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羅學鋒
摘要高校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從課程設計趣味性、教材內容專業(yè)性以及教師自身素質方面進行改進,為藝術類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
關鍵詞藝術英語學習策略
大學英語學習一直是大學生以及高等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藝術類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更是倍受關注。藝術類大學生在大學一、二年級往往能注意英語學習,但到了大三、大四,很多學生就放棄了英語學習。如何促進藝術類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就成為高校教育者和學生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藝術類大學生英語學習現(xiàn)狀
藝術作為一個特殊的專業(yè),在英語學習要求上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政策。不但在招生分數(shù)方面有一定側重,在大學英語學習和考試中也有一定的政策照顧。但是,這些優(yōu)惠政策非但沒有對學生英語學習有所幫助,沒有起到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卻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起了相反作用,進一步淡化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觀念。
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英語課堂紀律散漫,甚至一部分學生放棄英語學習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英語成了藝術類大學生最忽視、卻又無可奈何的尷尬課程。據(jù)對某高等院校藝術類大一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在美術、體育以及音樂專業(yè)的英語課堂上,課堂出勤率僅有40%,并且學生上課時間觀念十分淡薄,遲到、早退以及曠課現(xiàn)象極為普遍,任課教師顯得無計可施。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紀律散漫,課堂秩序混亂,以至于教師很難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藝術類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的確成了十分棘手的問題。
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過程中,英語成績會決定一個在藝術上有一定可塑性,但英語能力欠缺的考生的命運。近幾年,許多藝術家、博士生導師在招生過程中,因為考生英語成績不合格而被迫放棄了有藝術潛力的學生,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英語成為許多藝術人才進一步深造道路上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如何看待藝術與英語語言的關系成為許多相關領域人士關注的焦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藝術類大學生更應該加強英語學習,為以后學習世界藝術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否則,便只能依靠別人翻譯的西方藝術作品來學習,體會不到西方藝術的原汁原味,也不能得到西方藝術的精髓,更不能在學術以及專業(yè)技術上和西方文化接軌,也勢必限制了自己進一步的發(fā)展。藝術類大學生既要掌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要探究西方燦爛的藝術文化。因此,必須掌握英語。
改變藝術類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策略
課程設計體現(xiàn)趣味性。對于任何一門課程來說,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對藝術類大學生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體現(xiàn)趣味性。但是,目前許多大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英語教材對學生沒有吸引力,不能在學生心中喚起共鳴。國內許多院校藝術類大學生使用的教材,和其他專業(yè)大學生使用的教材大同小異,沒有照顧到藝術類大學生的特點,缺乏趣味是一個共性的問題。這就要求學校在教材選擇以及內容設計方面,本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實際需要的原則,進行教材設計和開發(f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盡量拉近教材、教學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教材內容體現(xiàn)專業(yè)性。在教材的內容以及特色方面,做到專業(y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舉例來說,體育、音樂和美術教學的教材內容可以安排如下:在體育專業(yè)的英語課程上,詞匯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應以體育知識為主,例如與奧運會相關的知識,籃球、排球、足球以及各種田徑賽事和相關專業(yè)術語。體育文化方面,要體現(xiàn)人物在體育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例如介紹籃球巨星喬丹,從而幫助學生掌握有關籃球詞匯、比賽以及相關歷史知識。在音樂專業(yè)的英語教學中,可以將貝多芬作為一個切入點,將音樂知識以及音樂史上的偉大人物結合起來。在美術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材料的選擇應以美術史以及偉大藝術人物的藝術足跡為教學重點,將專業(yè)知識和英語詞匯同時融入教學,使英語課堂更富有情趣和知識性。例如,以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達·芬奇為知識點,便可以一方面講述美術知識,一方面又將文藝復興的人文知識教授給學生。這樣,學生便可以將掌握專業(yè)知識和學習英語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可以得到加強。教材設計如果以“走近大師”、“走進專業(yè)歷史文化”為重點,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欲望。
提高對英語教師的要求。針對藝術類大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存在的問題,英語教師要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和專業(yè)知識。這樣做的深層次原因是,大學要改變單純教書的理念。大學教育不是職業(yè)教育,大學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心智。因此,大學教師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素質外,更應該有高等教育理念,把教書與育人很好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首先,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師德。教師是通過自身師德來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對藝術類大學生更應該加強德育培養(yǎng)。在藝術備受關注的今天,更需要使有藝術才能的大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在名利面前有自己堅實的底線,使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而不是成為自己攫取財富的工具,保持藝術的純潔性。在專業(yè)知識方面,授課教師應該加強對所教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不能因為是英語教師就不在其他方面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英語教師也應該相應地學習藝術方面的知識,使教師和學生之間有一個交流的平臺。如果對所教學生的專業(yè)一竅不通,缺乏和學生交流的平臺,就不能和學生就專業(yè)進行相關的交流探討,不能給學生積極的引導,那么勢必會影響英語教學的效果。
其次,加強對藝術類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藝術類大學生和其他專業(yè)的大學生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并且也應該有一定的區(qū)別。這主要體現(xiàn)在藝術素質上。任課教師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優(yōu)點和特長,并以此為切入點,對學生的特長加以正確的指導,發(fā)揮他們的長處,鼓勵他們彌補自己的不足。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教師應該在學習、生活、人生觀、責任心等各方面對學生加以積極引導,使大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和服務社會的意識。因此,教師不能將一節(jié)英語課僅僅當作一節(jié)英語課,而應該在授課過程中,通過知識點的講授,將人文關懷滲透到學生心中,從而一步步地健全學生的人格意識,這也將對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再次,教師應強化自主教學。中西方高等教育的一大差別,就是教師的自主教學范圍大小不同。國內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自由,是許多一線教師非常困惑并深感無奈的問題。上課缺乏自主性和靈活性,一切都被教學過程中的條條框框束縛,上課甚至成為一種精神上的負擔。即使有的教師能夠有一定的自由空間,范圍也十分狹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多年以來一直延續(xù),教師缺乏自主性、缺乏激情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在改進藝術類大學生英語教學過程中,這個問題尤其需要得到重視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