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林 朱定華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電視新聞報道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的歷程。但是,與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相比,電視新聞主題性報道在創(chuàng)新上還有諸多差距。當今,主題報道不僅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成為最基本的內容。主題報道的好壞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電視媒體的公信力。
一、做好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意義
人們常把電視新聞劃為主題性報道和事件性報道兩種。主題報道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占據著重要的版面和時段,是媒體宣傳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展現社會發(fā)展全貌,樹立社會典范,引導社會輿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主題類新聞報道是中國電視新聞的一大特色,是實現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途徑,是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的直接體現。主題報道是新聞宣傳報道中非常重要的節(jié)目樣態(tài),在當前形勢下做好主題報道尤其具有重要意義,這種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階段,社會階層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對于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于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護社會穩(wěn)定、形成全社會向心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二是在當前全球信息化、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對于樹立國家良好國際形象、消減抵御不良思潮和別有用心的聲音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在文化產業(yè)日益發(fā)達、傳媒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對于做大做強主流媒體,實現媒體競爭的良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如何做好電視新聞的主題報道
做好主題報道,是著力提高輿論引導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載體。主題報道要體現規(guī)模、體現深度,以合為勢,形成關注度。主題報道要做到有力度不算難,難在要做出靚度來。如何把主題性報道做得“好看”一些,使觀眾在喜聞樂見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筆者認為,選擇合適的事件是做好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掌握合適的宣傳思路是做好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重要途徑。
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往往是成就性報道比較多,所選擇的事件多是側重發(fā)生過的,其結果是新聞與觀眾見面時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主題報道的題材不在多而在精。當前常見的主題報道方式有兩類。一類是單刀直入式:既有宣傳報道媒體所做的就是將其詮釋清楚、宣講透徹。顯然,這是長期形式的政治宣傳法則在媒體的沿用。這類主題報道大量采用傳統(tǒng)的成就報道、經驗報道或典型報道方式,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宣傳力。主題報道的宣傳力,并不只是思想性體現,還在于感染力。在金融海嘯的報道中,CCTV-2大膽創(chuàng)新,推出了大型直播報道《直擊華爾街風暴》。節(jié)目全方位分析報道金融危機的最新進展,直播規(guī)模宏大,嘉賓陣容豪華,節(jié)目成功之處在于,全方位記錄了風暴所及的每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場景和人物,并連線專家學者和普通大眾,帶領大家“走進風暴眼”,把宏大熱點話題降落在每一個看電視的個人身上,讓觀眾感同身受。這樣,把所要展現的宏大主題新聞就落到了人們的心坎里。另一類是曲徑通幽式:報道主題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命題,被化解后“安排”在具體的物中,從不同面、不同角度來闡述,或以不同方式解讀。這個將報道主題具體的過程就是常說的所謂策劃。
一般來說,主題報道有一定的制作周期,策劃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從選題到報道方式、組織形式、規(guī)模效應等,都需要周密的策劃。新聞策劃并不意味著閉門造車、主觀想象,而應當將中央的大政方針、宣傳精神與電視人從實際中調查掌握的具體事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它貫穿于整個新聞報道過程中。有專家認為,主題報道的策劃組織可概括為“五化”:內容設計專題化,突出主題報道的針對性;報道推出系列化,體現主題報道的縱深感;客觀形勢多樣化,增強主體報道的吸引力;重點欄目品牌化,擴大主題報道的傳播力;營造聲勢規(guī)?;?,提高主題報道的影響力。改進主題報道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強化新聞要素人手,提高主題報道的時效性;二是從豐富傳播載體人手,擴大主題報道的覆蓋面;三是從擴大受眾參與人手,提升主題報道的親和力;四是從建立溝通機制人手,增強主題報道的推動力;五是從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入手,建立持續(xù)開展主題報道的激勵機制。
