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慧
摘要從拓展教材內容、整合教材資源。改編教材呈現方式、恰當借鑒不同版本教材4個方面,例談了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突破教學難點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教材使用難點突破生物學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
青島市作為全國首批新課改實驗區(qū),新課改以來一直選用人教版《生物學》實驗教材,這人教版教材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并具有鮮明的特點。在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注重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安排了系列化、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活動,重視能力培養(yǎng)的梯度設計;注重對學生科學價值觀的樹立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等。在教材的編寫方法上:內容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圖片豐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練習題注意加強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發(fā)散思維等。
無論哪種版本的新課標教材都有其教學難點,都有其教學對象的適應性,生物教師應當刻苦研析《課程標準》和新課標教材,在深刻領會《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編寫原則、結構、意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對選用教材的適當拓展、整合、改編、優(yōu)化,更加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通過教師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實踐,力求既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又適合自己學校的特點和自己學生的需要、興趣、能力水平、學習與思維習慣特征。
多年來,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突破教學難點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
1拓展教材內容,豐富學習情境
1.1創(chuàng)設探究意境,使學生在興趣中完成探究
教材在七年級下冊“探究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一節(jié)中安排了“模擬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和“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2個探究實驗,這兩個實驗的教學難點是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施完整的探究實驗。考慮到2個探究實驗的設計、過程及結果分析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教材的處理上,教師采取了2個實驗同步進行的方式。
第一課時首先教師運用多媒體畫面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當多媒體以新聞紀實方式出現一段有關“人類正在改變地球面貌”的真實文字資料,繼而呈現“只有一個地球”的動畫,并伴有沉重音響效果,使學生們受到強烈的震撼。通過視、聽效果創(chuàng)設了探究意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接著各小組成員根據本組的探究興趣選定了探究課題,并從教師提供的多種供選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選擇材料用具,制定探究計劃并實施。
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多樣化的探究學習情景中,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他們設計出了多種構思新穎、有創(chuàng)造性的探究方案。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在開放性實驗室中對實驗材料進行培養(yǎng)、管理,并及時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學生們在興趣中合作完成探究實驗,并撰寫了探究報告。
在第二課時的“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表達交流”中,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學生們對整個探究活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對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在交流中,學生們感慨地說:“在探究活動中,我們學到了一生也不會改變的東西,那就是我們之間的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精神,更是我們克服困難、執(zhí)著探索的精神?!?/p>
1.2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在體驗中增強情感
七年級下冊“人的生殖”一節(jié)教學難點之一是對學生進行敬愛父母的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課前與母親交流,了解母親在懷孕期間及分娩時的感受;了解母親懷孕期間是如何悉心照料腹中的胎兒、母親懷孕多少個月才生下自己的;了解一組數據(母親懷孕前體重、分娩前體重、自己出生時的體重)等,課上交流。為了加強體驗教學,教師自制了幾個10kg左右的沙袋,供給自愿參與活動的學生進行模擬體驗:參與者每人將一個10kg左右的沙袋捆于腰間,在教室內走動,然后談談嘗試“孕婦”的感受。
學生們通過模擬體驗,增強了自己敬愛父母的情感,對生命的價值和人格的健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的感言體現了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同步健康成長:
我以前覺得“性”這個字很下流,可現在我覺得“性”是人格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字,才使我們降臨到這個美好的世界上。
母親生出我們真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學習,爭取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盡一份子女對父母的孝心。
2整合教材資源,提高教學效益
2.1重組教材內容,遵循認知規(guī)律
教材將“光合作用”內容分述在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和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由于2個章節(jié)之間加人“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內容,學生學習第五章時,感到在內容的銜接上存在一定困難,這就需要教師花較長的時間再現第四章的相關內容,然后再引導學生歸納光合作用l的概念和公式,使他們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作用,運用光合作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因課時有限,教師根據學情,將這兩個章節(jié)內容進行了調整和重組。
首先通過多媒體畫面(綠色植物、麥浪滾滾)創(chuàng)設問題背景:“在我們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個巨大的天然‘工廠,它制造的有機物養(yǎng)育了生物圈中幾乎所有的生物,同學們知道這個天然工廠是誰嗎?”“又是一幅美麗的豐收景象。田野里麥浪滾滾,每個黃澄澄、沉甸甸的麥穗上都結著飽滿的子粒,這些子粒里積累的有機物是哪里來的呢?”“關于光合作用,同學們想知道哪些問題呢?”
