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寧
其實,在生意場上,不妨給自己找個競爭對手,時刻讓自己有一種危機感,保持一種斗志。當對手不如你或是離你越來越遠的時候,你也不妨伸手拉他一把。
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心里都暗暗有個目標,也就是給自己找個競爭對手,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有動力。每當有某個數(shù)學題解不開的時候,我們也會常常在一起共同探討,相互學習,而在每次考試的時候,卻是期待著一定爭取趕上他或是超過他。
就這樣,我們在心里常常和所謂的對手暗中較勁。
80年代初期,蘋果電腦公司在生產蘋果計算機系列產品上??梢哉f是首屈一指,幾乎是獨占市場。與此同時,微軟公司推出了它的操作系統(tǒng),成功打開市場并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成為蘋果公司的競爭對手。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計算機市場也在快速地成熟,而在競爭中,蘋果公司逐漸落后于微軟公司。到1993年,微軟公司幾乎統(tǒng)治了計算機市場,而蘋果公司由于沒有開發(fā)新產品。在競爭中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開始了艱難的掙扎。
幾年后,蘋果公司進行了品牌的研發(fā),很快新品一上市就被消費者認可。隨后。蘋果公司憑著新產品的走俏,開始和微軟公司進行了市場上的品牌較量。
事實上,蘋果公司能夠再次成功,其背后是微軟公司一直在幫助他開發(fā)軟件,早在2004年,微軟公司和蘋果公司就開始合作。共同升級Office外,同時,微軟公司還宣布將單獨推出一款面向采用英特爾處理器的蘋果機Office的軟件。
可以說,正是有了微軟的幫助,蘋果公司才能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再次殺出重圍,逐漸拉近了和微軟的距離。
人們不禁要問,微軟公司和蘋果公司本來就是競爭對手,為什么微軟公司還要幫助對手開發(fā)軟件,給時手以生存空間,讓對手在殘酷的商場上和自己競爭呢?微軟這么做對自己有何好處?
其實,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會尊重市場規(guī)律以及社會效益和他的絕對優(yōu)勢。在電腦這個高科技領域,其發(fā)展速度之快,求新變革頻率之高,企業(yè)稍不留意。便會被市場淘汰。越是這樣的前沿陣地。越是高手林立,整個商場可謂危機四伏,要常勝不敗談何容易。
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假如沒有微軟公司的幫助,蘋果公司從此倒閉或是退出舞臺,那么,微軟公司就沒有壓力、沒有競爭了嗎?其實不然。一定還會出現(xiàn)其他同類公司和微軟爭奪市場。隨著社會的進步,高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軟件開發(fā)已不再是微軟獨家壟斷,市場競爭必然還會更加激烈。整合資源,攜手共進。成為微軟明智的選擇。
肯德基在中國是比麥當勞有優(yōu)勢的。細心的人都能看出,幾乎一家麥當勞的附近就有兩家肯德基店??系禄倪@種精心選址絕不僅僅是為了消費者的需求??隙ㄓ兴鼞?zhàn)略上的考慮,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和它的老對手麥當勞過招。
無論是麥當勞還是肯德基他們誰先進中國市場,但在中國的許多城市,肯德基的店要比麥當勞的店多。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在一個城市的繁華地段。一家麥當勞旁邊就會有兩家肯德基。他們的比例是1:2。盡管肯德基占有這種優(yōu)勢,但它從來沒有以價格戰(zhàn)來跟麥當勞拼市場。相反肯德基套餐的價格還略比麥當勞高。
