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教材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者試圖通過設計“研討與練習”,一方面呈現(xiàn)自己的編寫課文的意圖和目的,另一方面為學生自學課文和教師教學提供思路和參考。因此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對課文教學的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事實也如此,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會依據(jù)“研討與練習”來設計教學方案,指導學生自學的。
也許是過分依賴那些“研討與練習”,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漸漸地遇到了諸多的不便和尷尬。
第一,提出問題的語氣缺乏親切感。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大部分是用嚴肅、正統(tǒng)的公務(文)語氣提出的,這種公務式語氣,無形中在學生與文本之間設置了情感障礙,不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難激發(fā)他們主動思考的興趣。
第二,前后問題之間缺少有機聯(lián)系?!把杏懪c練習”中的問題,單個看很漂亮,用詞遣句十分嚴謹,但是如果把它們作為整體去審視,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之間沒有形成序列,很多題患有“孤獨癥”,沒有為學生做題提供明確的思維路徑。
第三,部分問題的設計過深過難,學生無法理解和解答。如“朗讀課文,試用你的經(jīng)歷或見聞印證‘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七年級上《紫藤蘿瀑布》)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感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對于日常教學的重要,所以希望它能編得更人性一些,能真正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理念。具體說,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應強化以下三個功能。
(一)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先導。有趣的問題會像磁鐵一樣產(chǎn)生強烈的吸引力,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索。那么怎么樣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首先,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情感需求。初中生不過是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正處在生理漸漸成熟,心理不太成熟,不太懂事,不很安分卻又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年齡。如果讀練習題有如同老朋友談話的感覺,就會產(chǎn)生被尊重的感覺;反之,如果讀題目如同接受他人的命令,就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題再好也沒興趣做。
其次,問題要新穎,有挑戰(zhàn)性。青少年最愛幻想,喜歡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問題編得既新穎有趣又富有挑戰(zhàn)性,學生就會從內(nèi)心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
再次,問題要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不喜歡某篇文章,往往是文本與學生之間有較大的距離,而通過練習題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順利走進文本,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導學
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學習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課文后的“研討與練習”是很有潛力可挖的。
首先,問題是走進文本的切入點。每篇課文都有多個切入點,選擇最佳的切入點,使之轉化為問題,學生通過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就能順利地走進文本。
其次,問題應該是開啟重點和難點的鑰匙。對于學生來說,問題既是學習行動的目標,也是思維行進的路徑。攻克文章重點和難點的最后辦法是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問題。
再次,提供恰當?shù)谋尘百Y料,相關的知識和學法指導。新版教材似乎在有意回避語文知識,這是非常遺憾的事,現(xiàn)在刊物上登載的教學設計和課例,動不動就讓學生上網(wǎng),上圖書館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其實有多少學生真正做過?農(nóng)村中學又有多少學生具備這些條件呢?而編者隨課文提供的一些精辟資料,不光是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方便,更為學生自學課文提供了幫助。
(三)有效
設計“研討與練習”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學到方法,提升精神品質。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首先,設計的問題應該是學生能感知,能介紹的。
其次,問題要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如果某個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在讀完文章后心靈有所觸動,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這樣的問題就出到點子上了。設計這樣的問題,必須從學生的視角對文本進行全面解讀思量,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否則再好的文本也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
再次,問題要能就勢拓展延伸,尤其是從閱讀到寫作的延伸。從學習的角度看,從閱讀到寫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也是從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如果學生學習課文只是停留在讀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層面上,學到的知識必定是膚淺的。
張學智,男,教師,現(xiàn)居甘肅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