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相勝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發(fā)現農村初中的語文老師在新課改的理念、教師的知識結構、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師的角色轉換方面仍存在缺漏。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查漏補缺,不斷更新課改的理念,不斷“充電”補充新知識,不斷探索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轉變教師角色,才能不斷推進新課改實踐。
【關鍵詞】 新課改 語文教師 查漏補缺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fā)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隨著課程改革實踐的不斷深入,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查漏補缺,不斷完善自身的理論知識、學科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品位,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和推動改革的不斷深化。
一、查漏
1.教學理念的缺失
實施語文新課程改革,首先要真正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才能將這些新理念融入語文教學實踐中。然而,在農村初中,實行課改較遲,因而,不少語文教師對此缺乏理性的思考。當新課程走進校園后,他們仍然在長期形成的經驗和習慣的支配下,進行著個人理解上的教學“改革”,實際是“換湯不換藥”。如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識似是而非。雖然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數教師認識到應該采用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法,但是,當面對學生的時候仍然是控制學生,實行講授式教學,“滿堂灌”在課堂中仍普遍存在。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得不夠,教師講得太多,學生練得太少;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當然要講知識,但把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課文知識肢解為孤立的字、詞、句,常使學生不知所措。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農村初中的語文教師的教育意識仍然是片面的、凌亂的、淺層次的:一方面,沒有上升到觀念、理念的層次;另一方面,又缺乏操作性,不足以指導教學活動。
2.知識結構的缺失
新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是難度降低了,但知識面加寬了,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長期以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1)語文專業(yè)知識長期相對固定和僵化。有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依靠的專業(yè)知識仍然只是大學里所學的一些內容。其知識結構是靜態(tài)的,知識內容是陳舊的,知識運用是僵化的,很少有新知識的獲得和更新,即使有,也只能是消極的外部給予。(2)缺乏與其他學科相關的知識。課程結構的綜合與均衡性決定了語文教師必須具有相對完備的跨學科知識。正如俗話所說:語文教師必須是雜家,也就是說各科知識都必須有所掌握。但我們農村初中仍有些語文教師,長期以來就是依賴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參從事教學,對與本學科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在農村初中語文新課改實施過程中,語文教師如果仍抱殘守缺,僅靠原有的知識進行教學,就難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了。
3.教學方式方法缺失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初中語文教師也接觸了不少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如探究式、自主互動式等;不少老師也不斷進行新的嘗試,力爭從舊的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以跟上時代的發(fā)展。但是,在實踐中由于對教學方式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以至于仍有部分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缺乏正確的方法論指導。對教學方法缺乏必要的整體認識,只是趕時髦,隨大流,忽視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對教學方法的制約因素,認為只要學生在課堂上熱鬧就是探究、民主了,而不管學生討論什么、探究什么。
4.角色轉換的缺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會發(fā)生很大的改變: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促進者;由學生學習的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變?yōu)椤捌降戎械氖紫?。但?正因如此,有的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矯枉過正,在語文課上只記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卻忘記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講得越少越好。一上課,說不了幾句,甚至規(guī)定“教師講課不超過5分鐘”就馬上讓學生自主討論、探究。學生相當活躍,但學習目標不明確,討論的內容沒得到引導,甚至討論結果還偏離主旨。一節(jié)課下來,“氣氛活躍”“討論熱烈”,學生“充分民主”,但是課堂的效果如何,學生是否學到知識,學生思維是否得到發(fā)展就難說了。
二、補缺
1.補教學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無論是系統(tǒng)的還是非系統(tǒng)的教育理念,均對教育主體的教育實踐發(fā)生影響?!彼?要補教學理念的缺漏,必須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課程,使新理念與語文教學改革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換一套教材而已,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變,是一場涉及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學校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敖逃砟钍菬o形的,但它們對教育發(fā)展的影響卻是很大的。清除陳腐的教育理念,是時代的呼喚,是教育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這場變革的形勢下,如果作為語文教師沒有對新課程理念的透徹理解,盡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專業(yè)知識,就很難把握好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出發(fā),全面、準確地貫徹和落實語文新課程理念,不斷提高對新課程所提倡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的認識,將其與教學改革的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轉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建構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而不能將它們生硬地糅合在一起。
2.補知識結構的缺失
擁有良好的知識結構,是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和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條件。要改變語文教師的知識結構的缺失,不僅要“洗腦”還要“充電”。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中學語文教師也要成為多面手,會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所任學科教學中的問題。自身知識儲備能否適應這一變化,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有語文專業(yè)知識,還需具備人文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哲學和自然科學發(fā)展史的知識、社會學知識、藝術知識等,“未來的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為了適應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師提出的挑戰(zhàn),教師必須要終身學習”。因此,實施新課程,語文教師不僅要“洗腦”,還要“充電”。一是不斷完善以語文專業(yè)知識為主體的跨學科專業(yè)知識體系;二是注意優(yōu)化語文專業(yè)知識結構,避免僵化;三是改進獲取語文專業(yè)知識的方式,如繼續(xù)教育進修、參加各種培訓等,從多渠道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3.補教學方式方法的缺失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課程實施。在新課程實施中,語文教師選擇、運用的教學方式,必須充分考慮影響教學方式的各種因素,貫徹“啟發(fā)”、“誘導”、“發(fā)現”的原則,靈活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各種合理組合,并在教學中科學地運用,使課堂教學真正起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作用?!敖痰姆ㄗ右鶕W的法子”,不能簡單地為了方法而方法,為追求形式而“作秀”,而要講究實效,力求在教學中通過對教學方式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運用,真正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
4.補角色轉換的缺失
要真正做到教師角色轉換,必須充分認識到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tǒng)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不斷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位發(fā)生變化,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既要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在課堂上包辦“滿堂灌”,也不能放任自流。新課程強調的是,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敖處熓紫染褪钦n程的設計者,是教學設計專家?!苯處煈凑招抡n程的要求,幫助學生制訂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行指導,合理地積極地評價?!敖處熀蛯W生要建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主要是教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fā)現、學習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闭嬲龅綆熒ソ袒W,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禮記》中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毙抡n改的春風吹到我們農村中學已經多年,幾年來我們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能夠不斷探索新課改的理念、轉換教師的角色,走下教師的“神壇”與學生平等互動,不斷對教育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力圖改革陳舊的教學模式。盡管我們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當中仍有很多方面缺失,但正像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查漏補缺,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促進新課改的實施和推進。
參考文獻:
[1]眭依凡.教育理念.江西教育科研,2000.08
[2]胡余平.當代中國教育理念的反思.南京師大學報,2001.05
[3]程純,丁衛(wèi)渾.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師的角色定位.教育探索,2002.05
(責編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