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云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我細細發(fā)掘教學中的很多環(huán)節(jié),充分相信并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放手讓學生邀游于知識的海洋,讓學生的自然生命綻放異彩,效果不錯。
一、“復習鋪墊”必須要有嗎?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分為復習鋪墊、新課導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和回家作業(yè)。如要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般要復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因為從數學知識、方法的角度看,“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教學內容應該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這種有選擇的復習鋪墊對新知識的遷移能起到順水推舟的作用,但是,這樣的復習鋪墊是教師設置的,學生只是在教師的“牽引”下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不會主動地尋求相關的知識鋪墊,長此以往學生將形成一種惰性,這種教學的“腳手架”搭得太高,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我認為,在已有的眾多知識中去找出與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有關的信息,這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在實際生活中,當你在解決一個新的問題時,一般沒有人會告訴你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知識。你只有在碰到問題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方能清楚還需要哪些知識,然后,你要在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并且靈活地、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原有的知識,這無疑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我們何不來一些大膽的教學嘗試,去掉復習鋪墊,讓學生產生新舊知識的碰撞,再激發(fā)他們去搜集相關的知識儲備呢?下面是朱樂平老師在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上海點)時開設的一節(jié)研究課片段:
片段一:“老師,這沒學過。”
上課開始后,教師首先出示問題。
老師:“有許多飲料一箱是24瓶,請同學們猜測一下:這樣的飲料16箱大約有多少瓶?并說一說你是怎樣猜測的?”
老師的話音剛落,許多學生就舉起了手。老師點了幾位學生,他們給出的答案從“八十左右”到“五百多”不等。
老師:“看來,大家猜想的數字很不一致。那么,有什么辦法來判斷哪個答案是正確的,或者說,哪個答案最準確呢?”
一位小個子男孩在下面輕聲說道:“算一算就知道了。”
老師馬上接過話頭:“這位同學說得很對。算一算就知道了。下面就請你們先把自己猜測的數寫在紙上,然后獨立地、用盡可能多的方法算一算,到底等于多少,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準確?!?/p>
按照教學設計,接下來應該是學生獨立地探究24×16的各種算法。但老師布置任務后,許多學生仍然抬頭望著老師。當老師問他們?yōu)槭裁催€不動手計算時,一位后排的男生站起來說:“老師,這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我們還沒學呢!”
老師肯定地說:“對,是沒學。不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想出許多辦法?!?/p>
雖然仍有一些學生臉上帶著疑惑的神情,但全班學生都開始思考算法。在這期間,老師在教室里巡視,并個別輔導。
我最欣賞片段中朱老師的一句話:“對,是沒學。不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想出許多辦法?!币痪淇隙右痪浼?,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放一放手,知識的“蘋果”學生跳一跳也許就能夠得著,思維的火花若得到進發(fā),自然生命將會綻放得更美。
二、先獨立思考。還是先小組交流?
小組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合作學習的方式之一,它能起到取長補短的效果,但也存在著誤區(qū)。究竟該先獨立思考還是該先小組交流?我認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如果能夠建立在獨立思考和準備發(fā)言的基礎上,討論和交流的質量必定提高,反之往往會流于形式。
“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教學試圖體現因材施教,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經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注意幫助數學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小組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一般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在小組內每一個同學都講述自己的解題方法,并對其他同學的解法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通過這個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并通過交流使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
總之,要讓學生置身于有目的的主動學習活動中,才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產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煥發(fā)自然生命的光彩,我們的課堂才會因此更具生命價值!
三、“老師”——“學生”?
還以朱老師同一節(jié)課的片段為例。
片段二:“我也沒懂,請再說一遍?!?/p>
小組討論結束后,教師讓部分小組的代表報告他們小組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原來自己小組中沒有想到的計算方法,可以記錄下來。每當學生提出一種新的方法,教師總問全班學生:“你們都明白了嗎?”如果有一些學生表示不明白,教師就說:“我也沒有聽懂,請再說一遍?!崩?,其中一位學生提出了如下的算法:
學生:“我是這樣算的,首先用16除以2,等于8;24乘以8,等于192;再用2乘以192,得到384?!?/p>
老師:“你們都聽明白了嗎?”
“不明白?!睂W生幾乎齊聲地回答。
“我也不明白,”朱老師露出一臉困惑的樣子,“為什么要16除以2,我們這里明明是做乘法運算,怎么會出現除法?我想不通,你能說得再清楚一些嗎?”
這位學生猶豫了一下,說:“我是這樣想的,16里面有2個8,所以我先從16中拿出一個8,用它去乘以24,得到192,然后再用2乘以192,得到384?!?/p>
老師又問:“你們聽懂了嗎?”
大多數學生仍在搖頭。
老師說:“我有點明白了,他是這樣考慮的?!闭f完,便在黑板上寫下:
16÷2=8
24x8=192
192x2=384
欣賞完了這個教學片段,我的眼前儼然出現一幅師生同學同樂的互動場景,這幅場景中沒有老師,卻多了一名學生;沒有答案,卻多了一些疑問。朱老師做了一名真正的學生,角色的互換讓學生感受到了真正的師生平等,細心的傾聽讓學生找到傾訴的快樂?!安幻靼住薄拔乙膊幻靼住薄拔矣悬c明白了”,老師以一個學生真切的學習感受一步步肯定了“小老師”講解的成功,無形中表達出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贊許,更激起了學生學習知識和表達見解的愿望。
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學”。為了達到“學”的目的,我們何不放下教師的架子,走進學生的心靈與空間,成為眾多學生中的普通一員,與所有學生一樣做一名真正的學習者、傾聽者、交流者。這樣才能更深切地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我們的教學思路、對策,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更清新的洗禮,脫去“社會價值”的外衣,與學生一樣展示一個毫無掩飾的自然生命的思維與成長過程!
(責編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