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敏
一、精問,激趣創(chuàng)新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精。精當?shù)奶釂?應(yīng)該具備三個特點:問題形式自然簡明,文字敘述一目了然;問題內(nèi)涵雋永豐富,能充分體現(xiàn)本質(zhì)特征;問題難度適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遺憾的是在語文教學中“笨問題”太多,一些毫無價值的連環(huán)問、滿堂問等,常常充斥于教學過程。筆者曾經(jīng)聽一位老師講《紀念白求恩》一課,教師問:“白求恩是哪個國家的人啊?”,學生齊刷刷舉手:“加拿大人?!币驗槲恼碌谝痪淝宄貙懼?“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chǎn)黨員?!崩蠋熡謫?“多大年紀了?”學生又齊刷刷舉手:“五十多歲了。”“到中國來干什么?”學生再舉手:“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薄昂髞碓谀睦镆陨硌陈?”“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號召誰要學習這種精神?”老師把課文中的一個個句子依次“改造”成一個個問題。整節(jié)課老師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提,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課堂氣氛看似熱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無價值的提問只能讓課堂教學變得平淡無味,而精當?shù)奶釂枀s能使平淡的教學波瀾頓起。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處理和加工教材,對教學的內(nèi)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學生空白點處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問題。同時,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調(diào)適學生的心理,激勵學生走向“問題尚未解決,同學仍須努力”的嘗試探究之路,在思維不斷“碰撞”和“激蕩”中,讓學生獲取知識、鍛煉智力、張揚個性,喚起創(chuàng)新的欲望。
二、巧問,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番話不僅道出了提問的重要意義,而且強調(diào)了“巧問”。巧問的精髓在于“問在此而意在彼”,學生的思維“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這種提問方式容易激發(fā)學生思考興趣。錢夢龍先生在執(zhí)教《愚公移山》一文時,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一句中的“孀”字與“遺”字的含義,也沒有直接問其義,而是巧妙設(shè)置情境,提出問題:“愚公的鄰居,那個七八歲的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學生開始被問住了,看看課文釋解,才恍然大悟:“這小孩沒爸爸!”這樣,通過巧妙提問,使“孀”“遺”二字迎刃而解。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巧妙提問就好似撩撥學生興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費力的一撥,卻產(chǎn)生了“錯綜見義,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淺問,化難為易
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越深越好呢?當然不是。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符合中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若問題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對一些較難較深,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要適當進行“深題淺問”處理。如魯迅的《風箏》是一篇發(fā)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寫到的溫馨的手足情,玩具對兒童的重要啟蒙作用等內(nèi)容,學生都不難理解,而文中蘊含的對整個中華民族精神的麻木狀況的思考,卻是學生難以把握和理解的。處理教材時,教師先從淺處提出問題:“我們看見風箏時都會感到高興、快樂,但作者從小就不喜歡風箏,在他成人后看見風箏,內(nèi)心涌起的情感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學生讀書,略作思考,便得出結(jié)論:“我們是高興、快樂,他卻是驚異、悲哀?!崩蠋熃又鴨?“他為什么驚異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讀書,一邊疏理魯迅“悲哀”的原因,教師由淺入深一步步追問,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jié)論:“在故鄉(xiāng)放風箏的時節(jié),我干著‘虐殺兄弟精神的事,在那個封建教育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殺者到處都有。被‘虐殺的絕不僅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體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連續(xù)提問,意在化難為易。
四、拓展,提供話題
教師好的課堂提問固然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但回答問題總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的,學生只是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表面看似思想活躍,其實學生學得并不主動。因此,教師除了重視問題的設(shè)計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話題”,與學生一起圍繞話題平等的“交談”。話題不同于問題的主要特點是:思維空間大,學生只是圍繞話題發(fā)表意見而不是回答老師的問題,所以“答案意識”淡化,交談獲得的認識往往是多元的。在話題的情境下,師生關(guān)系是平等的,教學資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體現(xiàn)著教師“導”的作用。例如教《偉大的悲劇》,在學生學完全文以后,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茨威格為何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者斯科特書寫這悲壯的一幕?”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課文最后兩句話:“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zhàn)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變得無比的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讓學生圍繞關(guān)鍵句子展示討論、各抒己見。交流互動達到高潮時,教師可順勢一點,拓寬話題:失敗英雄知多少?偉大的悲劇知多少?伽利略備受教會打擊,科學沉冤三百年;美“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毀于一旦,七名宇航名全部罹難……這樣,在“話題”的情境下,學生擺脫了“牽”的處境,思維空間拓寬了,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了鼓舞?!白灾鳌⒑献?、探究”教學策略得到貫徹實施。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