早在2007年,麥當勞、肯德基這兩位從未停止過競爭的快餐業(yè)巨頭,就在醞釀著新一輪的競爭,這一次是外賣業(yè)務。同年5月麥當勞召開發(fā)布會,在全國范圍高調推廣24小時送餐服務麥樂送。門店數(shù)量嚴重落后于肯德基的麥當勞,正在試圖以送餐業(yè)務扳回一局。麥樂送,意味著無論在任何時間,即使你僅需要一份薯條,麥當勞也會送貨上門。不過,消費者得另外負擔7元送餐費,且不能超出電動自行車7分鐘內可到達的范圍。
2008年7月,迫于競爭壓力,肯德基效仿同集團旗下的必勝客,推出宅急送業(yè)務,收費6元??系禄鶎俚陌賱俨惋嫾瘓F對外賣業(yè)務輕車熟路,肯德基可以共享集團內的呼叫中心,自己管理外送團隊。目前,肯德基宅急送業(yè)務已經覆蓋17座城市,遠超麥當勞。
在肯德基與麥當勞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這樣的事實,雖然這兩家彼此都視時方為最重要、最直接的競爭對手,但都在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他們反而沒有陷入同質化進而互打價格戰(zhàn)的惡性競爭中去,卻以他們特有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競爭的結果是實現(xiàn)了雙贏。他們拼的是服務,比的是質量??系禄趽屨见湲攧谑袌龅耐瑫r并沒有對麥當勞趕盡殺絕,而是給麥當勞一定的空間。
同行未必是冤家。盡管是競爭對手,但微軟和肯德基一樣,是在用智慧和市場競爭中的對手相互較量,不要讓對手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消失,要讓對手不離開你的視線。讓他成為你企業(yè)的一面鏡子。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一種旺盛的精力。企業(yè)發(fā)展才能更加健康長遠。這也許更值得我們本土企業(yè)思考和借鑒。
從交往中找機遇
齊振松
埃德沃·波克被稱為美國雜志界的奇才。但是,最初他和家人是窮得差點要餓死的波蘭難民,在美國的貧民窟中長大,一生中僅上過6年學。
6歲時,波克隨家人移民至美國。在上學期間仍然要每天工作賺錢,打掃面包店的櫥窗、派送星期六早上的報紙、周末下午到車站賣冰水……他自幼就是一個“工作狂”。什么樣的臟活、累活都干過。
13歲時,波克輟學,到一家電信公司工作。然而,他沒有忘記學習,仍然不斷地自修。他省下了車錢、午餐錢,買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傳記大成》。
接著,波克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壯舉:他直接寫信給書中的人物,詢問書中沒有記載的關于這些人的童年往事。例如,他寫信問當時的總統(tǒng)候選人哥菲德將軍,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過?他又寫信給格蘭特將軍,問他有關南北戰(zhàn)爭的事。
年僅14歲、周薪只有6美元25美分的小波克。就是用這種方法結識了美國當時最有名望的大人物:哲學家、詩人、名作家、軍政要員、大商賈、大富戶。當時的那些名人們。也都樂意接見這位充滿好奇心、可愛的波蘭小難民。
獲得名人們接見的波克,已經立下宏圖壯志,要聞一番事業(yè)。為此,他努力學習寫作技巧,然后向上流社會的名人毛遂自薦,替他們寫傳記。
一時間,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波克需要雇用6名助手幫他寫簡歷。當時,波克還未滿20歲。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者背后,都有另外的成功者。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都是靠著別人的推薦、提供信息和其他各方面的幫助,才獲得了難得的機遇。
