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斌
剛剛踏上神圣的講臺,我便接手了一個有名的差班,全班55名學生,有12名是單親或失去雙親的孩子,他們學習懶惰,紀律松散,第一次單元測驗僅有2人及格,最高分是75分!我非常迷茫,急于求成的我在教學中很難處理好各種突發(fā)事件。
記得有一次我走進課堂,發(fā)現(xiàn)教室里一地紙屑,仔細一看竟然是課本、作業(yè)本的碎片。我火氣冒上來,怒目圓睜地對著全班學生吼道:“是誰把課本、作業(yè)本撕掉的?是誰?給我站出來!如果不想讀書了,我馬上叫你爸爸媽媽來接你!簡直是無法無天!我就不信,老師管不了你們!”緊接著,我的教鞭狠狠地在講臺上落下。全班學生鴉雀無聲,不敢看我的眼睛。但是,我看到幾個學生的眼里有了淚光……那一節(jié)課,教室里出奇的靜,不再有人在課堂上“大鬧天宮”。
于是,我暗暗告誡自己,對學生一定要嚴、要兇,不然,學生會以為你好欺負。果然,學生屈服了,我為自己的“成功”感到自豪與驕傲!
可是不久,我再也無法高興起來了。因為,在路上我的學生對我避而遠之,不再像以前那樣天真爛漫地說“朱老師,您好”;在課堂上,不管我重復多少次“誰來回答這個問題”,55名學生當中,仍沒有一個學生舉手。他們開始厭學,甚至三三兩兩相約逃學,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我苦苦地思索,終于從學生的作文中找到了答案——
“老師,我想對您說,上次我把課本撕掉了,是我的錯,可是您不該發(fā)那么大的氣呀!老師,發(fā)脾氣對身體不好……”
“老師,以前我非常敬佩您,因為您不但教我們學知識,還教我們畫蜮、唱歌、跳舞……可是,現(xiàn)在的您,讓我們不敢再靠近……”
“老師,我撕課本是因為我不想上您的課,我討厭您,我是一個沒有父愛與母愛的孩子,我感到我很孤單、很傷心,多想從您身上獲得一點點溫暖與關愛,可是您讓我感到失望,我不想讀書了……”
學生們的心聲讓我的驕傲和自豪一掃而光,在后來的班會上,我誠懇地向學生敞開心扉:“同學們,對不起!老師錯了,是我傷害了你們的自尊心,傷害了你們的情感,請你們原諒我,好嗎?”教室里沉寂了一會兒,然后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從那以后,課余時間我經(jīng)常和學生們一起唱歌、跳舞、談心、郊游、打球,用我真摯的情感感染學生,親密、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了他們的集體觀念,班風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睆囊陨辖虒W實踐中我總結出常挨批評的學生會引起幾種心理問題:
說謊。如果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做錯事就罵。學生為避免皮肉之苦“不得不”說謊。而為了懲罰學生說謊,老師的態(tài)度更加強硬;為了逃避挨批評,學生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久之便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懦弱。如果老師經(jīng)常嚴厲地批評學生,學生會因害怕而不敢接近老師,只會一味地順從。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學生精神壓抑,容易自卑、懦弱,學習被動。
孤僻。經(jīng)常挨批評的學生,會感到孤獨無助,并因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而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沉默寡言,不愿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愿意和同學一起玩,性格孤僻。
固執(zhí)。經(jīng)常挨批評的學生,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有的學生用故意搗亂的方式來表示不滿和反抗,甚至離家出走、逃學、上網(wǎng)、偷竊、吸毒、自殺,越來越固執(zhí)。
教育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雕塑明天的藝術。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而且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學生的情商和智商。因此,老師應尊重學生人格,發(fā)揚教學民主,主動消除師生間的鴻溝。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相處,互諒合作的關系。
(責編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