三、做好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創(chuàng)新思路
新聞報道,貴在改革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新局面就是要用時代精神審視新聞報道、以改革精神推動新聞創(chuàng)新,積極創(chuàng)新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體制機制,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對新聞工作者而言,這是個永恒的主題、永遠的課題、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也是最多收獲成果與夢想的歷史機遇。
電視新聞主題報道的創(chuàng)新,理念上的新思路核心內涵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而報道內容上的新突破,就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間,在表現手法上,不同主觀的意識框架去干擾采訪對象,也不以主觀判斷的方式把報道主題強加給受眾,而是用普通人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拉近受眾對典型報道的“認同”心理和選擇。2007年2月10日“新聞聯播”對河南焦煤集團普通礦工謝延信面對多病的岳父母和呆癡內弟,30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顧的事跡進行了集中報道。報道形式采取以小見大,用人間最真誠、最典型也恰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例,來反映謝延信的平凡之中見真情、大愛至孝譜心曲的感人故事,使受眾從報道中領悟孝道是人間美德,是世間永恒的主題。特別是報道不回避其在生活中不如意的細節(jié),帶給人們一種更合理、更真實、更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
近年來,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創(chuàng)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嘗試,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思路,取得了比較好的社會效果。這種思路可以概括為“三化”:主動化、活動化、互動化。
1、主動化,增強節(jié)目策劃的預見性和主動性,打好主動仗。主動性首先表現在對國家重要發(fā)展方向的敏銳體察上。主動性還表現在以高度的機動性實現主題的延展。主動性第三個要素是洞察時代主題的內涵,實現主題報道的深化。
2、活動化,變報道為活動,從而形成規(guī)模、造成聲勢。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題報道,就是有主題的系列報道,這種理念最大的缺失在于缺乏媒體的聲音,報道形式單一。而活動化就是要充分運用多種手段并形成傳播鏈,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顒踊紫缺憩F為形式多樣的表現手段。取得好的傳播效果?;顒踊饕憩F在形成傳播鏈。綜合運用多種表現形式是內部的多樣化,而形成鏈條是外部的多樣化,兩個多樣化相互結合就是活動化。在這里大家可以發(fā)現,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題報道已經基本不見蹤影,而完全是從宣傳主題轉化出來的活動本身唱主角,報道成為對活動的配合。事實上,形成鏈條更多的是體現在媒體運營的價值鏈形成上,這就好像美國好萊塢大片形成的系統(tǒng)市場開發(fā)鏈條一樣,通過鏈條的形成和發(fā)揮作用,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將得到有效發(fā)散、有力輻射和大力提升。
3、互動化,變單向報道為多向報道。互動就是生命力。主題報道的互動化就是把受動方變?yōu)橹鲃臃?。對于政府而言,就是與政策的惠及對象互動;對于媒體而言,就是與媒介的受眾對象互動?;有灾饕憩F在搭建政府與媒體與受眾的互動平臺。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現在有些媒體在進行所謂互動時,把受眾參與作為擺樣子的手段,把賺取資訊費作為盈利手段。我們認為這種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經營的思路雖然是可取可行的,但如果目的性僅局限于經營則可能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和美譽度?;映诵袨樯系幕又?,還應包括人的心靈上的互動,這是心的碰撞、激蕩與反饋。我們在邀請公眾參與時,則是把受眾真正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主題報道實現主動化、活動化、互動化的同時,還有一化值得關注,那就是產業(yè)化。當然主題宣傳的產業(yè)化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的話題,我們主張的是在國家政策和法律以及媒體職業(yè)規(guī)范和職業(yè)道德范圍許可內,通過合法的手段進行有效的市場開發(fā),而反對各種有償新聞的泛濫。
綜上所述,主動化、活動化、互動化作為主題報道創(chuàng)新的三個要素,三者互相依托、互相促進:只有堅持主動化才能為活動化、互動化贏得時間;只有活動化才能體現主動化、包含互動化;只有互動化才能不斷增強宣傳的針對性,不斷調整主動化的方向、增強活動化的實效。所以,堅持主動化、活動化、互動化相結合的思路確實是創(chuàng)新主題報道的思路。
(作者單位:陜西省平利縣電視臺《現代企業(yè)》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