學生們提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光合作用產物除了有機物以外還有什么?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嗎?……”
教師因勢利導,利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導入接下來的一系列驗證性實驗。學生通過參考課本和教師的示范,分組進行“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實驗至“隔水加熱”。因加熱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利用這段時間給學生演示“金魚藻的放氧實驗”。學生繼續(xù)完成“綠葉在NT制造有機物”實驗的后續(xù)步驟,直至出現實驗現象。
教師用課件再現實驗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并用課件動畫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這樣的安排使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在一節(jié)課中得到完整的體現,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解決了內容銜接上的困難,同時也滲透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以及科學能力的培養(yǎng)。關于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外自主探究,做好相關記錄,第二課時進行交流。
2.2調整教材順序,吭分利用資源
八年級下冊“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一節(jié)中,介紹了1883年比利時胚胎學家比耐登對馬蛔蟲的研究發(fā)現:馬蛔蟲的體細胞中只有兩對染色體,精子和卵細胞都只有兩條染色體(由每對中的一條組成),而受精卵又恢復到兩對染色體。介紹了1890年德國細胞學
家鮑維里和1891年德國動物學家亨金對多種生物的研究發(fā)現: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
由于這部分教材沒有插圖,對剛開始學習遺傳知識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很困難,而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又很感興趣。教學中,教師結合第四節(jié)“人的性別遺傳”中的“整理后的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進行舉例講解:染色體要減少一半時,原來配對的染色體(同源染色體)要彼此分離,如1號染色體中的兩條要彼此分離,2號染色體中的兩條要彼此分離……而原來不配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進行自由組合……圖文并茂的舉例幫助學生直觀理解了教材內容,降低了學習難度,突破了教學難點,也減少了教師多余的贅述,提高了教學效益。
3改編教材呈現方式,直觀理解文本
3.1引用高中插圖,關注初高中銜接
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第五章第一節(jié)“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都涉及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細菌和真菌的分解作用以及食物鏈的知識,涉及到動物及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有其共性,綜合性也較強,且與高中生物“生態(tài)系統物質循環(huán)”部分密切相關,只是沒有呈現高中教材中“碳循環(huán)”、“生物群落”的具體名詞。如果只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施教,學生難以理解“物質循環(huán)”的教學難點。
教學中,教師可將兩這部分教材內容進行了合并,并引用了人教版高中課本必修三P101“碳循環(huán)模式圖”。該圖直觀表示了“碳循環(huán)”的大致過程,也表示出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循環(huán)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進行的。通過將初中內容和高中教材插圖的有機結合及合理拓展,在沒有增加難度的基礎上,突破了教學難點,也為學生的高中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2選用網絡圖片,引導學生自主解決疑難
七年級上冊“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一節(jié)中,教材提到“染色體的數量在細胞分裂時已經加倍,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到兩個新細胞中。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tài)和數目相同,新細胞與原細胞的染色體形態(tài)和數目也相同……”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材只提供了“細胞分裂過程示意圖”和“洋蔥根尖的細胞分裂圖”,如果教師僅用這兩幅插圖施教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很難理解教材文本。教學中,教師選用網絡圖片,如“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式圖”。盡管“有絲分裂”是高中的學習內容,但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模式圖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相關信息——染色體形態(tài)和數目的變化。學生通過圖文結合、自主學習,非常盲觀地理解了文本內涵,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較大的提高。
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四章中關于“病毒的結構和生活”時,教師也可以選用網絡圖片,如“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并繁殖示意圖”。學生通過圖文結合,自主學習,能直觀理解“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出新的病毒;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細胞”的教學難點。
4研析不同版本。恰當借鑒組合
4.1改進其他版本插圖,與教材文本恰當組合
八年級下冊“免疫與計劃免疫”一節(jié),涉及到的概念多,內容比較抽象,尤其是關于人體的抗原、抗體與淋巴細胞之間的關系以及特異性免疫是教學的難點,而教材中缺少直觀理解教學難點的插圖。教師引用濟南版七年級下冊“人體的免疫功能”一節(jié)中,“特異性免疫部分過程示意圖”,該圖直觀而形象地表示出“人體對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過程”。教師結合教材,將該圖改為“人體對水痘的免疫過程”,增加了“相應的抗體仍存留在人體內”的圖片,增加了文字提示,并制作成分步出示的多媒體課件。
教師通過教材文本與其他版本教材插圖的恰當組合,使學生直觀理解了:“水痘病毒(抗原)侵入人體后,能夠刺激淋巴細胞產生抵抗水痘病毒的抗體??贵w與抗原結合,消滅抗原,但抗體仍存留在人體內。當水痘病毒再次侵入人體時,就會很快與體內存留的抵抗水痘病毒的抗體結合,消滅水痘病毒。”這樣就突破了教學難點。
4.2借鑒其他版本活動,使學生在“做科學”中感悟
八年級上冊“動物的運動”一節(jié)中,“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是教學的難點。教學中借鑒了蘇教版八年級上冊“動物運動的能量來源”一節(jié)中的觀察活動“觀察雞翅的結構與運動的關系”。該活動簡單易行:兩手捏住雞翅兩端,向內、外做伸縮運動;用解剖剪和解剖刀除去雞翅上的皮膚,觀察肌肉是怎樣附在骨上的,再次做伸縮運動,觀察肌肉是怎樣牽引骨運動的;觀察骨與骨之間是怎樣連接的。課堂上,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動手、觀察、分析、討論,學生們在“做科學”中理解了“動物如何通過肌肉、骨和骨連接的協作關系完成運動”的教學難點。