我們一些充滿熱忱有志于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不妨從波克的成功之中受到啟發(fā)和教益,從交往中找機遇,通過交往獲取人脈資源而擁有走向成功的機會。
因為人的交往越廣泛,社會關系越多,人生中的機遇就會越多。所以,當你準備與人建立關系的時候,必須獨辟蹊徑,有效爭取別人的興趣、好感和信任。千萬不能落入俗套,否則別人就不會搭理你。
另外應注意的一點是,在與人交往和建立社會關系的過程中,絕對不要急功近
利。盡管機遇是在交往中實現(xiàn)的,但在初步交往中,人們很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機遇,如果因此而冷漠了交往,就會使你的交往毫無價值。
因此,在真正形成可靠、牢固的社會關系之前,人們往往無法判斷出這種交往是否包含著更大的機遇。所以,你要具備一定的耐心和恒心。
生意是場持續(xù)的戰(zhàn)爭
王淼
如今我們無論走在哪座城市,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無論很繁榮的商業(yè)街、比較平靜的地段、還是那些僻背的小街,生意都會那么一字兒排開,就像山坡和平原;繁華的商業(yè)街出售的多是些精品,屬于年輕人和富裕階層的天地,尤其在節(jié)假日,這樣的地方往往人潮涌動,一副興隆的態(tài)勢。這里的商品引領著時代的消費趨勢,是潮流和時尚。而在它的外圍,時尚的東西則會逐漸淡化,從而顯出日常和平淡。
生意分布到了不同街區(qū)和街面,并由它們形成了對城市的商業(yè)充填,構成了我們所說的商業(yè)社會。如今我們無論走在哪座城市,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無論很繁榮的商業(yè)街、比較平靜的地段、還是那些僻背的小街,生意都會那么一字兒排開,就像山坡和平原而作為那些中小投資者自然難以擠進這樣的區(qū)域,但是,他們卻總能在城市的其他地方找到自己的生意天地,細想之下你會明白,任何時候,消費都不可能是一個層面的東西,更大、更廣闊的市場實際上存在于人們的日常和日用之中。從這點來看,生意有它的中間地帶,也有它的兩頭,只有這樣,城市才顯得完整,顯得有一種植被感,也才不會讓人感到一些地方過于繁茂,另外的則過于荒蕪。每個人在這里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土壤,對于生意人,其實可供選擇的范圍相當廣,尤其是在繁華街區(qū)以外的地方,經營那些便民生意的,更是如此。
然而現(xiàn)在打算進入生意圈的人似乎有種誤會,覺得商業(yè)發(fā)展到今天這步,旮旯拐角都是商店,無論賣什么可能都沒什么顧客,別說賺不到什么錢,如果稍稍走神還可能賠得個血本不歸。那么真實的情況到底怎么樣呢?反證之一就能回答,若市場果真到了這一步,那么大街上的商店一定不會是一天天在增多,而是應該相反。一位生意朋友說過,生意好壞有時固然同經營的商品和項目有關,但最主要的還看經營者是怎么經營的,他是急功近利,還是把事情當事情在干;是想在那里扎根經營,還是試圖撈一把就走,在眼下這個微利時代,經營者的態(tài)度更為重要,那些以為現(xiàn)在干什么都沒有市場的人,實際上他們的致命處就在心態(tài)浮躁,總想三下五除二就讓自己賺多少,畢其功于一役。
生意人最大的特征是要能耐住性子,并將自己所經營的生意當長期的事來做,然后慢慢發(fā)展、壯大,尤其是小本生意。一旦離開了這樣一種心理,再好的鋪面和生意也可能泡湯。特別是作為中小投資者,因為他們面對的消費者可能多是普通的民眾和百姓,這使得他們經營和出售的商品不可能有過高的利潤。這樣的不足只有用時間來彌補,用自己更好的和有特色的服務使生意形成良性運轉。
在危機中尋找機遇
李元卿
有一個寓言故事:一個農夫與他心愛的毛驢一起趕路,驢子在前面走,主人在后面緊緊跟著。冷不防,腳下一絆,驢子一頭栽入稻田旁的一個深坑里,由于這個坑太深,農夫無法把驢子拉上來,他又不忍心讓自己飼養(yǎng)多年的驢子這樣悲慘地死掉,遂決定直接將驢子掩埋在坑中。農夫用鐵锨往坑里扔土,他發(fā)現(xiàn)每扔一下,這個驢子就很快抖掉身上的土,使自己身下墊高一點。經過如此多次反復,農夫繼續(xù)往坑里扔土,驢子又不斷地墊在身下。最后,一個意想不到的奇跡出現(xiàn)了,在主人的推拉幫助下,大難不死的驢子踩著墊高的土層競走出了深坑。
