉素。但一定要根據(jù)藥品說明提示,對小兒無臨床用藥經(jīng)驗,臨床應慎用。經(jīng)觀察,本組患兒應用阿奇霉素未發(fā)現(xiàn)肝功受損。
參考文獻
[1]丁忠愛. 阿奇霉素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療效觀察[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 2006,(03) .
(收稿日期:200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