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遠金
筆者認為,在當今和諧社會文化模式中,人格和諧是基礎,人際和諧是關鍵,美育的目標是培育健康的心理,使學生懂得什么是美,如何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語文教學的美,是一種潛在審美交流,這一特性有利于人的深層溝通,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文化品位,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語文教材是審美教育的最好載體
現(xiàn)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不僅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自然美,還有催人奮進的人物美,令人震撼的音韻美和語言美。這些文章以其獨特的魅力,發(fā)揮著審美的教育功能。因此,語文教學應當滲透審美教育,通過語文教學把美學知識、審美經驗、審美理想、審美成果傳給學生,使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不斷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應當是一種精神享受的過程,是提高生命質量的課程??墒怯捎趥鹘y(tǒng)應試教育泯滅了語文本質的美,變成枯燥無味的基本知識技能訓練課。所以,在語文課程的教學當中,我們應當把審美教育與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認知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感受美、領悟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分辨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偽,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當前《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教學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痹谶@一教學理念下,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主陣地,用課文中蘊含的倫理道德美、人間真情美、人文境界美、民族尊嚴美等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感知、理解、鑒賞美的同時,知識、能力、情感得到發(fā)展。
二、利用語文教學過程的內容構建審美觀
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構建審美內容是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研究教材,發(fā)掘教材中蘊含的美。美像春風,吹醒萬物,令世界充滿生機;美又像春雨,潤物細無聲,深刻影響著人的精神世界。初中語文教材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chuàng)造了高山峽谷、大海平湖、莽原森林、蒼茫大漠這樣激動人心、美麗無比的世界。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云:“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所遇到的美?!爆F(xiàn)實世界中的美被作家敏銳的眼睛捕捉,再通過作家的藝術匠心流露于筆端。如《山居秋瞑》、《綠》等尤為突出。
古詩的美很經典了,“詩是無形畫”,古詩特別講究意境的加工和創(chuàng)造。誦讀之后,思索想象的廣闊空間里獲得意境美的享受。如王維的《山居秋瞑》選取了“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蓮”、“舟”這許多的意象,寫出了空曠而有靈氣,幽靜而有生機的詩境。展示了他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俗,幽靜醇美的理想境界??傊?初中課文描繪了黃山的秀美,西湖的艷麗,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荷塘月色的恬靜淡雅,處處顯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無不充滿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在教學中用美喚醒愛,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通過作品所描繪的美,架起一座橋梁,使他們感知美、熱愛美、使學生的心靈得到熏陶,獲得美感,產生正確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素質。
第二,人性美和人格美。人物美包括了人性美和人格美。這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品格相當重要。文學是入學,文學藝術是千姿百態(tài)現(xiàn)實生活的能動反映,所以人性美時時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人性美主要表現(xiàn)為三方面:愛情、仁愛、人倫親情。
愛情方面,《關雎》是描寫青年男女的戀愛的作品,表現(xiàn)了他們純潔的愛情?!遁筝纭肥且皇讘涯顟偃说脑?愛情是人性中最永恒的話題,通過分析主人公愛情感受,塑造學生正確的愛情觀?!督o女兒的信》通過童話故事讓女兒從中理解到:愛情是人類永恒的美與力量,真正的愛情包含著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勞動延續(xù)后代,忠貞不渝。仁性方面,《論語》是集中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孔子主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昭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巍巍高山般的道德情懷。孔子的表達看似簡樸隨俗,但這一飽含“仁愛”特質的人性卻閃現(xiàn)著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所具有的無比智慧的靈性。教育培養(yǎng)學生美好品德。
在表現(xiàn)人倫親情方面,愛情、仁愛、人倫親情等方面當然不可能窮盡表述。但是我們如果能夠仔細地分析文學作品中包含的人性之美,毫無疑問會對學生靈魂美好、善良、情感世界的重塑和責任意識的激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人格包含在人性之中,但人格不同于人性,所謂人格美,就是指人的思想品格,首先是情操的美,她既表現(xiàn)為內在的心靈美,又表現(xiàn)在外在的行為美,我們初中生很需要這方面的教育。我們需要高尚的人格給學生心靈深處的愉悅,需要美的人格引導學生靈魂的涅槃。激發(fā)情感是審美教育的前提,情之相通,美寓其中。揭示文章中表達的高尚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以情育情。《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指出取得成功的途徑不是平坦的,要修身養(yǎng)性,鍛造人格,經受挫折,吃大苦。教材中有各種各樣人格魅力的表現(xiàn),教師要抓住這些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美。
第三,音韻美。語文歷來講究通順、流暢、輕松、愉快為美文,講究抑揚頓挫,這就是韻律美。散文、古詩尤為突出。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語言高度凝練,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會受到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的熏陶。古詩特有的音韻,往往也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終生記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字要念得字字響亮,句要讀得朗朗上口”,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悲壯處還他個悲壯,讓學生體味其中的韻律美。這不僅能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而且由于范讀者首先深入理解了古詩的內容,展開了聯(lián)想和想象,不僅能達到“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樂”的藝術效果,還能傳遞融入教者藝術理解的非語言信息(神情、手勢等)有利于形成作品藝術性的整體感覺。例如讀南唐后主李煜的絕命詞《虞美人》,更是“字字真情,以血書之”(王國維《人間詞話》):“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讀著,讀著,真感到字字流淌著詞人的血淚。他由南唐君主變?yōu)樗纬A下囚這一殘酷現(xiàn)實,詞中表現(xiàn)了他失去曾經擁有的王國、權力、享樂生活而發(fā)的痛苦哀嘆,也包含了對故國河山的思念和對自己逸樂亡國的悔恨。特別是“向東流”三字節(jié)拍拖長,更給人以滾滾不盡的悲愁所吞沒了。通過范讀,使學生懂得去感觸人物的心靈世界,正確處理人生的情感。文學中的音韻美給學生帶來豐富的美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第四,語言美。語言美包括用詞的美及修辭的美。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常常憑借精巧言語的極大魅力,給人以多方位的美感,如杜甫的《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本來祠堂周圍的景色是碧草青青,鳥語花香的美景,可是作者卻用“自”和“空”字,使得所描寫的景物突然變得蕭瑟,帶著悲哀的情調。真是一字千金!語言美的力量是巨大的,通過分析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欣賞到中華語言魅力,從而提高審美素質。
總之,初中教材充滿五彩繽紛的詩情畫意,具有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形象,或雄奇,或壯闊,或濃郁,或淡雅,或悲壯,或寄寓深遠的境界。語文教師,作為教材美的挖掘者,在不斷提高自身美學修養(yǎng)的同時,要善于鋪路搭橋,以獨特的教學藝術,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充分挖掘美感因素,將學生帶入美中,從婀娜多姿的美質里領略美的風姿,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結合與統(tǒng)一,使學生按照“美的規(guī)律”去發(fā)現(xiàn)美,提高審美素質,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責編 李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