這個故事對于企業(yè)的經營管理來說,有著深刻的啟示:并不是每一場危機都意味著是一場命里注定的浩劫。一場不可改變的災難,只要應對措施得當有力。就有可能使危機轉化為發(fā)展的契機,由壞事變成好事。農夫往深坑里填土并不一定都是用來掩埋驢子的,掉進深坑里驢子仍有生還的可能性,關鍵就在于人和驢子之間如何積極有效的配合;遭遇市場危機,產品大量積壓的企業(yè),只要企業(yè)管理者與全體員工同舟共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出使,團結一心,就有可能走出危機和低谷,闖過難關,重振企業(yè)往日的雄風。
正如外國一位著名企業(yè)家所說,每一次危機的本身既包含著導致失敗的根源。也孕育著成功的種子。發(fā)現(xiàn)、培育以便收獲這個潛在的成功的機會,就是危機管理的精髓之所在。由此看來,危機與機遇是一時孿生兄弟,危中有機,它們共生在一起、不能只看到危不看到機,只看到危機危險和不利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那些有利于自己發(fā)展的因素。從哲學意義上說,危機處理得好,完全可以變?yōu)榘l(fā)展的機遇,也就是化危為機,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把危機轉化為企業(yè)推動發(fā)展的動力和活力,因此,搞好危機的管理,就是善于危中尋機,把危機轉化為發(fā)展機遇的金鑰匙。在市場競爭激烈,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在經營環(huán)境變幻莫測的情況下,企業(yè)遇到暫時的危機有時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的關鍵是,作為一個聰明的企業(yè)管理者,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的挑戰(zhàn),不僅要頭腦冷靜沉著,而且要充分利用智慧的大腦,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齊心合力開展自救。千方百計戰(zhàn)勝危機,把壞事變?yōu)楹檬?,把危機轉化為企業(yè)發(fā)展的機遇。使企業(yè)又得到一個新的生長點和突破點。
如果老鼠認識字
謝華英
一次去商場的八樓,苦于等電梯,我決定徒步上樓。
在每個樓層緩合的墻邊處,我都會看到擺放一個大約十厘米長的固體、其實看它的模樣,我一時無法辨認那是做什么用的,但是在每一個樓層的墻根處,都會有這樣的東西。在干凈的水泥地上,比較顯眼。其實更為顯眼的是,它的身上標有漢字——鼠藥勿食。
我不禁啞然失笑。我不知道那是怎樣的一種藥,看著不像可以進食的東西,大概老鼠通過嗅覺會自覺靠近,或者會被氣味熏倒,那人類靠近會不會有危險呢?我那份好奇心沒有了,卻多了份竊喜——多虧我們人類認得字,不然非得湊上前去,俯下身,小心而又充滿好奇地觀察,或者拿在手里掂量,總之不會是炸彈。卻也可能比炸彈還要可怕。
可是,老鼠呢?就因為它們不認識字,所以這樣的提醒只是寫給人類的,人類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對于一些善意的文字提醒,已經有了安全的防范意識。老鼠雖然聰明狡猾,有時能識破人類的圈套??墒撬鼈儧]有文化,它們不認得字,所以就會進入圈套。因為它們要吃飯,要果腹。要生存,就會在意念的驅使下去探究,或者,只為一時的誘惑與盲從,結果卻把自己送上斷頭臺。
社會上常會有一部分人群,因為盲目聽信了一些營銷產品,不惜自己手頭積攢的資金,購買了包裝精美并被譽為療效神奇的保健品、化妝品,結果回到家中,在家人朋友的辨認與提醒下,才知道手里的東西沒有任何的相關認證與廠名廠址,除了不認識的外文字母外找不到一個可以讀明白的說明書。手里的錢不在了,手里僅存的東西卻失去了啟用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